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届中央政府成立以来,中国和拉美之间高层互动频繁。从2013年和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两次访问拉美,到今年年初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拉共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再到前不久结束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拉美四国的成功访问,足可见中国与拉美互动的密切。如此密集并富有成效的外交活动,除进一步强化了中拉之间的传统友谊,巩固了已有的特别是近10年不断扩大的经贸联系外,更重要的是,为中拉之间经贸合作升级开创了新局面。
人们不禁要问:中拉之间相距遥远,陆路不通,文化差异明显,经贸往来也逊于亚非一些发展中国家,本届政府为何如此重视这样一个遥远的地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首先要在把握当下全球格局新动向的基础上,对中国的国家战略和面临的困难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有清醒的认识。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虽然已经过去7年,但世界经济格局的大调整仍在进行之中,各国都希望通过这次深度调整,根据自身情况重新布局全球产业链,在纷繁复杂的竞争格局中抢占有利位置。必须看到,这种调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既是被动适应也是主动抉择。对于中国而言,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国内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环境恶化加剧、产业结构需要优化升级,与此同时,国内资本相对充裕。在此背景下,我们对内大力开展简政放权,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并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民营企业活力,促使经济增长由过去的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对外则开始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为中国经济寻找新的增长源泉。
“一带一路”战略目前主要涉及的都是欧亚大陆国家,与这些国家搞好外交关系固然重要,但是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国家战略和外交影响也不容忽视,而且在外交上不仅涉及双边关系,还牵涉到复杂的多边关系。近几年,美国为了确保其在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主导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虽然美国这一战略构想的发展前景还不够明朗,中国是否及何时以何种条件加入尚未明确,但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乃至国家安全潜在的影响却不容忽视。因此,“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无法回避来自美国的影响。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不仅要积极应对美国亚太战略的布局和调整,还要把美国的相关利益方考虑在内,并加以充分利用。
除了中国周边的一些国家,美国的利益相关方也包括与中国相距遥远的拉美。传统上认为,拉美地区是美国的后院,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巨大。但必须看到,拉美地区除了所处地域和社会经济发展上的一些共性外,还有很多意识形态及发展战略上的差异。只要对中国、美国和拉美地区各方存在复杂的利益诉求有着清晰认识,提前做好功课,把握好节奏,中国对拉美的外交战略应该也完全可以大有作为。从这一点来看,拉美地区完全可以成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视拉美在中国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和意义,建构中拉之间的新型关系,并不是无的放矢。今年5月李克强总理对拉美四国的出访便是例证。通过这次出访,总理首次提出了中拉产能合作的“3×3模式”,大大拓展了原有相对单一的经贸模式,并与拉美四国分别在能源矿产、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等领域签署了70余项合作框架协议,同时提出设立中拉产能合作共同基金。其中,“两洋铁路”和“两洋隧道”的提出更是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毫无疑问,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将成为未来中拉经济合作的重大领域,因为这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也契合拉美各国的战略诉求。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中国诸多领域拥有相对优质的富裕产能,急需走出去,参与其他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且,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已经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客观上为中拉产能合作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保障。从某种程度上说,中拉产能合作也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在地域上的自然延伸。对于拉美国家而言,基础设施落后早已成为掣肘拉美产业升级和经济可持续性增长的重要障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产业结构升级,降低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出口比重,是其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目标。因此,中拉产能合作可以在各方之间实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