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孙惠柱:笑话和人文素养

  

  媒体和受众都喜欢看文化人出错别字的笑话,证明了一个喜剧理论:角色的表现与公众期待打架会让人笑。堂堂故宫博物院送锦旗作秀,居然写错字,还强词夺理更让人笑话。如今哪儿都要高学历,故宫的公关竟不如小学水平,还敢秀给媒体看!

  几年前清华校长主持贵宾演讲时闹笑话,也是因为错别字——读不出自己送人的礼物上的字,又把送礼说成“捐赠”。不过那错误还算情有可原,校长虽贵为院士,却不够老,谁能指望新中国培养的科学家懂篆体?但故宫也犯错,这就忍无可忍了。后来院方说是保卫部门做的,原来如此!潜台词:谁说在文化机构任职的都得“有文化”?

  别指望非文科出身的人通文字,遑论文学,这是五十年代以来的教育体制自然而然的结果——我们的温总理实在是例外中的例外。院系调整大砍文科院系,把所有大学当成大机器里固定的零部件,分工、分科,最好还分脑。现在不但大学分科,中学也分文理班,结果是文理都未必学通,只吃透了分科的应试技巧;近年来艺术考生剧增,文理都怕怕的学生也发现了一条低分进高校的“蹊径”。

  这种死板分科的教育体制是外国搬来的,与中国儒家理想的“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通才教育背道而驰,也不是西方最好的“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倒像工厂的流水线,只追求狭窄分工之下的效率。当年那么做是没办法,既有学习老大哥的政治需要,也是建设亟需工程师的压力所致。在舆论一律的高压下,文科当然不重要,扫扫盲让工农兵能读报就够了——那年头识字就叫“有文化”了。

  现在大学扩得大学生不稀奇了,就业也越来越难,“用非所学”越来越多,怎么办?有人说专业设置要紧跟市场时时调整,这是职校的做法,却不是大学之道。本科教育要四年,想赶也赶不上具体行业的变化。大学主要应拓宽基础,提高人的全面素养,自然也就提高了毕业生进入各行各业的适应能力。

  美国多数大学是这么做的,越好的大学越这样。大学生二年级下才选定专业,总学分中专业课只占三分之一左右,其它课根据文理工艺几大类分别规定的学分和自己的兴趣来选。华尔街去顶级大学招聘,绝不只挑学金融的,有时连拉丁文专业的也要,素质好的学生学啥都快,培训数月一样上岗。美国公众人物的专业背景五花八门,学啥都有。从政的多读过法学院,但那是大学毕业后去的,本科未必学法,教授、工程师、演艺体育界出身的都很多,一般都学过人类文明的经典,受过基本的思维训练。哥伦比亚大学规定开学前新生要读几本书,首先是《伊利亚特》,不管你将来学啥专业;纽约一家高中的文学课一学期就要读全本《奥德赛》和欧里庇得斯六个悲剧。我们的戏剧学院文学系也没读过这么多希腊文本!中国经典我们的中学生读了多少?

  我们算是搞了十几年“素质教育”,可到底什么是“素质”?不少学校加点音乐美术课就算了。其实在博雅教育中,数理化文史哲都是构建素质的基本元素,大学生都要懂一点。关键不在背下多少名词、定理和公式,而在通过读经典析案例学会运用不同领域的原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至于名字典故之类,不用死记硬背,需要时打开iPhone一查就行了。

  实施博雅教育能减少我们的文化笑话吗?就算能大概也远水不解近渴吧?有没有啥速成的办法?下次答卷。

  

  《南方周末•自由谈》2011年5月26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孙惠柱:笑话和人文素养  素养  素养词条  人文  人文词条  笑话  笑话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