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share:没效果的忙,就是成本。
我的朋友曹政连续在他的公众号里写了两篇关于「隐性成本」的文章,很值得看。我今天这篇算是补充,狗尾续貂,谈谈创业团队的隐形成本。
曹政说这是对隐形成本认识不足是太多人的思维盲区,我认为说的很对,不只个人,对很多创业团队来说,他们也很少在意隐形成本。
创业团队的资源就是团队里那几个人。这几个人固有的资源几乎就是团队的全部了,如何提升人的效率就是比较关键的事情,遗憾的是,很多团队其实不太在意这些,往往把自己搞得很忙,还得不到结果。
一个创业团队的隐形成本有哪些? 其中一个是参加会议。无论是以公司名义参会,还是以个人名义去参会(演讲),其实成本都非常高,投入产出比都是很低的,但有些人总是迷恋这些形式感很强的东西,乐此不疲。以前我说过,尽量少去参加一些会议的演讲,会上讲半小时,连来带去要两个工作日,即使路上也能处理一些事情,但总不够专注,回来还觉得累,要偿还人情什么的,参加个一两次就行了,别把这种事情当成一种例行公事。
有人说,你在会议上做分享,那不是很好的传播吗?说传播就要说受众,如果你台下坐着的都是你的同行,或是一些创业者,你去传播什么呢?这些人可不是你产品的受众。那些掌声并不是对你公司的好评。
另一个隐形成本是不愿意花钱买产品或服务。用软件,尽可能的用盗版,说是为了省钱,有的时候,要找个注册码在网上搜好几个小时,不考虑到时间的浪费。团队用的商业工具,到处去找免费的,一旦收费立刻换别的,不考虑迁移带来的成本,只想省钱。甚至像招聘这样的事情,也舍不得花钱,到处刷脸求转发招聘信息,招聘几个礼拜乃至几个月都找不到合适的人。为什么?不愿意做真正的投入。
还有些苦日子过惯的创业公司,给员工用最烂的电脑,甚至一些大公司也这样 — 比如新浪、搜房这样的公司,这个非常让人不理解。现在电脑其实已经非常便宜了,如果员工的工具非常烂,怎么能指望他们提升效率呢?
这种「节俭」的心态其实人人都有,我必须要说这是个非常糟糕的文化传统,甚至我现在都不能完全摆脱。其实,能把钱花得有效率快速解决问题才是值得提倡的。
我观察到的另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很多团队在跟外部的合作上,沟通成本非常高。跟其他公司合作这种事情,永远都存在很大的资源浪费,双方多数时候不过是收获到投入资源的一个子集。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尽可能减少成本投入,尤其是人的成本投入。
举个例子,前几天我说要帮某个团队推一下他们的公众号,结果这个团队先后好几个人加我,然后有一个专门的人来跟我「对接」,讨论该用什么样的形式进行「合作」。这有什么好讨论的?我最小投入成本给你带来最大收益,短平快的方式是不是最好的?最后这个几乎没有沟通成本的合作,大家都比较满意。
有的时候我看到同事为了一些细枝末节的事情跟我们的一些合作方折腾来折腾去的,都很恼火。根本不重要的事情纠结什么呢?为了所谓的合作更完美?还是为了所谓的对内交差?
这道理一说都懂,但做起来就走样,有些人说,哎呀,我也没办法啊,公司(老板)就这么规定的。世界上哪有不能打破的规则?我过去通过微信公众号也给一些团队做广告(被读者骂成广告狗),但其实我很挑剔,一旦发现沟通上有「坏味道」,立刻就叫停了,对不起,我投入成本太高了,不能投入那么多成本来做这个事情。
还有些创业团队用自己不擅长的方式做传播。我的一些朋友,创业后,看我写公众号、写微博写的起劲,忘了以前怎么嘲讽我的 — 你可真够闲的啊写那些玩意儿有啥用?自己也吭哧吭哧开始写,问题是,你不擅长做这个事情啊。写完了也没人看,就那么一点阅读量,还都是自己团队帮你点的赞,传播效率其实很低。
或是在朋友圈看到别的公司上了创业大街广告屏了,自己也花钱上一次,还要蹲在那儿拍好照片发到朋友圈,群里扔红包要大家帮转发,转发来转发去都是你认识的那几个人看到了,且不说有人还把你屏蔽了,这能有效率吗?
再一种隐形成本是到处参观一些明星公司,拜见各种大佬,其实也就是去刷个脸,拍个照,发个朋友圈,回来之后,一切照旧,这样的形式主义对你有什么用呢?懂得了一堆大道理,还管不好十个人的团队。这种跑来跑去的成本可不低,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金钱上的成本,更别说那些飞到硅谷的各种观光团了。
好了,我写这玩意儿也是隐形成本。没个鸟毛收益,只是不写有些内心肿胀罢了,千万别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