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面临着经济、能源、粮食、气候变化等多种危机的影响,各个国家纷纷将实现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作为突破口,出台绿色新政,挖掘绿色财富,打造绿色经济转型升级版。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正考量着全球各国人民的执政能力和智慧。首部全球环境竞争力绿皮书显示,在评价的133个国家中,中国居第87位。中国GDP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在全球环境竞争力的排名却相对靠后,这说明中国经济发展已经付出了巨大的环境成本。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天平”,值得我们深思。
环境与经济是一个系统的两个因素,两者之间存在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环境与经济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统一体;另一方面,环境与经济又存在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曾形象地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社会和谐,就是要“两座山”,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那么,青山和金山,我们是否可以兼得?
耦合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或运动形式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从协同进化学的角度看,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关键在于系统内部序参量之间的协同作用,它左右着系统相变的特征与规律。耦合度就是对这种协同作用的度量。
笔者和研究团队建立了耦合度模型,并对世界上133个国家的环境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的序参量和耦合度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133个国家的环境、经济子系统的耦合度都很高,其中有76个国家的耦合度超过0.9。这说明环境子系统与经济子系统具有内在的耦合一致性,两个子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具有很好的同向协同作用,共同推动环境经济大系统的协同进化发展。因此,世界各国应切实做到在经济发展中注重环境保护,在环境保护中注重经济发展,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如果只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那么整个环境经济大系统就会有失衡的危险,最终也将腐蚀经济发展的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但粗放型发展方式也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使环境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世界各国纷纷反思传统发展方式带来的弊端,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我国的发展也要以此为方向,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换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破除环境的束缚,促进经济与环境相协调,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这些新论断和新要求深刻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科学破解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两难”悖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深化。
当前,全社会对生态环境的要求都越来越高。各级政府必须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以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致力于环境保护和经济绿色转型,促进经济和环境的良性互动。
1.统筹协调人口、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经济大国,人口与环境、经济与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如何促使人口、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我国面临的一大难题。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广先进的现代生产方式和技术,倡导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降低经济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把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与环境持续改善有机地统一起来。
2.提高资源环境利用效率,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长期以来我国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较低,节约潜力巨大,因此,需要我国加快推进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对资源的保护力度,同时也要加快开发新的资源、能源作为替代,保障能源供给能力。一方面,要积极开展产业和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加强高效能、可循环技术研发,加快化工、电力、建材、轻工等行业技术改造,构筑循环经济产业链。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资源供给能力,并带动制造业、科技产业、服务业等一大批产业的发展。
3.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大力培育绿色增长点。我国要积极探索和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充分融入绿色经济的理念、措施和行动,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也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增长的新源泉和新动力。要立足我国国情,大力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等绿色新兴战略产业,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不仅要逐年加大环保投入,而且还应采取严格的项目环评、实行必要的区域限批、淘汰落后产能等措施,完善绿色发展的法律法规,推动绿色经济健康发展。
4.加大环境监管和治理力度,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我国应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放在突出的地位,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要大力加强生态林、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水源涵养区、重要地质遗迹、湿地、草地、滩涂和生物物种资源的保护,保持生物多样性和植物原生态,发展生态产业。要加大环境监管和治理力度,强化污染物的减排和治理,坚决淘汰污染严重的企业和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设备与产品,继续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湖库及河流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强化产业转移承接的环境监管。
5.加强国际环境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我国应把生态环保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领域,继续加强同其他国家、国际组织的环境合作,引进并吸收先进理念、治理技术、管理模式和有益经验,提升我国环境治理能力,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共同推动人类环境与发展事业。同时,我们还应开展双边和多边合作,协调各个区域(洲际)之间的分歧与矛盾,加强全球对话和谈判,努力转化成一致的行动,以共同应对和破解全球性环境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