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发生在北京某西餐厅里的一则真实故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当西餐刚刚走近寻常百姓家的时候,吃西餐的大都是孩子,西餐厅里,都是孩子们要这要那,买下来之后,都是大人看着孩子吃。一天,两个母子摸样的的人走进餐厅,母亲七八十岁,瘦高个,很精神,耳朵上带着助听器,儿子是个发了福的中年人,头上有星星点点的白发,有些老相。
老人很挑剔,选食物和饮料费了很多周折,但儿子总是十分温和的按老人的要求买了一大堆食物。选座位的时候,更是难为儿子,靠里边,她嫌太闷;靠中间,她嫌孩子太多、太吵;靠门口,她又嫌有风。儿子端着餐具在餐厅里走来走去,费了好大的劲才找到一个老人满意的地方。老人的胃口极好,大口地嚼起来,比孩子们吃得还香。
餐厅的门开了,两个年轻的服务员领着一群孩子走了进来,每个孩子手里都拿着一条鲜艳的红围巾,这些孩子刚刚在门前跳完舞,围巾是餐厅奖励给孩子们的。老人看见红围巾就跟儿子要,中年人走过去,想买一条围巾,但服务员告诉中年人,这围巾只奖给在门前跳舞的孩子,不赠送,也不卖给成年人。老人看儿子没有拿到围巾,便来了火,将助听器摔在地上,西餐也不吃了,非要围巾不可。这时,新一拨孩子正整队要到门前跳舞,中年男人灵机一动,告诉母亲等一下,他去跳舞,为老人挣一条围巾。他对服务员说:“我的母亲在这里,我也是孩子,也让我跳舞吧。”服务被感动了,立刻答应了他。舞曲响起来,那是一个儿童舞曲,中年人排在队伍的最后,学着孩子们认真地跳起来。
在三月的阳光下,在一群烂漫的孩子中间,一个臃肿的中年人,艰难地和孩子们旋转着,跳跃着,他身体僵硬,手忙脚乱,忽左忽右,滑稽地晃着脑袋,但他十分卖力,每一个动作都十分认真,而越认真越不协调,象个十足的小丑。尽管如此,在场的人没有一点笑声。人们看见,那位领舞的漂亮服务员,转身时眼里含着泪花。
一曲终了,满头大汗的中年男人领到了一条红围巾,他急忙跑进餐厅,为母亲戴上。在场所有的人都站起,无论孩子、成年人,还是老年人,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中年人搀着微笑的母亲,不断地向人们点头致谢,走出餐厅。
作者感言: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家庭道德的核心内容。我们常常在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上看到子女虐待老人的事情,也常常听到人们议论某某不孝顺父母,每每都非常生气,也深感现今社会道德滑坡。
人到老年,身体日益衰弱,生存能力逐渐减退,神经老化,各种功能逐渐丧失,精神缺位。他们不仅疾病缠身,生活上需要照顾,而且精神上也会出现许多不合情理的现象,需要儿女们体谅、迁就。这位中年男子之所以得到大家的敬重,就在于他尽到了一个儿子应尽的责任,高扬了“孝顺”美德。我们说这则故事,就是想借此聊聊“孝顺”这个话题。
我们今天说的“孝顺”,不是中国封建时代所倡导的“惟父母之命是是”的孝顺,而是指在父母丧失劳动能力之后,作为子女,要在生活上尽力赡养,在精神上尽力抚慰,从而使父母安度晚年。
所谓“尽力”,就是尽最大努力,并不要求我们去做我们根本办不到的事情,古时有副对联说:“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天下无完人。”这上联说的就是孝顺的“尽力”道理,只要有这份孝心,又尽力去做,这就够了。
何为“孝”?中国的汉字很有意思,从“孝”的字形上就能看出“孝”的义。“孝”是一个会意字,上边是“老”字头,造字时省去下面的部分,表示老人、长辈;下是“子”,表示小孩、儿子、晚辈;晚辈把长辈顶在头上或背在背上,表示晚辈敬重长辈并处处关照。
孝顺的关键在“顺”,即尽量顺着老人的心思,使其心情愉悦。那位中年男子就做到了这一点。为了让母亲高兴,不怕被别人取笑去和孩子们跳舞,为母亲挣一条围巾,这对一个根本不会跳舞的中年人来说,的确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他做了,做得令人敬重。
赡养和善待老人,是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他是人类得以延续的重要环节。“吾无父母无以至今日,父母无吾无以度终年”,对谁都是这个理儿。
我们建议,在父母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和精神有所缺失的时候,希望天下子女永远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原则一:父母永远没有错,即使吐到饭桌上,拉到床上;即使没任何缘由的乱喊乱骂、乱打乱摔。
原则二:父母即使错了,按第一条办。
原则三:如果你认定父母错了,父母最大的错误就是在你出生后他们没有立即死去,以至于今天拖累了你,但他们那时死了,谁来把你养大成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