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时候,中国政府发布的年度经济报告证实了人们对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担心:虽然中国7.4%的经济增速仍然高于全球3.3%的水平,但这却是自1990年以来的最低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甚至预测,这一数字可能会在2015年到2016年间下降至7%以下。
不过,在全国性数字的背后,鲜活的城市故事却被忽略了。随着大规模城市化和经济制度规范化带来的收益递减,中国前所未有的高增长可能正趋近极限。但其经济并非铁板一块,虽然膨胀的速度减缓,但理解哪里增长以及为什么那里增长,对于中国国内外的人来说都很重要。
最近,布鲁金斯学会大都市政策项目和清华中心追踪了世界300个最大都市经济的增长模式,其中包括中国48个最大的都市经济体。这48个都市的人口占到中国13亿人口的28%,GDP则占到中国GDP总量的56%。它们的经济表现仍然优于世界其他地区。其中,40个都市区在2014年全球经济表现排名中居于前100位。
令人吃惊的是,中国的经济在这些都市区间分布得较均匀,没有哪个区域经济占总量的比重超过4%。而纽约市一个都市区就占到美国经济总量的8%强。
这一经济离散式分布的趋势仍在加强。48个都市区中,按增速可以分几类。其中23个都市区的表现不仅超过全球平均水平,而且在就业和人均GDP增速上也超过中国其他地区。这些“优等生”主要是赶超型的较小都市区,而大型都市区的增速则相对落后。事实上,在过去5年里,增速最快的10大都市经济区都来自于这些处于二线的都市。
从地缘上来看,增长也从沿海城市向内陆城市转移。2014年,中国大陆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是昆明。这一以加工和贸易为主的西南中心城市,主要受益于政府为加强内陆城市、沿海发达城市以及东南亚地区的联系而进行的大量投资。同样原因,2000年到2014年,另一个内陆大都市重庆的人均收入增长最快。
这与经济的离散分布有关。
一方面,中国二线城市的崛起与中国中央政府向地方简政放权有关。但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问题以及过度建设问题,因此下一步央地关系如何平衡,地方领导在什么样的形式追求经济增长,对于中国经济的长期成功相当重要。最近上海放弃单纯追求GDP目标,力证经济质量优于数量。
中国城市的崛起与发展需要美国从联邦到地方各级政府制定以城市为基础的经济合作战略。中美两国城市间的友好合作有很大的潜力。美国不仅仅要学习“中国战略”,还要向拥有同样的产业和出口机会的中国都市学习,这一点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参与了由布鲁金斯学会与摩根大通合办的全球城市倡议项目后,波特兰又开始了“我们构建绿色城市”项目。发展中国家发展势头正足,波特兰认识到想它们这样的城市也需要持续发展。于是,当地政府迅速寻找的发展快速城市来输出可持续服务。后来,他们与优先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内陆城市建立了合作。这个夏天,两市签署了经贸合作城市协议书。波特兰成功踏入了中国市场。
尽管中国经济增速减缓,但仍有人预计中国经济仍会在下个十年赶超美国。合作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选择,而是十分必要的。中国的48个城市掌握着超过5万亿的GDP,美国应该与这些城市建立互惠的贸易关系。
注:
本文为瞭望智库摘编自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网站文章“Beneath China’s GDP Slowdown”,原文发表时间为2015年0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