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皮介行:我看儒教运动

  

  儒学是不是一种宗教之争,盖已百多年了,至今也还没有定论,其主要的心理背景,是一个与西方比拼争胜的问题,笔者觉得这样的争论意义不大。经过文革肆无忌惮的破坏,如果儒学是宗教,其道场.其人心号召力,也已破败将尽,连曲阜孔庙也只成了古迹景点的存在,这样的宗教,连自己的核心主庙都保不住,还有什么社会能量?而如果儒学不是宗教,其实也不影响其当下的存在,中国还有道教.佛教.民间信仰,也不至于就信仰空白人心离散。再说人的信仰也自可以多种多样,科学可以成为一种信仰,其它的财富.进步.道德也同样可以成为信仰,人间的信仰永远不成问题,成问题的是人心,是信仰者究竟真信假信,究竟诚不诚。

  友人转来一封信,其中说到:

  〔对中国的文化前景我也一直深感忧虑。到美国之后,看到彼邦的风土人情,与中国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觉得中国文化沦丧之可悲。我现在强烈感觉到,中国文化的精神固然是好的,但是,它传播的过程却很有问题,远远不如基督教传播那么有力和深入人心。一个基督徒活在你身边,你接触越多,就越能感觉到基督精神在他身上是如此地有活力,他对周围的人如此充满爱心,个性如此之谦和,工作如此之努力,对苦难和死亡如此之澹定从容,让你不由得不肃然起敬。每一个真正的基督徒就是一个活生生的道德标尺,同时也是一个积极的福音传播者。相比而言,中国自古以来以儒生自居的人何其之多,但真正活出儒者风范的人却少得可怜,更多的是伪君子,更多的是《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古代如此,现当代更不必说了。奉儒而不能践行,这是中国儒生最大的问题。这对儒家教义的传播不仅毫无裨益,反而起了相反的负作用。相比于基督徒,儒者的爱是很有限的。这是个大问题。我觉得,除非将来有越来越多的儒家信奉者在生活中活出儒者风范用大爱慢慢感化周围的人群,否则,儒家就不可能真正复兴。基督教目前在中国大陆日新月异,而儒家的力量仅如微弱的星火,此情形大可忧虑.。〕

  这样真切深刻的体悟,的确发人深省!作者所谓“相比于基督徒,儒者的爱是很有限的”,这的确说到点子上,但又是无可奈何的,基督徒以追寻来世,奉献此生为美德,儒者却以此生之笃行践履为究竟。欲奉献此生,则牺牲反是一伟大成就;而儒学的人伦日用,笃行当下,牺牲就失去笃行的资本,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正是笃行精神的开始,因此以奉献牺牲为成就的大爱,实在难与儒学相契。当然儒学也有“戒慎恐惧.对越在天”的宗教精神,但毕竟已是很遥远的古调,今人早已不谈不知更不问了!

  再一点是儒学没有相应的组织,儒学的规矩戒律,比较模糊,做不做,做多少,都依赖个人的判断与抉择,这就容易给假大空的人心风习留下很大空间。所以“儒商”.“大儒”的帽子满天飞,不问儒不儒,只问商不商,不问对儒学理解多少,做了多少,反正只要儒学恢复名誉,有了利用价值,成了开放性不用付钱的高帽店,我们喜欢名望又不肯付出的同胞,正可得其所哉,大量取用。

  也许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近年来有许多人主张建立有财产.有权力.有中央的儒教组织,为此说了许多组织化的好处,甚至说“只有重建儒教才能减轻生命无常的痛苦与死亡的恐惧”。好像说其它教门对生命与死亡问题都不顶用,只有儒教才本色当行,如此的自我中心,如此的统包统揽,如此的模仿西方宗教模式,说到底还是对自己文化精神的缺乏自信,希望来一个中体西用,以西方模式强化儒教的生存与权威。

  其实中华文化既然源远流长,既然是个久经考验的统合整体,它就具有自身的精神与特质,离开自身特质搬弄西方形式,恐怕画虎不成反类犬。再说西方一神教,在其建立与壮大过程之中,曾有过多少宗教战争,有过多少对异教的迫害,多少的血泪与悲号虽然已经飘远去,但依然可以在历史扉页的字里行间,听到.看到,而令人毛骨悚然,痛切哀怜!这样的西方宗教形式岂是书生在冷气房想出来的?岂是可以简单模仿的?儒学的组织化固然有其好处,但组织经常带来许多无谓的权力斗争,带来压迫,带来真理的专断,近代以来中国人吃组织的苦头还会少吗?还想再变本加厉,重温旧梦吗?其实以当下网络世界,组织扁平化.网络化.去中央化的时代朝流看,以坚硬的.一元的.中央指令的传统组织模式去建构儒教,其蓝图本身就违时.逆天.更未必合乎人心自由自主的渴望。用此方式轻率的去组织化,不但没有成功希望,恐怕只会增加更多的虚伪与内耗!

  然则是否就放任自流,就不必为儒学的复兴做任何组织性的努力吗?其实也不必如此非此即彼,我想比较好的组织模式,应该是当前网络化.去中央化的模式,可以避免过多的权力斗争,避免一元化的专断压迫,可以带来更多的草根参与,融入更多泥土与青草的芬芳。

  其精义也就是以民间力量为主,动员各地方学者儒者主其事,地方官员适当出点力支持一下即可,具体做法就是运用各地尚未消失的孔庙.先贤祠.古迹古墓等文物,筹集资金,加以适当之整修及维护,也可以适当收取门票,做点经营活动,以此收入在近旁设立书院.读经班,以承载传播儒学及教化人群的需要,这样的古今辉映,相得益彰,正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毕竟人非生而知之者,智慧德业又非能不修而成,而现代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学校,在国民精神人格,品德教养的培育上,一直乏善可陈,学校老师若非有德君子,又如何能承担起精神人格,品德教养的培育责任呢?事实上,传统先做人才能做事,有成人才能成事的思想,毕竟仍有其道理。现代教育理念,一味抬高并强化知识的学习,虚化弱化人的品德教养,已经为社会道德沦丧,带来严重后果,不设法加以补救是不行的。我想文物古迹承载有历史的重量.人文的想象,身处其间,不免有思古之幽情,一柱馨香,袅袅飘浮,觉古人之不远,灵在左右,恍兮忽兮,心频磁性共振,而受感受召,兴起大丈夫当如此以行健,如此以弘毅,如此以承担人间的大愿!这样的前庙后学,学庙并存,岂不美哉盛哉!更有意味哉!

  

  孔子2559年6月21日[08] 皮介行 写于山东 济宁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皮介行:我看儒教运动  儒教  儒教词条  介行  介行词条  运动  运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