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可是个大忙人——他正进行告别之旅,试图强调自己作为具有影响力的外交政策领袖的声誉。在国内,他遭到本党的孤立,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面对反对派的嘲笑和全国媒体的追逐和烦扰。难怪他要在领航印度政治大船十年任期的末尾,前往国外寻求慰藉。
辛格9月访问美国,参加了联合国大会,随后到文莱出席东南亚国家联盟高峰会,同时到印度尼西亚进行双边访问,随后再次启程先后访问俄国和中国,这是印度外交政策矩阵中两个关键的国家。表面上看,新德里的外交政策搞得很漂亮,主要合作伙伴看起来很稳定,各种联合声明都宣称了共同的利益。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在多极化外交和不结盟政策的名义下,印度外交面临缺乏明确指导原则的危险,尤其是在国内经济衰退和政治动荡的情况下。印度的主要关系都陷入麻烦之中,因为华盛顿对印度崛起产生了疑问,莫斯科则怀疑其偏重西方,东亚和东南亚则担忧印度是否能充当可靠的平衡者,所有这些都让中国胆子大了起来。
辛格推动了美国和印度民用核能协议的签署,由此建立了印美纽带,如今变得索然无味。对于将来印度可能成为美国的战略伙伴,人们多少感到有点沮丧,这是过去20年从来没有过的情况。当今两国间越来越多的分歧不仅限于一两个领域,而是扩展到双边关系的大部分领域。美国感到不快的是,虽然自己很勇敢地尝试把印度带进核机制之中,但印度还没有在出售核反应堆方面取得进展。印度担忧的是美国的签证变化和即将来临的从阿富汗撤军。
辛格最近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会谈中,除了加强防务合作外并没有取得其他进展。在与巴基斯坦总理纳瓦兹·谢里夫——两人都在9月份参加了联合国大会——进行的一个小时的会谈中,辛格重申了对来自巴基斯坦领土的恐怖活动的担忧,强调伊斯兰堡需要约束为暴力活动负责的那些人。奥巴马礼貌地感谢辛格“一直致力于改善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合作关系。”在单独与谢里夫的会面中,奥巴马敦促印巴合作,指出“军备竞赛已经花费了数十亿美元,完全可以把那些资源用来投资在边界两边更有效益的教育和社会福利之上。”对此,谢里夫答应“要与印度建立起友好和合作关系。” 到现在为止,这次三边外交的净收益是印巴边界空前的脆弱,巴基斯坦军队破坏了自2003年以来实施的停火,试图再次将克什米尔问题国际化。
与此同时,俄国和印度都急于强调,随着美国削减军力,但还没有找到办法影响快速变化的地面现实的情况下,巴基斯坦恢复塔利班的企图是不可以接受的后果。
虽然口口声声说印度与俄罗斯的纽带“久经考验”,但但双方都感受到了全球局势变化的压力。双边贸易正在竭力跨越微不足道的110亿美元关口,俄国作为印度国防供应商的特权地位遭遇压力,因为印度转向购买更先进的武器,而俄罗斯还没有准备好提供这些。印度军方也一直批评国防采购过多依赖俄国的倾向,尤其是在俄罗斯改造“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号”航空母舰(被更名为维克拉马蒂亚号)、并本该在2006年交付给印度这一漫长纠纷之后。新德里期待在库丹库拉姆(Kudankulum)建造第三个和第四个核反应堆的协议能在辛格访问的时候最后确定,但是俄国有债务方面的担忧。由于来自美国的压力让舆论哗然,印度的老朋友俄国和法国也拒绝进入印度的民用核电厂领域。
俄国与中国走得越来越近也让印度感到困扰,因为它面对在边界问题上日益咄咄逼人的中国。
辛格与中国的会谈收效甚微。大肆宣扬的边界防务合作协定(BDCA)这或许是他最明显的收获;该协定旨在限制可能引发公众激烈反应的边界偶然事件的发生。但是边界防务合作协定不过是天花乱坠的宣传,缺乏实质内容。因为双方都已经提出过若干原则和议定书来处理边界紧张关系,尤其是在1993、1996年和2005年,所有这些都似乎只是巩固了中国的立场。这次访问在印度与中国的贸易不平衡加剧的问题上也没有多少收获。至于河水纠纷,北京只是提出在制订政策和在雅鲁藏布江和从西藏流向印度的其他江河上建立一系列大坝时会考虑印度的担忧。中印关系仍然紧张。
印度在其邻居眼中的形象一直处于快速衰落的状态,因为印度没有能力影响马尔代夫、尼泊尔和斯里兰卡等国的国内政治演变。印度在阿富汗投射其“软实力”的尝试还没有产生所希望的结果。这促使该地区的国家质疑,印度是否有能力在印度和太平洋更大地区扮演平衡者的角色。这些国家虽然渴望跟印度搞好关系, 但近期都不大可能把印度看作邻近地区的可靠行动者。
这次外交政策危机是印度自己造成的。没有能力把国内打理得井井有条已经破坏了印度作为新兴全球大国的美梦。过去5年,新德里政府大幅削弱了自己的经济潜力,吓坏了国内外投资者,让国家成为不利于私人投资的地方。辛格在总理纳拉辛哈·拉奥任内担任财政部长,这个曾经打开印度国门实行开放政策的的人,却因为政府和国大党之间的特殊权力平衡,最终成为窒息印度经济的罪魁祸首。
图2双轨制:无力将国内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也无法赶上中国,这或许都将打破印度作为新兴世界大国的美梦(世界银行数据)。
对印度外交政策来说,这有严重的隐含意义。长期以来,印度政策当局认为,经济增长是大战略的替代品。这种思维是印度为什么需要外交政策?他们认为随着印度经济的增长,其分量将自动在国际体系中引起回响,他们期待大国的追求。所以,他们用大战略的名义复活了不结盟的观点。他们以“战略自主”的名义来标识独特的外交政策,认为印度应该与中国和美国保持等距外交,以便让印度作为能够选边的关键的平衡者。但这个观点从最好处说是可笑的,从最坏处说是不真诚的。印度的政策制订者对自己的地缘战略意义过于自信,在他们看来,中国经济和军事力量远远超过印度的事实以及新德里自己很少有与中国抗衡的砝码都不重要。
过去20年对印度外交政策来说是大好时机,因为它允许印度在没有大国冲突的环境下纵横捭阖。在美国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国际体系给予新德里空前的战略空间来追求其经济增长和建立新战略伙伴关系,同时无需担忧所付出的成本。在最初利用这个有利的环境作出了一些努力后,印度领导人一厢情愿地相信这个局面将永远持续下去。在需要做出重大选择时,印度的政策制订者所能提供的不过是对老观念炒剩饭而已。因为国际体制随着美国的相对衰落而发生变化,印度不知不觉地失掉了经济分量和外交机敏。如果印度故事在今天黯然失色,那么印度领袖必须承担大部分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