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出自于《庄子·内篇·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慢慢呼气之意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比喻相互扶持、苟延残喘,相忘于自然。
泉水干涸,鱼困在陆地相互依偎,以唾沫相互湿润得以生存,不如我们不相识,各自畅游江湖。庄子在这里表述了“道”通其变的观点,意思不是说曾经相识的彼此因感情而断绝联系,而是指两个不包含爱恨等感情色彩的人。这句话里的“忘”,是中国古人表达阴阳、矛盾时的一种手法,指放弃曾经的执着,用全新的自我迎接世界。曾经一些相濡以沫的感情与情愫,不能完好无缺地进行下去时,选择把这份感情放在汪洋的人潮江湖中,保留着回忆时应有的新鲜,使它脱离现世的烦恼,永存于心。
相濡以沫,有时是为了生存的必要或无奈,或许会令人感动,而“相忘于江湖”是一种境界,或许更需要坦荡、淡泊的心境。在自己适宜的地方,快乐生活,忘记对方,也忘记相濡以沫的生活。
从哲学内涵来说,执着是人生前进的动力,同时也是困扰人生增加痛苦的原因。而认知判断往往与执着相连,没有认知和判断,就没有善恶之分,看似愚昧混沌,实则是充满大智慧。
“相忘于江湖”也是如此,相濡以沫执着的是一种感情,其目的是为了拯救和成全对方的幸福,而对于鱼而言,最幸福之所是江湖,鱼需要的是江湖之水,而非相濡以沫。一旦执着于相濡以沫,便会使自我和对方都陷入一种有害的境地,最终死于彼此的执着,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
因此,相濡以沫并不是互助精神,而是一种错误的执着判断,道家追求任性自由的人生体验,而对于名利、情感的执着不甚在意,这与儒家思想中的舍生取义,执着仁爱的思想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