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熟练运用这些工具对企业进行分析,既是阅读《浪潮之巅》的一大乐趣,也是这本书留给读者的最大礼物。
我经常向人不厌其烦地推荐《浪潮之巅》,但出于职业习惯,又不喜用“第一”、“绝对”这些词。后来总结出经验,对还没看过的人,我会介绍说“这本书非常适合用来‘一口气读懂信息工业史’”,而对于读完一遍对我说“真好看”的人,则会进一步用劝诱的口气说,想学会分析互联网企业吗?再读一遍吧,这本书里也详细传授了方法。
就经济史读物而言,《浪潮之巅》不仅晓畅易懂,更懂得在写作节奏上控制张弛,将一个个市值百亿、影响世界经济和科技格局的公司兴衰历程,写得荡气回肠。这并不仅仅因为作者本人身在局中,既有在谷歌多年的工作经历,也有与其他大公司中高层、风险投资家的密切往来,而且来自于他深厚的人文素养。作为处女作,《浪潮之巅》的体例极为娴熟,毫无生涩之感;而在一些经典章节例如AT&T一章中,对AT&T工业园如诗如画美景的描写,画面感极强,优雅地将读者带入这个辉煌帝国的历史中。
吴军博士和本书的出版人曾经向我揭晓过写作上无师自通的谜底:忠实地模仿大师。吴军受斯蒂芬·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影响至深,《浪潮之巅》其实参照了这本书的体例,甚至书名也深受其影响。
这种笔法描写信息工业史格外合适。在这个由摩尔定律决定的行业,每18个月集成电路的晶体管数量就会翻一番,也意味着此前的产品将贬值一半;基础设施的不断降价,又使得软件和网络的使用成本日益降低,逼得从业者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模式以维持利润。茨威格需要选取人类历史上极为特殊的时刻,才能描写出那“充满戏剧性和命运攸关的时刻”;但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工业中,这样的时刻俯拾皆是。郭士纳决定接任IBM CEO的那一刻,比尔·盖茨决定全力开发浏览器的那封邮件,都成为超越时间的决定性影响。
除了易于阅读外,《浪潮之巅》更有其企业分析方法论方面的成功。谷歌上市后,一批拥有早期股票的员工都成了富翁,理财的必要性被提上了日程。高盛、大摩的一些投资经理,因此得以经常为谷歌员工们讲课,分析资本市场的涨跌趋势,以及他们的投资理念。作为2002年即加入谷歌的员工,吴军系统地学习了这些知识,并由此了解了华尔街的运作方式,以及他们在幕后影响上市公司运作的逻辑与操作。这也是《浪潮之巅》中,能屡屡成功运用股价走势图分析公司战略得失的原因。
拥有了强大的分析工具,加上原有的深厚产业背景,吴军能够精细地为读者解剖每个公司,并将这种思维方式与方法论传授给读者。这其中,企业基因论成为十分重要的判断工具。
信息工业本身十分年轻,很多公司迄今仍由创始人掌握,因此,创始人的性格、特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司的走向。例如兼具艺术与海盗气质的乔布斯,创造了桀骜不驯的苹果;而律师后代出身的比尔·盖茨,则打造出创意缺乏但商业操作精准无敌的微软。而在那些具有悠久历史、迭经领导人轮替的公司,早已由制度与官僚体系接管管理,这种一把手性格对公司的影响则不多见。曾经有个老牌外资企业管理者不屑地说道,“大中华区早已成熟,即使一头猪坐在总裁位置上,也能正常运转”。
而在创始人性格之外,更重要的企业基因则由“发家之本”决定。吴军分析说,某公司如果持某种业务发家,则该业务部门在公司的话语权必强,获得的资源也相应多很多,在这个领域的新业务拓展也会顺利得多,由此形成正向循环,最终公司的走向即围绕该业务而定;但反过来,与该业务性质冲突的新业务,则往往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最终导致公司创新乏力,被后继者取代。新浪以媒体发家,所以种种业务均具有鲜明的媒体特色,微博也是媒体属性远大于社交属性;摩托罗拉以模拟通讯技术达致公司发展顶峰,所以十分排斥数字通讯标准GSM,最终手机王座失落于诺基亚之手。
国内很多互联网公司已经意识到了企业基因的双刃剑影响。例如腾讯,其QQ业务是安身立命之本,但为了防止这个业务阻碍创新,马化腾就会去扶植本部之外成长起来的微信,以后者布局移动互联网;阿里巴巴以B2B业务起家,以淘宝安身立命,为了防止这二者做大,马云即频频进行高管、中层轮岗,打破既有格局,以内部竞争促进创新因素成长,防止被外来者威胁。百度这方面迟迟未有动作,遂有李彦宏突然呼唤“狼性”的无奈之举。
除了企业基因论,《浪潮之巅》还以信息工业的几条基本定律如摩尔定律、反摩尔定律、诺维格定律,揭示了IT企业不进则退、频繁创新的背后成因。能够熟练运用这些工具对企业进行分析,既是阅读《浪潮之巅》的一大乐趣,也是这本书留给读者的最大礼物。
商业价值《浪潮之巅》悦读会
《商业价值》与众多互联网及IT业人士一起,探讨业界的兴衰变化和背后的因果关系。
IBM、苹果、英特尔、微软、雅虎和谷歌这些辉煌的名字背后有哪些必然的规律?《浪潮之巅》作者长居硅谷,与这些大公司有第一手接触,能够从产业结构和公司成长规律这两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既具宏观的历史视野,又兼具微观的细节阐释,是一本IT工业领域的《人类群星闪耀时》。
12月8日,《商业价值》杂志与电子工业出版社联合举办第五期《商业价值》悦读会——“从浪潮之巅看企业沉浮”,与众多互联网及IT业人士一起,探讨业界的兴衰变化和背后的因果关系。
圆桌对话
主持人:《商业价值》杂志移动阅读主编 阳淼
分享嘉宾:
前IBM大中华区副总裁 张烈生
前Sun公司中国区市场经理 马君海
云巢科技有限公司CEO 周涛
虎嗅网市场部 李阳林
阳淼:吴军博士在《浪潮之巅》里提及很少有IT公司能够横跨两个时代,但是IBM应该是这个行业唯一一个达到百年的公司。在您服务于IBM期间,这家公司正经历从低谷再到重新复兴的过程,您觉得给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张烈生:我1984年加入IBM,1985年IBM成为当时全美国最赚钱的公司之一。1990年从最高峰一直下滑到最低谷的时候,是一段很艰难的过程。但是经过这个过程后,我们感触特别深的是生存的不易,当你在风光日子时,要有居安思危的能力。这一点,正是IBM走出低谷以来,过去20年继续成功的很重要因素。IBM的第一波成功,有着我们今天回看互联网成功的一些因素,企业家的商业头脑还有商务模式,以及很好的企业文化,其实它的成功,还需要有第二波、第三波有机会反过头来做,对第一波的延续,而不仅仅是一次的胜利。
阳淼:吴军的基因决定论实际上也是一个方法论,用基因去分析一个公司,也可以用基因分析一个行业。在互联网和IT行业,我们很少看到像传统行业中所谓的基业长青公司,总是有后来者取代前人的地位,您对这个现象有着什么样的分析?
周涛:一个企业要长久不衰是很难的,不断创新、不断变革的基因是企业长久不衰的一种原动力。《浪潮之巅》中的一个章节讲到3M公司,这不是一家IT公司,这家公司就有一种创新的企业文化,它不断的去鼓励员工们创新。同样的谷歌在每周的5天里,有一天是给员工自己去发挥,做自己的事情。而柯达就是一个失败的例子,数码相机是柯达发明的,因为柯达当时觉得如果将数码相机推出市场的话,可能对自己的胶片市场产生很大的影响,一直尘封了好几年,最后却被别人抢先做了。所以我觉得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需要有创新的基因,并且一直保持下去。
基因能力、策略能力和执行能力让IBM立足于浪潮之巅
前IBM大中华区副总裁 张烈生
我非常同意《浪潮之巅》中一个重要的观点:在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在一段时间之内,会出现一些重大的改变跟机遇,当这些机会出现的时候,谁更能够抓住这个浪潮的浪尖,谁就能成功。而之所以能做到抓住浪尖,可能是天时,可能是地利,但最重要的是人和,也就是企业的自身能力。
比如IBM公司在100年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没有时时保持领先,但却从未被抛下,这家公司始终存活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3点:第一点,我叫它基因能力,企业的基因是关于企业本身内部核心的东西,包括公司的价值观、目标形态,对员工的特质要求、做事方法等等。IBM的基因能力很强,它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强大的企业文化,并且在任何时候都保持对人才的追求;第二点是企业的策略能力,而策略能力一般取决于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产品技术的创新,还包括流程的创新。
除了创新之外,有一个永远带领市场的欲望也是很重要的战略选择。IBM在做策略时,有一个根植的核心想法是,做策略时只做第一,不做第二;第三点是执行能力,在做出决策之后,要很好的执行策略,这就需要适当的组织,将业务设计变成一套可以不断重复的流程,然后通过技能和人才去把它执行起来。
与时俱进,掌握市场规律
前AT&T中国公司办公室主任、前Sun公司中国区市场经理、现《商业价值》特约撰稿人马君海
吴军博士在《浪潮之巅》里写道,“对于一个弄潮的年轻人来讲,最幸运的莫过于赶上一波大潮”,我的职业生涯就正好赶上了这样一个从大概念上来讲的波浪。
我分别在书中写到的两家公司AT&T和Sun工作过,这两个公司间有机的联系是Unix。Unix的出现使大型计算机才能解决的问题,分割成许多分布式的计算能力,即客户机和服务器的架构,并且将服务器与网络相结合。Sun是AT&T将Unix商业化的一个公司,当Sun刚成立的时候AT&T对它的投资达到19%,是最大的一个股东。对AT&T来说,成也是垄断,败也是垄断。贝尔发明电话以后,就一直是市场的引领者,它刨到了第一桶金,而且永远在第一桶金里面能够吃很多东西。
当年它在整个美国国际长途业务市场上占了85%的份额,所以AT&T当时一直处于一个垄断的地位,而在1982年反垄断法通过并在1984年具体实施以后,AT&T就被分割成了8块,7个小贝尔加AT&T,而那个时间的AT&T包括了网络设备部、计算机部和国际长话业务部。我加入AT&T的时候,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时还是这3大业务部。90年代中期以后的AT&T完全变化了,由原来的国际长话业务、网络设备和计算机整体的AT&T,分化为朗讯、NCR两个独立上市的公司,而叫做AT&T的公司只保留了长途电话部分。
Sun在它最高潮的时候是成也市场,败也市场,它把Unix投放到市场,所以它成功了,而它没能把Java很好地投放市场,所以它失败了。金融界的罗斯柴尔德公司,到今天已有250年的历史,始终屹立在那里。它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是与时俱进,只有这样,它才能够永远跟住时代的脚步,踩在时代的浪尖上,以不变应万变。结合上面3个例子,我发现如果想永远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掌握市场运行的规律,随时变化,始终保持与时俱进。
计算无处不在的未来信息时代
云巢科技有限公司CEO 周涛
读《浪潮之巅》的时候,我们公司正处于创业阶段,结合书中所讲的个人计算机发展的历史和未来,我也对我们公司的未来做了比较深入的思考。
计算机从最早以IBM为代表的大型机,到乔布斯开创的PC时代,而后随着Intel芯片移入服务器里,网络便出现了,将PC相互连接起来。随着网络和移动设备的增多,就开始出现了虚拟化,将资源变成一种池的概念,给大家提供了一种存储的方式。现在我们正进入云计算时代,未来会进入个人云时代。
生活中所有的设备、请求都可以通过个人云连接起来,I/O(输入输出端口)变得无处不在,计算也变得无处不在,人们可以通过一种装置虚拟出任何的I/O。事实上到了这个时代,人们已经感觉不到真正意义上计算的存在,对人们来说,在任何一个地方通过任何一种I/O就可以访问个人云,我们所处的空气中,空间内全部都是资源,只要提出需求,信息和服务就能够在后台被提供。这样在计算无处不在的时代,人们便从电脑桌前得到了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