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粮食安全是世界的粮食安全,同时世界的粮食安全也是中国的粮食安全。因为中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20%,如果中国出现粮食安全问题,肯定是世界粮食安全的问题;而如果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得不到解决,中国也无法保障粮食安全,即便是能够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成本也会很高。
饥饿与营养不良挑战依然巨大
尽管成绩显著,饥饿在全世界及中国仍然普遍存在。现在全世界仍然有近8亿人口吃不饱,每天摄入的热量严重不足,而中国现在约有1.5亿人吃不饱,也就是说将近11%的人口仍然处于饥饿状态。中国的饥饿人口在全世界排第二位,第一位是印度。(见图1)
在饥饿人口中,儿童的营养不良广泛存在,这是一个终身的影响,国际上叫做“死刑”或者“终身监禁”。如果儿童在未满两岁以前营养不良,将对其智力发展、体格发展造成终身的负面影响,即便是两岁以后进行营养补充,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
全球有1.65亿五岁以下的儿童发育迟缓,而中国就有830万这样的儿童。由图2可以看出,非洲比重最高,南亚其次,但从总量来看,南亚更多,因为人口比重大。时下一个比较流行的议题是,未来中国和印度谁发展得更快?我对中国的前途依然“看好”,因为印度有30%-40%的儿童发育迟缓,这将影响未来一代人,甚至两代人的发展。所以,人力资本不仅是指中国未来老龄化下总量劳动力减少,更重要的在于人口质量,而人口质量必须从儿童抓起,未来中国的整个人力资本才能得到保障。
另外,全球超重和肥胖人口的比例也在增加。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把营养不良分为三重负担:第一重负担是饥饿,摄入热量不够;第二重负担是隐性饥饿,吃饱了,但是营养不均衡,缺少必要的微量元素;第三重负担是超重和肥胖,全球有21亿人被超重和肥胖困扰,全世界有62%的肥胖人口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并且每年有340万人死于相关的疾病。亚洲和中国的超重肥胖也不容忽视。中国男女平均超过27%;南亚为男性20%,女性为23%;东南亚为男性22%,女性为28%。
同样,儿童的超重和肥胖对其身体的健康发育影响也是巨大的。从2010年-2020年,发展中国家的超重和肥胖儿童将增长43%(见图3)。据国际上有关数据测算,由于超重和肥胖,平均每人减少的寿命是7岁,如果不解决超重问题,将会使人类的寿命倒退。
每年由于营养不良造成全球5%的GDP受到损失,约为3.5万亿美元。因为隐形饥饿和微量元素缺乏,全球损失接近2%-3%的GDP;亚洲更为严重,接近11%的GDP损失。因为肥胖使得全球每年损失2%的GDP,约为2万亿美元。营养不良代价非常高,但是投资营养回报率高(见图4)。例如改善农业发展战略,不仅仅是粮食方面,还要进行专门的营养干预,进行儿童的营养干预,改变现有的农业发展战略,转变为以营养为基础的农业发展战略。
粮食安全与营养日益脆弱
例如,油价的波动是把双刃剑,“价格高”使得农业生产成本增加,让生物能源利用更多的粮食,对全球粮食系统造成巨大压力。“价格低”农民没有积极性进行生产。价格的波动会造成生产者无法准确决策,因为风险太大;另外油价的波动,也会导致粮价的波动。
(一)人口增长、城镇化和农村人口减少
预计到2020年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到2050年,全世界城镇人口将占60%。中国城镇人口目前已达到52%-53%。在世界范围内,城镇人口增长的趋势也是加速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农村劳动力工资增长非常快。在中国就业率的变化是,相当一部分人从农业领域转移出去,但是转移的速度远远低于GDP减少的速度,这就导致了农业的生产率相对于非农业的生产率会越来越低。而在工资又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就导致对未来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压力(见图5)。
(二)收入增加和饮食需求变化
南亚将出现劳动力紧缺,甚至在孟加拉国这样人口密度较高的国家。非洲工业不发达的国家也将出现农村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的情况。农村劳动力成本的变化,势必导致饮食结构的变化。中产阶级比重增加,现在中国中产阶级人群比重超过3亿,已经超过美国人口的总数(见图6)。
从2009年-2021年,全球食物需求增长将非常强劲,尤其是对肉食的需求,而肉类需要粮食来生产,这势必给环境造成很大压力。由图7可以看出,未来二十年,发展中国家和中国对鱼类、猪肉、家禽的需求量都在30%-40%之间。而未来30年-40年,全球食物需求将增加60%的供应量,而从发展中国家来看,食物的生产需要将增加一倍。
(三)土地和水资源约束不断加大
从1961年-2009年,发展中国家人均耕地每年损失的面积飞速增加。从1981年-2003年,全球有24%的土地面积受到土地退化的影响。从2000年-2010年,每年森林损失约为520万公顷。从1970年-2000年,人均耕地面积下降了65%,到2050年前将进一步下降50%(见图8)。
由图9可以看出,2050年由于水的压力对可再生水资源的开采总量变化。按照现有趋势,到2050年,用水压力将会导致52%的人口生活在缺水地区,49%的谷物生产、45%的GDP会来自缺水地区。未来更多人口、粮食和GDP会从缺水地区产生。
(四)中国严重的环境威胁
由于中国环境保护的滞后,《2014年联合国环境报告》中,中国的环境绩效指数在178个国家中排名第118位。从图10可以看出,越是中国粮食的主产区,环境退化得越严重。每年因为空气和水污染的双重负担损害福利和经济增长的总成本约为5.8%的GDP。
(五)越来越多农业相关的风险威胁着健康
人体健康日益受到集约化食物生产的影响。粮食安全受到不规则的食物生产,动物传播疾病、牛奶和水稻污染等因素的影响。现在农业开始集约化,农业和城市的距离越来越近,人群中80%的传染病来自动物。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农业集约化的增加,农业产业链的不断加强,病毒与污染等相关风险会越来越大(见图11)。
(六)中国食品安全面临的挑战
中国食物体系虽然呈现快速扩张和现代化趋势,但是对价值链的监管较弱,尤其是对小农而言缺乏达到高标准的能力。中国的自然资源受工业活动的污染严重。据有关数据统计,20%的耕地受到污染,这其中83%来自无机物质的污染,如铬、镍和砷等。无机物质的污染一方面是因为工业活动的污染,另一方面与农业生产方式有关系。从1970年-2010年,中国的化肥使用量增长了25倍。
(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日益严峻
全球气候变化对谷物生产的影响日益严峻。据有关数据统计,从现在到2050年,在不发达国家,尤其是非洲仅仅是由于气候变化,平均谷物单产可能下降20%。 极端气候的变化对未来产量、食品供给和营养健康都会带来重要影响(见图12)。
(八)更频繁的食物价格飙升和波动
全球谷物价格具有两个显著特点,飙升和不稳定性。全球谷物价格的波动,与气候变化有密切的关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石油价格。石油价格与粮食价格密切相关,而未来石油价格的不稳定性会继续存在。从2010年-2050年,全球农业商品价格将继续高涨。据估算,未来玉米价格将上涨50%以上;羊肉、牛奶、牛肉、大豆、水稻、小麦、油菜籽、家禽等也将变化非常大(见图13)。
政策、技术和制度对实现粮食安全与营养起决定作用
实现中国和全球的粮食安全与营养,需要相关的支持政策;建立更加有效、包容性和安全的食物生产体系;发展富有可持续性、注重营养的技术;促进开放式贸易的发展,以减少食物价格波动;扩大生产性且跨部门的社会保障体系;并支持南南合作学习。
(一)更加有效、包容性和安全食品生产体系的支持政策
当 前,社会的发展变得极不均衡,未来的食物生产体系必须具有包容性,农民必须要从这个系统中获益,小农的土地使用权必须得到保护。首先,通过土地使用权证书来保障土地所有权,发展健全的土地租赁和销售市场,保障在土地被征用后有足够的补偿,加强土地合同的执行力和建立合法的申诉系统以及扩展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条款,来保证食物生产体系具备有效性和包容性。
其次,需要支持有效、包容性和安全的食物价值链。这个食物价值链,是从生产、运输、加工和消费的整个价值链,应该把营养放在整个价值链上,而不仅仅是餐桌上,更应该在生产中考虑营养。要增加对农业相关疾病传播的了解;更新覆盖整个价值链的法律、法规、制度框架;通过增强监管机构、消费者的能力和资源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增强食品供应链上相关利益者达到食品安全要求的能力;支持纵向和横向协调合作的体制创新。
再次,要减少食物的损失与浪费。以中国为例,自2014年1月-9月,进口食物中约一半被损失了。每年中国的食物损失价值为320亿美元,而美国高达1241亿美元。中国的浪费同美国的浪费不同,中国很大程度上是在产业链,消费者之前的浪费比较多,美国是在零售商浪费比较多。中国浪费主要在餐馆,家庭浪费比较少。美国家庭浪费也比较大,很大的原因是食物过期。现行价格并没有充分反映粮食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的资源成本,例如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成本、水资源利用的成本。应采用不太过分严格的规章制度来减少食物的浪费,制定食物与自然资源适合的价格,能够充分反映环境和气候成本,并且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以满足贫困人口的食物需求。
(二)优先发展可持续集约型和注重营养的技术
中国现行的农业补贴政策是鼓励生产不健康、不可持续、对环境有负面影响的粮食。中国可以考虑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培育高产量、高营养的作物和畜产品品种,提高土壤营养使用效率的同时,保护水资源与能源。采取“三赢”策略(适应/减缓/生产率),充分开发农业温室气体减排的潜能。
国内对转基因争议很大,但是作为科学家必须要有科学的依据。从健康环境的角度看,国际上经过严格认定的转基因食品没有发现对人类身体有害的成分。转基因作物的作用是可以提高产量、提高营养品质,增强作物抗压能力,例如抗病、抗虫害和抗旱的能力,减少化肥使用和节约用水。
未来二三十年,随着气候变化,农作物生长的环境会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转基因技术存在巨大的潜力,加强生物安全规章制度,监督与评估能力;充分利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转基因技术研发合作;扩大制度性创新,例如再融资、推广和保险;加强宣传战略,促进可持续集约型发展。
如果能通过技术提高作物利用氮的效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未来二十年谷物每亩单产可以提高20%-30%。中国是世界上化肥使用效率最低的国家,未来在这方面潜力很大(见图14)。
(三)促进贸易开放和减少食物价格波动
在过去三十年或者五十年中,世界上很多国家无论是由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还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都对粮食出口进行过限制。上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对前苏联进行贸易禁运,禁运粮食,导致苏联开发南美市场,对美国粮食市场造成打击。今天,南美的阿根廷、巴西变成主要粮食出口国,都是因为抓住了当时的机遇,并且对美国作为粮食出口国的信誉造成了很大影响。所以中国一直认为,不能单单依靠某一个国家保障粮食出口安全,是与过去的历史有关系的。不要轻易把国际贸易政治化,这对整个贸易体系的信心会产生很大影响。所以,要减少扭曲性的贸易政策,促进资源有效配置,改善食物获取性;支持地区性应急粮食储备,扩大东盟10+3应急大米储备,提高其应对现有挑战的能力,扩大在其他国家宣传取得的经验;监控食物价格与投机。
因为政策失误,导致印度国内粮价上升,小麦消费比重高于中国,玉米价格上升,小麦价格上升,其他价格也开始上升。基辛格说,必须要保障国内粮食供应,保证国内粮价低靡,首先撕破与孟加拉之间的粮食出口协定,之后中国、越南、泰国都限制出口大米,最高时一吨大米涨到一千美元以上,有些进口国家也变得恐慌,比如菲律宾与越南签署大米合同,越南也不承认了,所以只能提高大米价格,从三百多一下升到九百,之后中东国家石油输出国也恐慌了,最高时把大米价格升到一千多。出现这样的现象并不是因为缺少大米,而是因为恐慌的政策导致大米价格大幅提升。后来中国、韩国、日本成立了大米战略储备应急机构,随后印尼也加入进来。所以,有了这样的机制,大米价格一直比较平稳。当然,国际上讨论比较多的粮食价格金融化也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
(四)扩大生产性社会保障体系
更有针对性的社会保障政策,短期为意外的生计冲击提供帮助。我们知道受营养不良、饥饿影响最大的就是穷人。保障体系如何能够与营养健康联系起来,通过研究发现,在墨西哥、拉美等国家,营养充足对小孩的智力发育有影响。应长期提高小农户的生产力水平保障或者提供退出的机会。
跨部门的生产性社会保障体系对贫困人口更加有效。埃塞俄比亚的生产性社会保障网络项目取得很大成功,同时得到社会保障和农业支持,改善粮食安全和资产建设。孟加拉的脆弱群体发展项目,通过增加妇女收入的活动来促进粮食安全和进行营养干预。
(五)支持技术和知识的交流共享
利用发展中国家间的丰富知识和资源基础,例如:南南经验交流中心;改善传统和新兴资助方的沟通协调,制定明晰的制度性协议,通过合作关系分享关键经验,例如与WFP的合作;参与更加广阔和更具创新性的合作关系,国家级的和全球性研究机构,例如CGIAR;以多学科和多利益方为基础的研究合作关系,例如2025协定,致力于在2025年前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良,并提供证据和方法,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实施国家行动计划,更加注重多部门和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合作。
中国在消除全球饥饿与营养不良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中国农村改革为国家改革提供了信心,这些经验可以和其他国家分享。我个人认为,中国“走出去”,研究人员“走出去”的步伐太慢,美国的研究范围和深度远远超过中国。
最后,我认为饥饿和营养不良仍在持续,中国与世界都面临着粮食安全和营养方面的挑战;政策、技术和制度是消除饥饿与营养不良的关键;而中国在消除全球饥饿与营养不良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注:
本文是作者于2014年12月23日应邀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所作的报告,中心国际局长程国强主持,本刊记者姜巍、张菀航根据录音整理,发表前经作者审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