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潮流正将中国工程师群体推向新的纬度。在这个纬度中,创新成为评价工程师好坏的依据。然而在全球产业链分工的背景下,中国的产业链能否为数量庞大的工程师群体提供足够的研发创新空间,正成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关键问题之一。
缺钱?环境?教育?
中国崛起依靠的是制造业,制造业离不开工程师,而工程师群体正是创造、创新的主力军。
日前在调研全国1219位在职工程师之后,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联合TE共同发布2015中国工程师创新指数报告(以下简称创新指数报告)。
报告显示,87.8%的在华工程师表示有很高的兴趣投入到创新活动中。且对国家在创新政策方面的满意度为136.20、对企业创新环境的满意度为140.10,均超过基准值100。
但在工程师群体高涨的创新意愿背后,却是中国制造创新不足。目前,中国制造业仍然没有摆脱“大而不强”的现状,人均工业增加值不及制造业强国美日德的1/3。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多次指出,中国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发明专利的数量极少,只占世界的不到3%,甚至远低于韩国等新型工业化国家。
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从企业属性看,优秀工程师多在外资与合资企业。(占外资或合资企业工程师调研样本的23.04%)。另外,虽然调查样本中的工程师有近63.2% 获得过专利,但高质量以及核心专利的获得者却极少。在未获得欧美日发明专利授权的工程师占比达到86.5%,人均获得欧美日发明专利授权数只有0.67 项。七成的工程师没有参与过高精尖项目或国家宏观方向项目。
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副所长万鹏的观点是,国内专利确实有很多,但大多是企业为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而开发出来的,有些属于小发明。这些专利的技术性不强,因为转化成市场产品难度很大;另外,创新的东西并不一定被大家接受,产业链的接纳度有限。
对于如何提高创新度的问题,在本次调研中,有六成的工程师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和以及增加研发经费,对创新有积极影响。此外,也有人将中国工程师创新度不足的问题归结于教育模式。
这些都是创新不足问题发生的几个主要原因,但并不能说明根本问题。那么到底是什么关键原因造成中国工程师创新不足?
在分析中国的问题之前,先来看邻国日本的情况。
从全球来看,因产业链问题导致创新不足,也在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发生。但因日本等国家长期的技术积累,实力雄厚,让人忽略了产业链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随身听、笔记本风靡全球。但到90年代日本科技企业很难再推出创新产品。相反,美国因为谷歌、苹果等一批科技企业的兴起而在创新能力上明显超过日本。
日本创新不足的背后,正是网络信息技术兴起之后,技术交替之下,产业链外移以及由此失去了参与全球新兴产业链的机遇。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为降低生产成本,日本的电子科技产业投资重心移至东南亚和中国,同时索尼、松下、夏普等主要科技企业将部分产品设计、研发中心一道转出。这从侧面导致日本国内的电子科技产业链缩短。
而在当时新兴的互联网浪潮中,日本电子科技产业没能抓住机遇,在芯片制造、软件设计、通信标准等方面追随欧美,没能参与到国际化产业分工中,在软件定义硬件的互联网时代里失去阵地。
此外在研发阶段中,日本企业的基础研发投入不足,使得原生创新减少。据第三方资料显示,目前,在日本整个科研中基础研究的比重只有14.5%(按研究经费计算),而美国与德国大约分别占50%和40%。日本的科学论文指数只有81,不仅远远低于以色列的376、西欧的295、美国的144,而且比世界平均指数低19%。
一向注重技术应用的日本企业,如果少了应用层——产业链,便逐渐失去创新动力和再创新的机遇。而日本老龄化等社会问题的到来,又进一步拖累日本电子科技产业发展。日本为维持经济发展,只能加大援引外籍劳工的力度。2015年2月,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的统计数据表示,截至2014年10月末,日本外籍劳工的数量大约为78.7万,比前年同期高9.8%,创下2007年以来新高。其中,外国专家和工程师的人数大约为14.7万,比前年同期上升11.1%。
创新需围绕整个产业链展开
日本所面临的创新不足难题,对于此前整体位于产业链中下游的中国制造同样是巨大的考验。更为严峻形势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都将制造业提升到优先发展地位,以控制金融泡沫对经济的影响。
2009年,刚上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便主张美国要“重回制造业时代”并颁布《重振美国制造业政策框架》、《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紧跟着,英国、法国、日本、德国都提出了各自的制造业发展纲领。
这些掌握先进技术的国家重返制造业,对于世界第一“工厂”——中国来说,必将是巨大的冲击。另外,随着人力成本的升高,众多的外资组装厂正向东南亚某些发展中国家转移。近来频频发生的海外订单减少,企业、工厂关门的消息便是外向型经济低迷的映照,而楼市、股票、信贷市场的火爆,又在改变国内的资源配置,越发向虚拟经济倾斜。
在此背景下,中国创新、创造,已不是保持企业利润、发展的形容词,而是决定企业生死,中国制造能否转型成功,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产业链作为中国制造的生命线,围绕产业链做研究、开发、创新,才有价值。创新指数报告也显示,汽车、电子设备制造的工程师创新指数最高,这与两个行业在中国有较长的产业链不无关系。
只有更多的工程师进入产业链开展工作,更多的发明、专利能切实进入产业链为企业带来效益,中国制造才能实现转型升级。从这方面来看,中国创造是中国各行业产业链上的技术创新与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