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跨国公司,找谁来经营你的中国事业?

在1990年代,几乎每个我面试的每一个中国员工都至少会说一次下面这句话:“我会尽全力!”

那时年轻人非常渴望在跨国企业工作,想要与全球知名品牌连结,希望能在全世界最优秀的公司中学习。

今天,“尽力而为”的态度依然很普遍。但中国的员工已经了解到,跨国企业在中国的管理技巧与制度有很多不同特色,从特例到无比高深的类型都有。因此他们现在也要求雇主“尽力而为”,以及“成为最好的”。这意味着公司必须提供世界级的培训,清楚与完善的生涯规划等,而且越来越多人要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也就是要能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果实。

我从1990年住在北京,多年来曾雇用和管理数百位中国员工。1990年代我负责道琼(Dow Jones)在中国的业务,中国员工的最大特色就是强烈的学习欲望,而且迫不及待想要迅速升迁。2000年代,我经营一家研究与咨询公司,并且和不同的顾问公司合作,中国员工还是保有早期的特色,但也很常跳槽换工作,那时正当火热的中国市场求才若渴,人才供不应求的阶段。

今日,身为安可顾问公司(APCO Worldwide)大中华区主席,我有机会深入观察数十家多国籍企业在中国的运营,发现到中国的管理已经进入另一个阶段。中国员工的工作态度依然积极进取,他们的野心仍然强烈,但正如中国的经济,在中国的多国籍企业需要“重新平衡”他们的劳动力。

当年高盛(Goldman)和麦肯锡 (McKinsey)花上大笔的金钱聘请海外学人归国的日子,早已不复存在。如今企管硕士在中国遍地皆是,而投资十万美元以上去念研究所的人,也愿意委身 于年薪只有三万美元的职务。因此,其中最优秀的人才必须要看到他们工作有前景,不然便会另谋高就。

在景气大好的时候,多国籍企业也充斥着高薪人员,他们被拔擢担任远超出他们的经验与技能水平的高位。一个更复杂的情况是:从2000年到2010 年,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从两百万人急速增加为650万人,中国正在大量生产教育素质不一致的劳动力,而这些人期望从事白领工作,但其实中国经济最需要的却是 顶尖的技术人才、技术熟练的生产劳工,以及能够掌管全球运营的高级管理者

对于在中国的多国籍企业,现在正是培育和筛选人才的关键时刻。企业需要精进与稳定的的计划,以找出最优秀的员工,企业必须把重点放在培训与留住这些人才。若要灌输企业文化,并且把中国管理人才整合纳入全球运营,自行培养人才仍是最佳做法。从其他多国籍企业或是国营企业挖角而来的资深中国主管,常常会带来一些“文化炸弹”,比如独裁作风或黑箱作业等中国管理界很普遍的做法。

筛选汰换你的管理阶层,必须同时包含外派和本地的经理。如果公司的管理制度混乱或者主管很平庸,最好的中国人才会迅速弃公司而去。中国的员工能够马上察觉, 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是否受到总部重视,或者中阶主管是否只占位子而不做事,才干根本不足以胜任他们的职位。那些优秀的人才会一方面宣称他们对公司忠诚不渝, 但同时精明地攫取任何他们能争取到的金钱与职称,为跳糟做准备。

顶尖的中国人才会寻找企业导师。他们希望向有才干的领导人学习,而且能信任那些导师会照顾他们——不只照看他们的职涯,也包括个人生活,因为中国的职场通常也是主要的社交圈。多国籍企业派遣他们最优秀的经理人去中国,让他们在那里待上好一阵子,这类公司能够吸引和留住好的中国人才。多国籍企业若是愿意换掉平庸的中阶主管和喜好玩弄政治的人,改由优秀的中国经理人与导师取而代之,如此就能拥有稳定的人员,这些人员也可和全球运营整合得更好。

这一切都来自于高层的决策。决定由谁负责公司中国的业务,是CEO最重要的决定。拥有高智商与高情商、完整了解公司业务的领导人,是个好的开始。拥有诚信、谦逊与幽默的特性,对于面对多变与挑战的中国市场,也有很大的帮助。

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本月宣布了一连串经济改革措施,必然会为多国籍企业带来新的机会,但随着政策的详细内容逐步浮现,而且中国当地竞争对手的实力增强,多国籍企业也会面对更高的不确定性。拥有开明经理人、整合一致管理制度的灵活公司,拥有最佳的成功机会。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事业  事业词条  经营  经营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