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share:欧美的加班狂变多了。
Work-life balance?别信,高学历者更爱加班,连发胖都不在乎。
据《经济学人》报道,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经济学家Joelle Abramowitz通过研究美国25-64岁就业者体质质数与每周工作时长的关系,得出了工作时间越长人的体重越重的结论。
对于室内办公族来说,每周加班10小时会带来体质指数(评估体重与身高比例的参考指数,计算公式为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国际上一致上公认18至25之间为健康的体质指数标准)增加:女性增加0.4,男性增加0.2。简单来说,就是一周加班10小时,女性约胖2.3斤,男性约胖1.3斤。
尽管工作时间过长面临长胖的风险,世界人民爱加班的热情仍未减少。
在日本,加班到深夜司空见惯,甚至有人会因为准时下班而内疚。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数据,2013年,日本人均工作时长1735个小时,比德国人多350个小时,比法国人多大约250个小时。为减少工作时间过长的现象,日本政府甚至自2015年7月1日起开始实行 “提早办公”模式,鼓励公务员在7月至8月底期间提早上班,准时下班,同时还呼吁民间企业和地方政府配合。
加班文化在亚洲其他国家同样流行。由于工作竞争激烈,许多韩国员工为了表现对公司的忠诚及对工作的投入,主动选择加班。据报道,虽然SK集团规定9点上班,18点下班,但其员工大多会提前半小时到办公室,晚上至少要到20点才离开,即使没有补贴。
而在中国,尽管劳动法第36条规定了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加班还是成了职场的常态。据智联招聘联合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推出的《2012年度中国职场人平衡指数调研报告》, 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职场人平均日工作时间为8.66小时,他们平均每天在公司工作的时间约为8.38小时,还有近7成职场人回家后会继续工作,平均约为0.28小时。其中,30.3%的人每天工作时间超10小时,最长为16小时。
虽然在人们印象中,西方国家似乎更强调生活与工作平衡。但现实是,近十年来,美国“极限工作狂”(每周埋头苦干超过50小时)也日益普遍,甚至闲散惯了的欧洲人也不例外。2005年有篇论文很有名,作者Peter Kuhn 和 Fernando Lozano就在文中指出,在25 至64岁的人中,每周花50小时及以上的时间用于主业工作的越来越多,2001年时占比已达18.5%,而在1980年只有14.7%。
来自中欧大学(the 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的Anna Burger提供了一些有趣的发现。上图清楚地表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极端的工作强度越来越受欢迎,尤其在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员工中。比如常被认为是合理工作避风港的荷兰,每周辛苦工作超过50小时的全职员工比例近十年也大增(见下图)。
不过,正如上图所示,工作时间变长的趋势也并非一成不变的。什么因素会影响工作时长的变化?在进行一系列的回归研究后,Burger 女士认为有两个最重要的因素。第一个是“劳动力市场监管”,即一个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指数(由诸如开除人有多困难,工作时间规定有多严格等因素组成)。
通过回归计算,Burger 提出疲软的劳动力市场监管会助长极限工作时长,工人的权利越少,老板就更容易迫使员工呆到很晚,似乎挺有道理;第二个重要因素是兼职工作的多少。兼职越多,极限工作时长越低。原因需要层层分析:兼职工作的出现得益于国家干预,例如2000年荷兰法律规定“男女都有找一份兼职工作的权利”。这一切都鼓励性别平等,意味着夫妻中某一方每周工作更久的现象减少,而极限工作时长也变得更不被接受。
另外,如今的工作种类更丰富,知识密集型的工作也更加普遍,工作也更有趣味。比如像电脑编程这样奇妙的工作越来越多,而乏味如电梯管理员一类的工作则在消亡。趣味性增强的结果就是人们更爱工作,更愿意在其上花时间。尤其对于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因为他们总能找到那些更酷炫的工作。这样一来,人们的工作时间就变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