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职场上的三层境界,你修炼到哪层?

2016年,中国高校有765万高校毕业生走出校园,开始了他们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对他们而言,这是一个值得记忆的年份。

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对工作认识的加深和职业倦怠感的出现,他们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工作的意义究竟何在,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吗?

显然,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与职业境界或工作态度有关,难有标准答案。让我们归纳一下在中国单位工作的人都有什么样的职业境界。

第一种境界,单位为我做了什么

新入职的年轻人往往会抱怨工作辛苦,自己很努力,但单位就是无法提供令人满意的待遇,为此失望、纠结和烦恼,甚至愤然离职。不过,也有人坚持下来了,包括那些最初抱怨的人,他们一生只做了一份工作,其职业情感历程可用凑合、无奈和悔不当初来形容,五味杂陈。

持上述想法的人,琢磨的是怎么从单位多弄点好处,盘算的是别人为我做这做那,提拔、升职和加薪一样也不能少。于是,不少人围绕这一目标,各显神通,要么溜须拍马,沆瀣一气;要么勾心斗角,相互倾轧。他们给人的感觉只有一个字,累。

第二种境界,我为单位做了什么,为单位争光了吗?

持这种想法的人要么是理想主义者,要么是长期被驯化的结果。这种境界有点“大河有水小河满”的味道,也是“舍小我,顾大家”的翻版。由于很少顾及自己,这种人其实很容易左右摇摆。

虽然现实中这类人属少数,但在中国这样一个集体色彩浓厚的国家,这种境界还是像口号一样被各级领导所反复强调。不过,这只是领导在公开场合对下属训话时讲的内容,中外似乎概莫能外。例如,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在就职演讲中曾有这样的句子:“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其实,这话更像是中国人讲的。

只是,争光和露脸的事儿并非人人有份,毕竟机会有限。好差事通常会落到天天围着领导转的人手中,更有些“人不知、鬼不觉”的肥差,领导授意,同事不闻。一些人左右逢源,如鱼得水,闷声发着大财。从这个角度上看,这种职业心态不过是升级版的第一种境界,背后还是利益驱动,披上件外衣不过是遮人耳目而已。按照中国学者的总结,他们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细想起来,上述两类境界实际上将作为个体的劳动者和单位做了无形的分割。抛开对物质利益的考虑,多数人会认为,单位是单位,工作就是工作,而我是不可能与他们混为一谈的。

上述两种情况,都会出现经济学家所说的动机不相容的情况。依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尔文·罗斯(Alvin Roth)对匹配问题的研究,则属工作岗位和员工能力的不匹配。这里的能力泛指影响工作绩效的一切因素,包括职业技能、性格和喜好等。不匹配的情况包括:单位希望得到的所谓贡献,员工无法提供,而员工能提供的,单位又不想要;员工希望得到的,单位无法满足,员工不希望得到的,单位却可以提供。环视周遭,职场中的人大都属于其中一种。

第三种境界:为自己工作

任何一类不匹配的出现,都会导致单位无法有效实现组织目标,个人难以施展才华和抱负。人无法尽其才,既有组织的原因,也有个人的缘故。要避免出现这种错位,实现动机相容和匹配,只有一种情况可以避免,那便是为自己工作,这也就是第三种境界。

为自己工作又可分为两类:自己雇佣自己,做老板;另一情形是,为别人打工。后一种情况不太容易理解,但却是对社会有益的想法。试想一个人将工作视为自己分内的事儿,那是何等的境界。他工作时,根本不会想到这是别人的事情,因而可以不必卖力,更不会有以次充好、坑蒙拐骗的想法。这几乎就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活脱脱的展示,当每个人都自发地做好自己手上的“活儿”时,社会最有秩序。这种自发并非来自什么高尚的动机,也非外界鼓动,更非政府强制,而是完全出于自身的考虑。因为只有自己的“活儿”做得好,才能卖个好价钱,也才能长期吃这碗饭。于是,斯密笔下的几个古老职业,如屠夫、酿酒师和面包师等,不知不觉统统成为增进国民财富的力量,这便是市场的作用。

为自己工作的人们,会时刻想着工作,用魂牵梦萦来形容不为过,此时,个体和工作完美地合为一体。工作时,想的是如何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既不会为奖赏所忧,也不会为争光和露脸所困。工作本身的乐趣、完工之后的轻松,以及筹划下一阶段工作的期待超过了一切。这便是工作对劳动者的最大奖赏,而金钱和名声不过是工作之外的副产品而已。

如何才能知道人们是不是在尽职尽责地工作呢?不妨参考一个快捷标准:扣心自问,你是在为自己工作吗?这看起来有些严苛,但却剔除了工作以外的因素,是一个纯粹以工作为尺度的标准。

自然地,为自己工作的人最幸福,无论是自己做老板,还是受雇他人。为自己工作的人,骨子里还具有消极情绪的免疫力,如遇到困难不气馁、不放弃,更不会怨天尤人,满腹牢骚。从某种角度上,人生最大的不幸其实莫过于做了一份自己不喜欢、一直在将就和应付的工作。由于不喜欢,便会惹出许多是非来,如偷懒、耍滑等,这不仅损害单位和雇主的利益,而且最关键的,是自己无法从工作中找到乐趣,更别提什么职业成就感了。考虑到人的一生有很多时间都花在工作上,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在技能等硬条件相同的条件下,遴选、识别并优先安排那些对职业发自内心喜爱的人上岗是问题的关键,想想中国“南郭先生”寓言所揭示的道理,我们便知道这一问题多么古老、现实又棘手。尽管现代社会早已建立起一整套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但其中的一些老问题仍无良方可治。

对个人而言,设法从事自己喜欢并胜任的工作是件幸运的事情。遗憾的是,这看似简单的想法,对一些人又成为无法实现的目标,因为不匹配情况再次出现,这次是个人能力与工作喜好的错位,自己喜欢的工作难胜任,而胜任的又偏偏不喜欢。当然,现实情况要比这复杂许多,喜欢又胜任,缺少了机会也不行。

以上三种境界的区别还可借助“蛋糕”来加以说明:前两种强调的是如何从现有蛋糕中分到更大的份额,属分配性努力,内耗高、成本大;第三种境界考虑的是如何将蛋糕做大,属生产性努力,内耗低、成本小。可见,境界不同,造成的社会与经济后果也会迥然不同。

需要指出的是,上面各种境界本无什么高低之分,也无对错之别,他们都是现实中的人们综合考虑以后的选择。话虽如此,但为自己工作的态度仍值得提倡。这不仅是因为,从职业审美的角度,为自己工作能获得最愉悦的职业体验,而且从宏观上讲,为自己工作更能促进社会和谐与经济增长。

一言以蔽之,工作不止是谋生的手段,更不是苟且的营生,工作能带给我们无数精神上的回馈和享受,只要我们愿意挖掘和细细品味。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修炼  修炼词条  职场  职场词条  境界  境界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