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经济新常态,投资新趋势

经济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换挡

先说经济新常态。新常态实际上是将原来中央对于三期叠加的判断进一步演化、深化得来的,无论是A PCE会议上增长速度、结构调整、宏观政策,包括内生动力这几个角度来说,还是后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我们看到的趋势性变化

增速换挡是自然趋势,大家不用惊慌,这个事早晚得来,正好我们有幸赶上了。但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一蹶不振、一下到底呢?也不至于。按照很多学者的测算,我们经济增长速度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改变,最终我们的速度会收敛于5.5%左右,也许是2017、2018年。所有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实际上都会出现减速,在第三个十年或者第四个十年,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确实有长期的结构性因素。对中国经济而言,最大的结构性因素是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我们的劳动年龄人口出现了绝对数量的净下降,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是缓慢的,是长期的影响因素,也会影响到中国经济、房地产。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是有决定性的作用。制造业、房地产的空间我们说已经不大,因为制造业还在去产能,房地产市场由销售带动开发投资的反弹现在也还看不到。因此短期内对经济的托底作用或者支撑作用,只能寄希望于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基础设施建设也面临很大的问题,地方政府的债务率已经很高了,这几年大家都看到了,国有企业的杠杆率也很高了,过剩。

三驾马车中的第二块就是消费了。私人消费受到的影响其实是不大的,真正受到影响的就是公共消费,也就是大家平时说的公款消费这一块。很多很好的餐饮企业,有的关门了,有的缩减门店了,有的从原来奢侈性消费变成了平民消费。消费这一块,整体来说能稳定在目前的状态已经是非常不错了。

出口方面面临的问题是,在加入W T O之后我们不断地抢占市场份额,只要有市场的地方就有中国人、就有中国产品、就有“中国制造”,中国人的足迹遍及世界。但这一轮商品输出的过程结束了,再怎么占领这个市场就是这么大,而且现在欧美市场实际上是收缩了。再加上现在内生性的,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力成本在上升,劳动力的数量在缩减,因此对我们传统出口实际上形成了非常大的压力,传统上我们靠消耗资源、靠拼劳动力、低成本的这种阶段真的过去了。

投资、消费、出口这三大块看,现在经济下行的压力确实比较大,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新的一些积极变化

第一个积极变化,现在这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正在蓬勃地兴起和形成。最近这几年出现了很多新产业、新模式、新产品,在互联网领域应该说表现得特别明显、特别突出。第二个积极因素,去年以来,第三产业已经超过第二产业,在就业上我们看到,经济增长速度下来,实际上我们的就业情况总体还是好的、平稳的,这也是这一轮经济下行,就业压力没有那么大,政策操作没有那么急于去大干快上的很重要原因。当然今年确实要防止一些传统行业绷了几年,终于绷不住,出现减员裁员的情况,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有一个基本的说法。第三个积极变化,自从十八大以来,其实我们已经在挤水分了。我们过去确实有一些含水的增长,注水了,因为投资中我们有很多无效投资。从出口的角度,2013年开始就已经在打击虚假贸易,实际上经济增长虚的一部分被挤掉了,这一点我觉得其实还是积极变化,为什么增长速度下来,我们没有那么担心呢?跟这个也有关系。另外我们现在的体量大了,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增长7%,和十年之前增长8%那不是一个数量级、不是一个概念了。

这是我们讲经济新常态,还可以从很多角度去理解经济新常态,刚才我讲了创业热潮,这个时代其实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机会、新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中国式新供给主义

第二个方面,我想讲讲中国式新供给主义。我们先从“平常态”说起,我们造了一个词,Pinorm al。十八大之后我们确实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政策面的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十八大到2013年五六月份,那时主要的思路还是需求扩张型的,当时十八大之后城镇化讲得比较多,城镇化当时成为热词,新型城镇化、中国的转型升级版,以城镇化为主要抓手,进一步拓展中国经济的空间和潜力。

第二个阶段,从2013年五六月份到2014年1月,通过结构改革倒逼,实际上有一点紧缩的意思。标志性的事件,这就是2013年6月和2013年12月两次所谓的钱荒,钱荒主要发生在银行市场。

第三个阶段,2014年开始出现了一个变化,需求端的定向加上供给端的改革,标志性的事件就是开始定向降准,PSL(抵押补充贷款),包括后来中央银行开始搞所谓新的货币政策工具,PSL、M LF (中期结构便利)、SLF (常备借贷便利),简称麻辣粉、酸辣粉,通过它来调节流动性,主要还是强调定向。

今年是一个大的转折点或者是变化,就是以“一带一路”为代表的这些重大政策,可能会重构中国经济的逻辑。“一带一路”从经济含义上,我觉得这是重建亚洲经济的新秩序,甚至是重建中国参与重建世界秩序的一次重大尝试。“一带一路”为代表的这种所谓产能、资本的输出,实际上我们想做的事情,就是换得高的投资回报,改善现在从投资收益上低收益、负收益的状况。

另外的作用在于重新构建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十八大以来地方政府确实出现了懒政怠政的情况。客观的情况,我们强调不唯GDP,这个方向是对的。我是支持淡化GDP考核的的。但是客观的效果,当指挥棒发生一点变化,地方官员就无所适从,我们又必须承认我们的基本国情是地方政府主导型的。而“一带一路”提供了很重要的指挥棒,它会让地方政府的很多官员重新找到一个可干事的理由和平台。

还有一个是重构经济运行的逻辑。经济运行的逻辑表现在以“一带一路”为代表的公共设施投资,我们今年极有可能成功申办冬奥会,再加上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这些涉及到硬件、软件的大投资,可能会改变我们目前经济运行下行压力非常大,逐级下台阶。当然有没有困难和问题呢?有。我前面也讲到了,债务的问题、杠杆的问题,但至少以“一带一路”为代表的公共设施投资,这些都可能成为经济、政策、市场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其实中国投资的空间和潜力还是很大,农村的公共设施、城市的地下管网、互联网基础设施等等,其实潜力还是很大。我们现在不是做不做,而是怎么样能够持续地做下去。

今年以来债务置换的思路确实是比较好的,历史上通货膨胀都是解决债务问题、掠夺财务很方便的途径,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出此下策的,因为通货膨胀会直接威胁到政权的根基。而目前的债务置换,基本上从经济学上分析不能视为这种,债务货币化在目前这个阶段,还没有到那一步。现在的债务置换,实际上主要是地方政府与商业银行之间的置换,我们在以创新实现链条的可持续,有没有风险?有,但是总体来说通过这种工具问题不大。

投资新常态:从房产时代到股权时代

第三个方面,投资新常态,在这样的背景下投资会出现一些什么样的变化呢,简单总结是从房产时代到股权时代。

首先梳理一下过去这几年,致富或者说暴利行业,先是从新千年以来的房地产,再到2005、2006年以信托为代表的“非标”时代。大家原来痛恨开发商,后来痛恨做金融业的,再现在痛恨做P2P的,在未来可能会痛恨股东,但我还是要给大家描述这个现象,未来可能是无股权不富的时代,我们确实既要抓住机会又要防范风险。从房地产时代到非标时代,再到债权时代,然后到股权时代,一大拨人在这个泡沫当中致富了。

在泡沫来临的时候,每一个人有三种选择。第一种冲进去,而且大家总觉得我一定能在退潮之前可以回去。第二种就是那些聪明的人,他确实在泡沫退潮之前出去,头脑比较清醒。但大部分人是第一类人,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聪明。第三类人,可能像我这种,泡沫来的时候我也知道它有风险,但我也得承认泡沫的形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有很多虚假的信息,甚至是骗人的东西,但也有一些真东西,我也搞不太清楚。这是三种人的三类选择。

在具体的投资领域,现在确实是要重视行业,这个主题要看清楚。主题可能会有很多,比如说区域主题今年可能是资本市场的一个增量,。当然还有很多小的主题,在行业里比如说医药行业、基因测序,还有所谓互联网+、医药行业的互联网+、线上线下的结合。比如说在线教育,现在有数以百计千计的企业在做,有的还是很好的上市公司,大家的认识也颇为不同。在这一轮投资过程中,可能真的是要选准,当然也有赖于外部环境的这种变化投资除了专业水平之外,有时候也确实需要一些运气。

涉及到具体的投资,现在应该是一个大资产管理的时代,尽管中国市场还存在着不规范的做法,但总体上中国正是步入专业化、机构化投资的时代。为什么这么多公募基金经理奔私,就是看到了这一轮产能过剩、资本过剩的机会。现在像是一些比较牛的基金经理发的产品,真的是很难买。而加上融资证券的杠杆之后,市场的波动确实超出一般业务投资者的承受力和风险控制能力。从金融产品的角度来说,如果你是风险厌恶型,希望非常稳健和稳妥,可以买一点理财产品,存在银行也没有问题。如果你想做资本市场的投资,那你可以买点债券基金,比较稳妥。如果你是天生喜欢风险、喜欢不确定性的,就可以买指数,做股指期货,甚至直接做期货产品都可以,实际上现在的选择还是比较多的。我也希望大家在这一轮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之下,能够理清自己的思路,认清风口,对自己的投资工作、生活都做好比较稳妥的,适合自己内心状态的一种安排。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安排。其实人来到市场,可能更重要的还是美好的生活,投资只是我们生活当中的一部分,也别把它看得太重。但是如果你要做投资,从宏观到具体投资领域变化的趋势,希望大家能够有自己的一套认识和逻辑。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经济新常态,投资新趋势  常态  常态词条  趋势  趋势词条  投资  投资词条  经济  经济词条  
智库

 世界需要“大而不倒”的银行

1980年,计量经济学家戴维·亨德里(David Hendry,如今的戴维爵士)研究了一个重要的经济学问题:是什么引起了通胀?亨德里为此查阅了数据。他推测,特定...(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