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金融改革已被放在2015年重中之重的位置,银行存款保险制度、资本市场股票发行注册制等方面改革将依次展开。这些改革均指向一个核心目标,即在未来十年新常态期间实现中国无金融危机的可持续增长。
尽管所有完成崛起的国家几乎都经历过经济和金融危机的洗礼,但中国不能经历这样的过程。对中国这样体量的国家,一旦出现金融危机,我们的民族复兴进程必定中断,没人能救得起我们。
要想实现“无金融危机的增长”,我们未来十年内必须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金融体系框架。为此,我们需从以下三点着手:
第一,在深化金融改革过程中,坚持改革和开放的方法论。在十世纪前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都已具备跟后来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一样的技术储备和产业化条件,但因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两大基本国策,我们始终没有等来能够支持四大发明产业化的现代金融体系。未来十年,我们要真正让中国金融体系现代化,就必须坚持改革和开放这两大方法论。
第二,新的现代金融体系一定要服务于我们产业革命的完成。英国在十八世纪后半期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得益于其缔造的商业银行体系提供了充足资本支持。而100年后在19世纪后半期,美国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为此作出重大贡献的是其投资银行体系。这种投资银行制度也使美国后来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中国要完成自己的产业革命,就要构建属于中国内生的特色现代金融体系。这个体系应当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英国的教训在于商业银行体系注重稳健性,但因过度垄断和集中而失去了效率性,所以英国没再抓住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机会。对美国来说,其投资银行制度在采用和激励新技术方面具有巨大推动力,但经常会有脱离实体经济而泡沫化的倾向,因此带来愈发严重的经济和金融危机。
对我们来讲,中国现代金融体系既要有稳健性和效率性,又要通过审慎的宏观金融监管来避免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爆发。
第三,作好“十三五”、“十四五”以及十年以后的产业战略安排,明确新常态下金融服务于什么。这个清单上包含的项目和产业,既要能稳增长,又得能调结构、实现惠民多赢,比如互联网产业、养老产业、创意产业、高端制造业以及新能源产业中最能带来综合效益的太阳能产业等。
如果我们能有机地推进以上三点,一个新常态下无金融危机的可持续增长的中国,就一定会出现。▲(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来源: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