最近有一篇心理研究报告出炉,据明尼苏达大学的营销系的一位教授在《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期刊发布的研究指出,一个人成长的环境,会影响到后来他一生中对于所有事的反应态度,表面看起来没什么差别的两个人,一位是来自贫穷的家庭、三餐不继、明天不知发生什么事,另一位来自小康至富裕的家庭,每天安居乐业上课学习,当他们未来人生面对挑战时,前者比较容易「冒险」再向前行、投资更多、有什么就拿、甚至相信运气会让他更好(于是买更多的乐透),但,后者却往往就退缩、变得比以前还更小心、更保守。
想到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许多人都活在、也被限制现在的「环境」里,通常,好像只有少数人,可以反过来去利用「环境」、打破「环境」,谨在此此文自《别学北极熊》节录分享、2004年10月出版,作者/刘威麟:
威廉.詹姆斯 (William James)曾说过一句话,「环境改变人生,但不应统御人生。人的意志,应该要比他周遭环境更坚强。」
「环境」影响一个人之大,足以改变整个人生的命运。假如想成为最精炼的佛朗明哥舞者,在台湾是学不起来的,得负笈远赴地球彼端的西班牙。还有多少痴迷滑雪、潜水的人,干脆就在白雪霭霭的滑雪胜地、没人住的太平洋小岛潜水中心住下,只要住一年,就会变成超专业的PRO。想学一个语言也是如此,只要住到一个地方,连毛细孔都能吸收,短短时间内,就能达到从前在国内从来学不到的程度。
同理,科技界的人若能懂得利用「环境」,应该也能缩短在科技界成功的时间!
甚么叫「环境」?所谓的「环境」,就是一个人周遭的所有东西,举凡我们住处、办公室、同事、或学校、同学、以及所处的城市,组成了我们现在这一分这一秒的「环境」。「环境」,也是成功科技创业家最常挂在嘴边的字眼之一,几乎没有成功科技创业家否定环境对于科技人的重要性,很多成功科技创业家的成功,都和他们一路走来所遇到的环境脱不了关系。
周宏泰在四十几岁时,以上亿天价将自己的公司卖给世界第二首富艾利森,自己成了成功科技创业家。他对于「环境」的看法,是成功科技创业家中最直接也最有道理的。他相信,「一命、二运、三风水、四努力」。他说,「命」不能改,「运」可改;「命」与「运」,又都和「风水」有极大的关系。
像周宏泰这样一位高科技人才,将科技的成功和风水相提并论,乍听之下不太搭调,但他说的好:「风水,其实就是在讲环境的重要。好环境,就有好风水。好风水,就是好环境。」
周宏泰说,他看过一些小公司,为了省钱,在贫穷的地区租了一间破破烂烂的小办公室,空气不好,到了夜晚车子常被敲破玻璃,女性员工根本不敢加班。结果员工做事都做得很不舒服,待一下子就离开公司了,这间公司也一直做不起来。可见环境仍深深的影响了公司。
成功科技创业家不见得个个信风水,但十个有九个半都表示,他们成为成功科技创业家的过程中,「运气」是一个很重要的成份。但,他们也全部都说,运气是可以增加的、可以改变的。他们的成功,不是经由天下掉下来的礼物,而是经过准备之后,再加上运气,所得到的必然结果。
而想「制造运气」,最快的方式就是透过「环境」来制造。黄炎松就说,「来到一个好环境,运气就会自己来找你。」
自创猎头公司的创业家郭佩君,提到一个她从前接过的个案。那时候,某台湾电子公司要找一位做ASIC的资深工程师,她从几百人中挑选,最后选中一位马来西亚侨生,远在的北卡州做非常类似的工程师工作,将他聘请回台湾。
这位年轻人,本来在美国的大公司做安稳的技术工作,天天坐在冷气房里,薪水高,工作时数又相当稳定。一回到台湾的这间当时还小的科技公司服务后,他不能只躲在办公室里做技术,还要帮忙跟着业务人员跑客户。对很多人来说,他做了这样的决定,令人感到不解。但,他其实勇敢的改变了原先的环境,打开了视野,也增加了他成为成功科技创业家的机会。明眼人都知道,这个新环境虽然比从前苦,但能做的事情更多,在这样的新环境下待一两年,一定比先前的地方还要收获更多。
果然,才短短二年,最近郭佩君再次听到这位年轻人的消息时,他已经找到一个好机会,出来开自己的公司了,而且一口气就集资了几千万台币。而这位帮助他开公司的「贵人」,正好就是他从前曾经接触过的客户。他透过职务之便,常和客户有机会聊天,交换对高科技的心得,客户觉得这位年轻人颇有技术潜力,便主动将他们需要的产品市场告诉他,然后主动给钱,邀他出来开公司,制造这样的产品给这个客户。这位年轻人,现在拥着几千万台币开公司,客户已等着买产品,他成为成功科技创业家,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另外,多位成功科技创业家,早在十几年前就常常搬家,到不同的城市、国家工作过。每次「出走」,常常能带回意想不到的惊喜,有时候,这些惊喜还能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让他们走上成功科技创业家之路。
譬如,另一位科技成功创业家陈宏本来在东岸念书,就是因为看到这个环境,才搬来西岸的硅谷。他举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在纽约,四个人聚在一起,只会谈股票。」陈宏说:「在硅谷这里,四个人在一起,就是在聊创业。」假如你希望能像陈宏一样,创一家公司,在十年内上市纳斯达克,成为成功科技创业家,请问你要选择住在纽约,还是硅谷?
还有,开了两间科技公司的龚行宪,从台湾念完大学毕业,来到硅谷的柏克莱加大念博士班,取得学位后马上加入规模有千人以上的惠普公司,做一阵子后,看到有机会,就随着四个人一起出来创业,后来成功的在那斯达克上市。之后,龚行宪自己又出来做另外两间小的光电设备公司。三十年来,龚行宪和硅谷一起成长,亲眼瞧见了硅谷三十年来的高与低,也亲眼见到硅谷是个多么特殊的创业环境。三十年来,包括他自己在内,造就了不知多少位成功科技创业家。
另外,出身自云林农村的廖如圭,回忆当初从乡下到台北的念大学,看到很多形形色色的人。他自比当初的自己「好像蝴蝶」,到处飞,甚么社团都玩,带队去好多地方,还接触各种宗教,到处尝试新的事物。廖如圭形容当时初到新环境、带着彷徨心情四处尝试的自己:「那时候根本还不知道想要甚么东西,只是四处看看,心中没有既定的方向,没有『解』。」
廖如圭到了大学快毕业,看够了、试够了,才终于知道自己要干甚么,下定决心,「一定要出国留学」。下了这个决心后,他就「非常拚命的念书」,他现在回想起来,假如当初他没到台大念书,没接触到很多东西,也就不会知道自己想要甚么。假如他不知道自己想要甚么,可能就到一个地方去安就,也不会接触高科技、
从大陆穷困地方出身的朱敏也鼓励年轻人多到大城市去看看。他当年从大陆出来,到美国,一步步的走向成功,也是因为一直转换环境的结果。
在创投公司的谢忠高,更以「四处走走」来打造他的生涯。他从二十九岁取得博士学位后,跑了好多个地方,换了好多次环境。首先他在某个科技大企业KLA做工程师,做得很杰出,被擢升成技术主管,然后再跑出来,进入创投公司做。然后,他为了解区域市场,特地请缨内调到那个地方,做了一年。接着,又转到另一家大公司去做特助,自己再和几个朋友一起出来创业。算一算,每个地方他都待不到两、三年,但他的累积经验之雄厚,让现在的公司愿意以极高薪聘请他,才四十岁的谢忠高,已经稳定下来,是一个非常有实力的人。
今天你勇于冒险去改变环境了吗?
人生不会「自己变更好」,勇于去拆掉现在的环境,是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