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文艺青年如何心理自救?

文艺青年如何心理自救?

文/狗剩爹

文艺青年是一群经常陷入绝望的动物,他们脆弱玻璃心,闷骚怕拒绝,孤独无人怜,敏感易发怒,自卑又自大,还时常爱反刍(闪回痛苦片段)。文艺青年的这些心理特点一方面造就了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艺创作冲动,另一方面也让他们备受自我折磨的苦恼。

的确,创作需要痛苦和不幸,但最好能拿别人的痛苦和不幸来创作,倘若自己总是被痛苦和不幸所湮没,创作就成了问题,文艺就成了笑话。所以,文艺青年急需学习的,就是如何进行心理急症的自救。

为什么需要自救?因为“他救”比较贵,文艺青年又普遍很穷,如果掌握了自救的技巧,就等于给自己省下了不少看病钱。当然,自救只能针对一些心理和情绪方面的擦伤或小风寒,倘若是重症,例如抑郁症或精神分裂,还是应该及早就医,通过疏导和药物的双管齐下来减轻病症。

说到心理自救,此刻的我便迫不及待且满心欢喜地就向广大文艺青年同胞推荐一本书:《情绪急救:应对各种日常心理伤害的策略与方法》。这本书的作者叫盖伊·温奇,他是临床心理学的博士,也是一位研究减轻心理压力的专家,一直以私人心理医生的省份在曼哈顿工作,帮助他的病人将情绪急救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当然《情绪急救》不仅仅适用于多愁善感、心理脆弱的文艺青年,它同样适用于普通青年和“二什么青年”,还适用于中老年。但是考虑到我国的国情(除了文艺青年的其他几类人群都不怎么看书,尤其是心理学方面),此书的潜在读者仍是那些不怎么“皮实”,不怎么坚强,也不怎么会“自动好起来”的文艺青年。

此书分为7个章节,涵盖了7种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伤害:拒绝、孤独、丧失、内疚、反刍、失败和自卑。温奇博士针对这些具体的伤害提炼了许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不仅描述了每种伤害所引起的痛苦反应,也给出一般的治疗指南和建议,这些建议切实可行,灵活好用。当我们的情绪恶化时,及时打开温奇博士为我们准备的“精神急救箱”,找到适当的“药物”,然后按时、按量服用,便会带来真正的改善。

让我们试举一例,比如拒绝拒绝其实能给我们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创伤,但大部分人对它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它就像心理的切割伤或刮擦伤,如果不能及时包扎,很可能会“血流不止”,酿成更深的危机。温奇博士写到,拒绝能导致四种不同的心理创伤:1.情绪上的痛苦;2.愤怒和攻击性;3.受损的自尊;4.对于我们的归属感构成威胁。

当我们被约会对象拒绝、被解雇或发现朋友背着自己见面时,我们的情绪健康会受到极大的威胁,这种伤痛就好像被人用刀捅中了心窝一样难受。为什么被人拒绝竟会如此痛苦?答案就在人类的进化史之中。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在远古时代,被部落或社群拒绝,就意味着失去了获取食物、受到保护和交配的权利,从而很难生存下去。大脑扫描显示,当我们经历拒绝和体验身体痛苦的时候,被激活的脑区是完全相同的。而且,当我们试图通过理性的说服或语言的安慰来减轻痛苦时,我们的情绪不会有任何好转,因为逻辑、理性和常识在面对心理的应激反应时是没用的。

拒绝还会引发愤怒,让我们有攻击冲动,比如敲打门板或墙壁,这会造成更多的心理乃至身体的创伤;当经历深刻的拒绝时,我们的自尊也会随之降低,即使只是回忆过去被拒绝的经历,都足以引起自我价值感的暂时下降。而一旦我们遭到反复的拒绝后,我们的归属感就成了问题,我们很难找到属于自己的社会位置。

温奇博士针对每种创伤研发了专门的疗法疗法A(处理自我批判)和疗法B(恢复自我价值)的目标是安抚情绪痛苦、修复受损自尊;疗法C(修补社会关系)则是修复受到威胁的归属感。疗法D(降低敏感度)则是备选项,因为可能带来令人不适的副作用。

疗法A要求我们,在面对别人的拒绝时,不要夸大自身的责任,而应去反驳那些自我批判的想法。比如被喜欢的人拒绝,也许并不是因为我们长得不够好看或比较穷,而是因为对方对自己不来电、没感觉,或者仅仅是因为她仍对前任念念不忘,或者是双方的生活方式不合拍,也有可能是对方觉得“配不上你”。再者,时机也是个关键问题,也许对方只是暂时不想安顿下来,而你却期盼尽快结婚。疗法B要求我们提醒自己我们的性格中那些别人认为有价值或让人满意的方面,比如正直、善于倾听、体贴、可靠等等。温奇博士还建议我们针对每项品行写一篇短文。不得不说,这种方法的确很有效,当笔者在找工作期间面对许多公司的拒绝时,总是会找机会写下自己的优点和品德,通过这种方式重建自信。疗法C要求我们向社交网络寻求支持。比如找陌生的同龄人聊天,或者重新考虑自己的追求对象、社交圈子、朋友或雇主是否真的适合我们的个性、兴趣、生活方式或职业,要么还可以去享受社交零食,比如在感觉孤独的时候看看家人的照片等等。疗法D是脱敏疗法,适用于那些准备好迎接挑战的人。例如当一个害羞的年轻男性已经做好接近女性的准备时,他在周末参加多个社交活动并邀请多名女性约会,把自己暴露在脱敏的环境中,也许就能治好他的害羞。如此,当我们已经在心里接受了将会被很多人拒绝的设定,那么当真的拒绝来临时,就不会觉得有什么大不了了。

作为一个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修习者,在通读完全书之后,我发现,温奇博士所列出的疗法不仅属于最前沿、最权威的临床心理学成果,也符合佛教的禅修原理——一个历时2600多年仍长盛不衰的“心理治疗”传统。比如在第五章《反刍:重新揭开结疤的情绪伤疤》中,作者在面对具有自我强化性质的反刍现象(反复回想造成情绪伤害的问题和感受)时,开出了疗法A(改变视角):要求人们从自我疏远的角度(即第三人称视角)看待他们的痛苦经历。比如当回忆起那个令人不快的场景时,试着不要那么投入,而是仿佛通过另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看待当时所发生的一切,保持客观。这就让我想到,当佛陀向一位即将去世的隐士传法的时候所做的开示:

当你看时,就只是看;当你听时,就只是听;当你嗅、尝、触时,就只是嗅、尝、触;当你认知时就只是认知。

这个隐士在听完佛陀的开示后当下大悟,在生命的最后几分钟他通过练习这个方法证得了阿罗汉果,获得了彻底的解脱。

这种“客观地看”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让我们把事情还原到它本身的样子。因为,当我们开始判别一个经验是好还是坏时,过去的盲目反应(比如反刍)会使我们以扭曲的角度来看事情。而为了让心从中解脱,就需要我们保持客观,不做价值判断,不起习性反应。

另外,当温奇博士针对反刍现象开出“重构愤怒”的疗法时,他要求我们将冒犯自己的人视为需要精神帮助者,不是对其发怒,而是为其祷告。这其实就是佛陀所开出的慈悲观(metta bhavana),将那些冒犯或伤害我们的人看成是因为无知(无明、愚痴)才这样做的人,我们对其只有慈悲,从而不再其嗔恨心。

其实,在心理治疗或积极心理学领域推荐佛教禅法(比如冥想、正念)的代表作已经非常多了,比如《哈佛幸福课》、《意志力》等等,温奇博士也不例外。在谈到如何摆脱自卑的时候,他开出的疗法E(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也列出了正念观想:观察我们的感觉不做判断,只是注意情绪和感觉,但不要纠缠于它们、屈服于它们的影响;当我们学习管理自己时,试着放松并专注于呼吸以及身体不同部位的感觉。这种方法在上座部佛教中属于止观禅法或内观禅法(vipassana,旧译毗婆舍那),它对于增强我们的心理控制力以及净化我们的内心有着根本的作用。

可以说,温奇博士对心理急症的描述是准确、深刻而且到位的,开出的药方也是有效、实用的,但不管怎么说,读者在看完后一定要把这些方法用起来。切不可仅仅将这本书当成是一种知识或智力上的满足,而在看后就把它扔在一边。否则我们就只能重复“听过很多道理却仍过不好这一生”的悲剧。所以,文艺青年们,让我们把《情绪急救》用起来。

【美】盖伊•温奇博士 Guy Winch,Ph.D / 孙璐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文艺青年如何心理自救  自救  自救词条  文艺  文艺词条  青年  青年词条  心理  心理词条  如何  如何词条  
综合

 我就是我,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文:武志红 微信号:wzhxlx存在即选择,选择即自由。这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换成心理学的说法,这句话更容易理解:一个生命的意义就在于选择,只有不断地为自...(展开)

综合

 儿童怎么会得焦虑症?

   大夫,我儿子今年上小学6年级,以往他天真活泼,可近一年经常见他愁眉苦脸,似有满腹心事,到医院检查并无器质性疾病,医生诊断为“焦虑症”。...(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