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是继门户网站、搜索引擎之后,互联网发展的第三次浪潮。2012年,美国社交网站Facebook上市是社交网络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目前,社交网络影响遍布世界各个角落,吸引了大量资本及技术研发投入,各类应用服务日新月异,功能更加完备,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用户和移动通讯用户使用和依赖社交网络,社交网络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作为一种全球化现象,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无法回避社交网络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只能因势利导,减少可能带来的风险。
发生在土耳其的一个事例就很能说明问题。2014年6月间,土耳其国内发生动荡,蔓延到全国40多个城市,并且引发警民冲突 。时任土耳其总理的埃尔多安下令封杀推特网站,他说:“现在有个威胁叫做推特,那里不乏谎言。对我来说,社交媒体是我们社会的最大威胁。”此举立刻引起国内外关注。土耳其国内的抗议活动与国际的压力随之而来,就连当时的土耳其总统居尔也不认同他的做法。美国与欧盟对此表示关注。推特能掀起如此大的政治风波,其政治影响力可见一斑。事实上,土耳其有超过1000万推特用户,而在Facebook全球10亿用户中,土耳其的用户数量位居第15,有3400万活跃用户,占到该国7700万总人口的近一半。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如果某个社会广泛应用的网络服务一旦被关停,后果可能相当严重,因为在许多情况下,如同水、电、交通一样,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须臾不可离的基础设施。而且,如同天气预报一样,它还是社会风气、人情冷暖、道德高下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人类社会中的社会网络由来已久,原先的社会网络或社交网络多靠血缘、地缘、学缘、业缘等传统纽带将人们连接在一起,现在它们仍然存在并继续发挥作用。
互联网时代的社交网络则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社交网络的英文缩写是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Social Network Site),直译是社会性网络服务,社会化网络服务,或社会化网络。现一般按照中文习惯称为社交网络。所谓社交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的交际往来,是人们运用一定的方式(工具)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以达到某种目的的社会活动。仔细说来,中文的“社交”概念多少窄化了英文“Social”的内涵,因此,也有人把SNS称为含义更宽的社会网络。社交网络有两个关键要素:一是连接关系,什么人与什么人的连接,比如,熟人之间的或陌生之间的连接,长久的或是暂时的连接,实名的或匿名的连接;二是所谓的“传染物”,即连接关系中流动的东西,它们可以是兴趣、利益、观念,也可以是情绪或者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社交网络一般都有一定的网络边界(在网络上一般需要注册或者需要得到进入许可),是在网络上进行互动沟通的网络社群。
社交网络超越时空的限制,实现了人与人在更大范围、更多层面的社会交往、情感交流和社会互助,通过信息共享、人际交往、娱乐、工作等多种应用和服务,创造出一种新的社会空间、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社交网络还是一种新的社会结构,一方面嵌入到现有社会结构之中,另一方面,以一种外生结构的方式与现实社会形成对应、观测等多种形式的相互关系。
一般来讲,社交网络的主要功能有:一是将现实社会中已有社会关系网络化;二是通过网络扩展建立新的社会关系;三是社交网络的内容更为广泛,从友谊亲情、兴趣爱好,娱乐休闲到社会话题和公共事务;四是社交网络正在成为一个包括了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在内的人类活动空间;五是社交网络用户产生的海量信息,为社会预测、社会治理、经济生产提供了更多更科学的依据。
从技术层面说,SNS是采用P2P技术构建的下一代基于个人的网络基础软件。SNS通过分布式软件编程,将现在分散在每个人设备上的CPU、硬盘、带宽进行统筹安排,并赋予这些相对服务器来说很渺小的设备更大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计算速度、通信速度、存储空间等。
值得注意的是,社交网络与社交媒体在国内外的文献中经常是互换使用的。有时候社交网络包括社交媒体,有时候社会媒体又包括社交网络。从互联网发展历程的角度看,媒体是互联网最先具有的功能,当时有所谓“第四媒体”的提法,后来随着BBS和聊天室的出现,在媒体功能之外,互联网的社交功能开始显现,于是有了社交媒体的概念。社交媒体具有媒介特性和平台特性两个主要特征,通过在网络空间构建关系模型、规则及应用,由用户在平台上进行信息发布和沟通交流。目前流行的社交媒体应用主要有论坛、博客、微博、图片及视频分享、即时通讯等。社交媒体应用的核心是以用户为中心构建连接、用户生成内容,其特点是用户共享平台、统一规则与行为模式。互联网发展到社交媒体阶段,网络空间开始对现实社会关系进行复制与重构,在媒体与平台属性之外,互联网的社会属性逐步增强,从早期“虚拟社区”的概念,发展到现在网络社区与现实社会中社区的相似性越来越强。同时,很多时候网络社交在即时性、便利性、低成本等方面比线下交往更突出。随着在线生活与线下生活相互融合的强化,网络化社会、网络社会的概念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所以,就一般情形而论,如果将社会看作是包含了媒体、空间、社交等属性的大概念,那么将包括了信息传播、情感交流、视频分享、微博、交友、位置信息服务、论坛、博客、视频共享、消费者评价多种人与人沟通互动关系的互联网应用称为社会网络更为合适。
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创立了“六度分隔理论”,为社交网络提供了理论依据。简单说,就是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即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上世纪60年代,专家通过信件的方式证明了这个理论的有效性。后来在2002年,研究者又通过电子邮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实验,证明在网络时代“六度分隔理论”同样有效,也就是说,可以通过“熟人的熟人”来进行网络社交拓展。现在,类似话题、爱好、娱乐、求职等都可以成为社交网络建立的缘由。从理论上说,通过六度分隔建立起的关系是一种弱连接关系。
几年前,两位美国学者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其斯和詹姆斯?富勒又提出了三度空间理论。该理论认为在社交网络上真正能够对别人产生影响,引发行为是在三度之内,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所说所做可以影响到他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通过三度空间建立的是一种强关系。三度影响力适用于态度 、情绪和行为的传播,也适用于政治观点的传播。
如今的社交网络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包括信息传播、游戏、电子商务、交友、资讯、搜索、IM、邮件及其它个性化服务。有人将社交网络分为信息、游戏、商务、交友和其它共五类。有人将社交网络分为校园类、娱乐类、交流类和垂直类。还有人从理论上将社交网络分为五类:一是自我主义的社交网络,Myspace和Facebook属于此类,交友是其主要功能;二是基于社团的社交网络,多是现实社会中已有社团的网络迁移;三是机会主义的社交网络,比如有明确的商务目的专业招聘网站LinkedIn;四是兴趣驱动的社交网络,或者叫做“兴趣社区”;五是媒体共享的社交网络,比如视频分享网站You Tube。
2002年到2005年是国际上社交网络风起云涌的时期。2002年LinkedIn成立,2003年Myspace成立,2004年Facebook成立。当时世界上三大最受欢迎的社交网络是Friendster、MySpace和Bebo。2005年之后,MySpace成为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服务类网站。2006年,由于第三方被允许开发基于Facebook的网站API(应用程序接口)应用,Facebook一跃成为全球用户量增长最快的网站。目前,全球约有16.1亿人每月至少使用一次社交网络,占到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eMarketer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社交网络用户比去年增加了14%。按照这个趋势,到2017年时各大社交网络(Facebook,Twitter,Instragram,Reddit,Tumblr等)将拥有超过23.3亿用户。
在全球庞大的社交网络使用人口中,北欧国家的人使用频率最高。荷兰以63.5%的使用人口名列榜首,随后是挪威(63.3%),瑞典(56.4%),韩国(54.4%),丹麦(53.3%),美国(51.7%)和芬兰(51.3%)。加拿大(51.2%)和英国(50.2%)也有超过半数的使用率。在众多国家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分别是印度(37.4%),(虽然印度仅占全球社交网络人口的7.7%)、印度尼西亚(28.7%)和墨西哥(21.1%)。这三个国家的主要增幅均在Facebook使用率的提高上。2013年9月,Facebook月活跃用户数量约11.9亿,居全球第一,用户遍及137个国家和地区,在127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居首。超过70%的Facebook用户是非美国用户,40%为非英文用户。
另据摩根斯坦利的一份报告,在社交网络中,Facebook以51%的活跃用户普及率遥遥领先;排名第二、第三的分别是Google+(26%)和YouTube(25%),两个都属于谷歌公司;Twitter(22%)排名第四。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网站在活跃用户普及率排名前15的社交网络中占据了9席,分别是:新浪微博(21%,第5)、QQ空间(21%,第6)、腾讯(20%,第7)、腾讯微博(19%,第8)、优酷网(12%,第9)、人人网(10%,第10)、土豆网(9%,第11)、开心网(6%,第13)、51.com(4%,第15)。
我国社交网络一开始主要是复制美国模式,在许多方面是美国网站的中国版,比如人人网之于Facebook,新浪微博之于Twitter ,QQ空间之于Myspace。但美国的社交媒体集中于少数网站,比如Facebook、Myspace,而中国的社交网络除了微信、新浪微博、腾迅微博、人人网、开心网之外,还有数以百计的地方性站点,这点与美国多少有点不同。
2006年建立的中国人网是我国第一家社交网站。2009年,门户网站新浪进军微博业务。2011年1月,微信正式发布,将国内移动端社交产品带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社交网络的中国特色开始显现。无论是语音聊天、摇一摇,还是后来的朋友圈、游戏平台,微信的出现培养了国内用户在移动端的社交习惯,是国内目前最有影响的社交网络。目前国内应用广泛的社交网络主要有新浪微博、人人网、开心网、百度空间、豆瓣、百合网、QQ空间、51游戏社区等。提供的服务主要有网络聊天(IM)、交友、视频分享、博客、播客、网络社区、游戏、音乐共享等。下图从市场和投资的角度回顾了中国社会网络发展的历程。
可以用微博、微信和其它社交网站作为分类标准对目前中国社交网络作一个大体划分。从社交网络成员间相互关系强弱来看,微信的社交圈子更倾向于强关系,其次为其它社交网站,微博的社交功能最弱,媒体功能相对更强。
结合图1所展示的社交网络市场发展历程,可以把中国社交网络的演变过程分成以下三个发展时期。一是早期社交网络雏形BBS时期。社交网络是从WEB1.0时代的BBS层面逐渐演进而来。相比于E-mail,聊天网络、BBS把社交网络向前推进了一步,将点对点传播演变为点对面的传播和互动过程,天涯、猫扑、西祠胡同是BBS时代的典型企业。二是以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娱乐社交网络时期。2003年以后,国外社交网络如火如荼的发展影响到国内,我国的社交网络相继出现,如2005年成立的人人网、2008年成立的开心网,2009年推出的搜狐白社会等,由此拉开了我国社交网络大幕。三是微信息社交网络时期。2009年8月,新浪微博的推出标志着中国社交网络进入了微信息社交网络时代。微博优势在于简单明快,通过140字的及时表达,以及根据用户价值取向及兴趣等多维度划分用户群体,使用户可以通过推介及自行搜索等方式构建自己的朋友圈,由此迅速聚合了海量的用户群。腾讯、网易、盛大等企业迅速跟进微博业务,形成了一波微博应用高潮。后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微信息社交产品逐渐与位置服务等移动特性相结合,相继出现了米聊、微信、简简单单等移动客户端产品。现在,还出现了所谓的SoLoMo的市场营销模式,它结合了社会化Social、本地化Local、移动化Mobile的新型市场营销模式。其中,社会化主要基于以微博和SNS为代表的社会化互动媒体,本地化主要基于LBS地理位置的服务,而移动化主要基于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平台。四是垂直社交网络应用时期。垂直社交网络是与上述三种类型差不多同时出现的。垂直社交网站(VSN)通常针对某个特定行业,面向该细分领域志趣相投的用户受众,并结合了游戏、电子商务、分类信息等相关内容和服务,垂直社交被认为是社交网络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五是移动社交网络时期。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交网络的移动化时代正在到来。目前,社交网络逐渐拓展到移动手机平台领域,借助手机、iPad 的普遍性、随身行、及时性等特性,利用各类交友/即时通信/邮件收发器等软件,使手机等智能移动终端成为新的社交网络的主要载体。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80.9%的使用率,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预示移动社交网络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在政治方面,社交网络作为网络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作用日益显著。人们常提及2010年底以来,中东、北非地区发生的被称为“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的政治动荡。Facebook、Twitter、博客等社交网络或新社会媒体网络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所以有时也被称为“脸谱革命”或“推特革命”,尽管其影响还多在技术与工具层面。另外,社交网络也使人的社会行为与社会身份更加公开透明。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网络基本上都将开放、分享、透明作为基本原则,网络与现实社会中人们的身份、行为趋于高度统一。透明与统一的网络社会促进现实社会朝着活动更开放、权力更分散的方向演进,这在社会治理、公共服务上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基于微博、搜索引擎等大数据应用在公共健康、社会环境监测、政策制定等方面开始发挥作用。
在经济方面,一是以社交网络为核心构建的商业生态系统为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注入了新的活力,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Facebook对欧洲经济的贡献值为153亿欧元,提供了超过20万个工作岗位。二是推动经济发展转型。社交网络的高度分享机制使社会资本价值最大化。三是大大提高了商业效率。社交网络促使传统的行业性企业向社会化企业转型。调查显示,将社交网络与自身商业目标进行深度融合的企业更具竞争优势,能创造出更具创新性的产品和服务、更低的业务成本,以及更高的业务效益。对电子商务企业而言,电子商务通过与互联网的其它应用相互融合,完善自身运营模式,今后SNS有可能成为电子商务企业的标配模块。因为SNS聚合巨大用户,且用户间存在某种信任关系,通过信任度较高的口碑宣扬,能有效缓解电子商务市场普遍面临的诚信危机。同时,SNS可能作为电子商务宣传途径,建立品牌影响力。尤其是对一些新兴的垂直电子商务企业、团购企业而言,市场营销至关重要,而SNS的社会属性将凸显电子商务的营销价值。此外,社交网络中出现的新的网络营销方式以及依托于社交网络的互联网金融也在快速发展。
在外交与国家安全方面,社交网络正在成为外交领域的一种新武器,它既关系到国家形象也关系到国家安全。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讲,无论是无意识的忽视还是有意识的回避社交网络,都可能给自己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事实上,许多国家的政府对社交网络可以说是又爱又恨,因为利用好确实可以带来巨大的好处,而如果应对不好则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和麻烦。有人将社交网络在国际关系和外交中的作用归纳为三点。一是推动传统国际关系和外交议题进一步向网络空间延伸。二是某些传统外交原则和惯例因社交媒体的影响而渐失其适用性。三是公共外交借助社交媒体而在网络空间获得更多机遇。基于上述认识,各国在外交战略与政策中采取了相应的行动方案和策略。
全球知名公共关系和传播咨询公司——博雅公共关系公司(Burson-Marsteller)通过分析153个国家的505个政府账号发现,世界各国领导人有超过四分之三(77.7%)开通了Twitter账号,其中三分之二(60%)跟其他领导人有互动。美国总统奥巴马是粉丝数最多的领导人,其粉丝数超过3300万。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在利用社交网络从事外交活动,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上可谓不遗余力。美国政府通过获取舆情信息、阐释政策意图、寻求理解和支持、塑造正面和可信形象、宣传美国精神和价值、影响所在国舆论和政策等方式扩大和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2009年,希拉里在推出了她的21世纪治国之道计划后,她所在的国务院建立了194个Twitter账户和200个Facebook页面,拥有数以百万计的“追随者”(订阅用户)。希拉里说,互联网自由“关系到确保互联网继续是一个可以从事各种活动的空间——从宏大、划时代、历史性的运动直至微小、普通的人类日常活动”。但是,许多人还是从发生在伊朗、突尼斯、埃及等国社会动荡的背后,发现美国利用社交网络实现其国家利益的真正用意。特别是在2009年6月伊朗由于选举而引发的动荡,成了借助信息技术实施美国“E外交”乃至“信息战”的试验田。被人们广泛提及的一个事例是,美国国务院官员通过间接介入Twitter公司原定的系统升级安排,以保证“德黑兰街头民众”能够使用该系统继续进行联系。不过,社交网络也令美国外交陷入被动,如维基解密。
特别是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2013年6月曝光的美国绝密谋划“棱镜”(PRISM)监听项目,引起轩然大波,成为轰动一时的国际政治和外交事件,使美国的国际形象受到重创。原来,NSA和美国联邦调查局(FBI)通过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互联网公司的服务器,监控美国公民和其它国家的领导人、政府部门和企业,其中包括德国总理默克尔。受到美国国安局信息监视项目“棱镜”监控的主要有10类信息:电邮、即时消息、视频、照片、存储数据、语音聊天、文件传输、视频会议、登录时间和社交网络资料的细节。“斯诺登事件”后,各国纷纷加强信息安全建设,以保护自身“信息疆域”的安全。
五、结语
过去20多年,伴随着全球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中国互联网快速发展,在许多方面与国际互联网基本保持同步,有些方面还处领先地位。作为一种社会变革的力量,社交网络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持续加强,并可能引发权力结构、社会结构等更深层次的变化,如何面对社交网络带来的种种机会与挑战是全社会面临的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