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安理会涉朝新决议通过后的半岛局势和中国应对

2016年3月6日,北京香山脚下,以“创新、变革、机遇”为主题,“盘古智库”2016年会暨第三届学术委员会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400多位“盘古智库”学术委员、研究员和特邀嘉宾出席了这次会议。

会议期间,围绕国内经济改革、国际秩序变革和热点性国际地区问题举行了多场分论坛会议,本刊记者参加了其中一场关于联合国安理会涉朝鲜新决议通过后的朝核问题形势的研讨活动,从八位与会嘉宾当中选取了四位学者的谈话,摘录如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周边这一热点问题的走向。

一、半岛南北之间最大危险是强力统一的冲动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安全与合作研究部主任虞少华:当前的东北亚局势已经走到了冷战后历史上最危险的时期。作出这一判断是因为,决定东北亚局势走向的两对主要矛盾都到了一个空前紧张的节点。

首先是朝韩矛盾。应该说,从冷战结束前到冷战结束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朝韩关系是相对稳定的,甚至几次迈出了重大的改善与和解步伐。上世纪50年代,半岛南北双方都曾经准备用武力并借助大国的力量去实现半岛统一,结果,虽把大国拖入战争也没有达到目的,朝韩对立和分裂更加固化,东北亚地区的冷战结构也进一步被强化。因为这次教训,朝韩双方都意识到,不可能凭借自身力量以强力很快完成以己为主的统一,同时大国也不会支持。这是朝韩关系一度稳定的原因。

然而这些年情况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朝韩实力差距进一步拉大;另一方面,朝鲜拥核自保,在国际上空前孤立,再加上其他各种原因,其国内情况也困难且复杂。这一切都重新激活了韩国以强力急速统一半岛的冲动,这在朴槿惠总统上台后表现明显。正因为看到这种被吞并统一的危险,朝鲜才更坚决拥核。所以我的看法是,当前半岛南北双方之间最大的危险是强力统一冲动,而非核问题。

第二对主要矛盾是大国博弈。从历史上看,大国博弈在东北亚地区一直比较激烈,最初也是因为大国利益角逐划界而治,才导致半岛分裂。冷战后,如果相关大国都能放下“零和”思维,切实推进半岛和解与东北亚合作进程,半岛有可能逐步向统一过渡,局势发展也不至于复杂化到现在这个地步。然而,美国急迫地要在地区建立“一超”独霸格局,使得大国博弈从未根本摆脱过“零和”思维。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中国的快速崛起,美国担心自身主导地位不保的焦虑感空前提升,地缘竞争意识迅速抬头。美国固然有防范、应对朝核能力发展的本土安全需要,但也在拿朝核问题说事,向中国叫板,甚至到了直接威胁中国的战略安全利益的程度,比如在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的问题上。也因为这样,中美在朝核问题上的合作,我个人认为是有脆弱性的,至少是走形的。

上面谈的是这两对矛盾的发展现状,这是当前半岛局势空前紧张的重要表现。如果把这两对矛盾相叠加,它们互相作用的结果又会如何呢?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警惕两方面的可能后果。一是朝韩分别依托核问题,加紧挑动大国矛盾来接近自己的目标:韩国希望大国博弈的结果是中美都向朝鲜施压,支持以韩为主的统一;朝鲜希望中美重回冷战,从而给自己带来安全空间,即使现在不能统一韩国,也要利用大国对峙来保障朝生存,徐图发展。另一结果就是大国如果没有把握好,比如美国希望借朝核问题使中国周边不稳、外交被动,从而放纵了韩国、刺激了朝鲜,或中国处理朝核问题失当,失去对半岛形势控制,两大国就可能再次被卷入朝韩之间势不两立的争斗,诱发正面冲突。对于这种可能性,我们不能低估。

二、谁在“点菜”,谁在“埋单”?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樊吉社:朝核问题就像一部长篇美剧,持续时间太长,内容复杂,枝节也太多。现在,这部“剧”开始上演“第八季”,两个主角朝鲜美国重复着它们一贯的戏码,自己任性“点菜”,其他国家共同“埋单”。

朝核问题上有几个基本问题值得进一步讨论。一是朝鲜为什么要核武器?朝鲜的核武发展计划到底是手段,还是目的?亦或曾经是手段,现在成了目的?第二,朝鲜如果最终成为一个拥有一定规模核武库和远程打击能力的国家,半岛局势将会怎样发展,这将如何牵动各方利益,进而带动地区国家间关系的相互调整?第三,朝鲜半岛还能不能实现无核化?如果能,在现在的形势下如何实现?是通过外交手段、制裁方式、军事手段,还是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推动无核化?第四,中国处理朝核问题需要通盘考虑哪些因素?在朝核问题上的利益如何进行排序和选择?

奥巴马政府把自己过去七年的对朝政策叫作“战略耐心”。所谓“战略耐心”,就是尽量少接触,并为谈判设定前提,即如朝确实想与美国作交易,就必须采取弃核实质步骤。奥巴马政府与朝方有过接触,双方在2012年经过三轮会谈达成了“2.29协议”。据《华尔街日报》披露,朝鲜第四次核试之前,美朝也有过密谈,但朝拒绝同步启动无核化与和平条约的磋商,随后朝鲜核试,外交接触无果而终。

美国的对朝“战略耐心”更像是一种“后果管理”,其基本特点是认定朝拥核决心已定,但在相当长时间内仍不足以对美国本土构成非常致命的威胁,所以要分阶段为应对朝拥核做好准备。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上:第一,美国无法改变朝执意研发核导的决心,但一定会通过尽可能多的手段迟滞朝核导能力的发展。第二,美国无法确保朝鲜半岛不会再次出现类似“天安舰”、“延坪岛”的事件,因而会进一步加强美日韩军事同盟合作,以保持足够强大的应对不测事态的能力,安抚韩、威慑朝。第三,美国致力于防范朝鲜的扩散行为,一方面是通过“防扩散安全倡议”(PSI),与盟友伙伴联合强化海上拦截措施,另一方面直接做朝“扩散行为”现实和潜在买主的工作,令朝部件、技术、材料无路可销。

美国正把应对伊朗核问题的套路至少部分地复制到半岛核问题上,说服国际社会以更高的一致性和更强的力度堵住制裁朝鲜的漏洞,进一步孤立朝,同时借机强化美日韩三边军事安全合作,增加在东北亚的战略部署。除硬性制裁措施外,美国还可能在人权问题上做更多文章,包括推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关切朝人权状况、推动国际法庭介入朝人权问题等。

从美方官员过去的公开表态看,美国在朝核问题上是有“红线”的。如果朝实现了导弹、核弹的“两弹结合”,具备将核弹远程投射到美国本土的能力,并且建立起一定规模的核武库,就跨越了美国的“红线”。朝核导问题近几年的发展显示,朝正一步步逼近美国的“红线”。如果问题的性质真正发生改变,美国就会认真考虑对朝核设施采取“先发制人”军事行动手段。另外,从伊朗核设施曾经遭受“震网”病毒攻击的先例来看,也不能排除美国对朝核设施发动网络攻击的可能性。

三、解决半岛核问题须回归安全本源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北京大学海洋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胡波:现在人们对朝鲜半岛局势的重要关切点之一是,美国人会不会主动打朝鲜?我个人的判断是,一时不会。美国朝鲜半岛是有底线的,其中之一是朝鲜的核导计划不能对美国的本土安全构成直接威胁,包括实现核弹小型化和核导结合。至少在现在这个阶段,朝鲜在这些方面尚未取得可印证的实质性突破。第二条底线是半岛局势不能失控,如果朝鲜主动采取行动对韩国发动正面攻击,美国将会对朝采取行动,在此方面美国是有预案的,最近也根据半岛形势变化公布了其中一些作战计划。第三条底线是朝鲜不能明目张胆地搞核扩散,比如将核材料转移给中东恐怖分子这样的第三方。朝鲜如果这样做,必不会被美国所容。

在目前情况下,美国虽然认识到朝鲜的核导能力正越来越逼近一个“临界点”,但还是比较有自信,觉得朝鲜现有的核能力并不能直接威胁到美国本土的安全。美国甚至认为,在朝鲜核导能力尚不足以直接威胁美国的前提下,朝核试、射星等违法(违反国际法)、冒险行为以及半岛局势的适度紧张,实际上配合了美国推进“亚太再平衡”的需要,甚至比较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美国何必冒着陷入半岛的巨大风险急于对朝动武?

朝鲜半岛事务与中国自身的安全利益息息相关,我们不可能坐壁上观。今后怎么办?首先要看到,半岛无核化也好,停和机制转换也好,根本问题还是安全——朝鲜的安全、韩国的安全、半岛周边国家的安全,以及美国的安全。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必须回归安全这个本源。对中国而言,最优路径就是与美、俄等各方共担责任,共同承诺对半岛的安全责任,共同约束挑事生乱者。

但一个现实情况是,尽管都不愿打破总体和平的底线,各方在半岛问题上心思各异,不一定能在近期与中方一道围绕半岛安全事务做出共同承诺。中国可能面临一个不得不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处理半岛安全问题的选择,甚至在特殊情况下不得不成为半岛安全的最大担保人和提供者。在此情况下,中国要有自己的节奏和战略定力,谁在半岛挑衅、谋乱、生事,就反对谁、敲打谁。

四、历史车轮从不是简单重复的

盘古智库研究员、国际时评作者晓岸:我们对朝鲜半岛核问题的认识,不应该缺少记忆,因为朝核问题是一个至少有23年历史的这么一个长线的问题,在分析、评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不能犯“健忘症”,不要做“偏执狂”。

朝核问题发展到今天这个局面,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往短说是20多年矛盾的积累,往长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是有时间轴的,而且这个时间轴还会延伸下去。我们一般认为美朝矛盾是朝核问题的核心所在,它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是双方相互刺激、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能把矛盾升级的责任单方面归咎于朝鲜或者美国一方。

回顾朝核问题十几年的历史,我认为朝鲜并不是从一开始就下定拥核决心的。一开始朝确实想以停核弃核为筹码换取一个更加安全、更有保障的政权生存环境。朝在这方面也一度取得进展,最早的表现就是1994年朝美达成轻水堆协议,克林顿执政末期两国关系几乎破冰。然而没过多久,新保思想指导下的小布什政府重审对朝政策、搁置美朝协议,加上朝方的一些原因,美国人没有兑现援建轻水堆的承诺,在朝鲜留下两个“大坑”,挫伤了朝鲜本来就很脆弱的对美信任。

后来一个典型的消极互动案例便是汇业银行案。我们可以具体回顾一下那个事件。2005年9月,几乎与六方会谈达成9.19共同声明同时,美国财政部根据美国情报机构提供的信息,公开指责澳门汇业银行替朝鲜的多个账户“洗钱”、“流通伪钞”,所获资金用于“支持恐怖主义”(当时朝仍在美国官方公布的支恐国家名单当中),建议本国公司企业切断与汇业银行的所有联系。消息一出,汇业银行用户进行了挤提。2006年2月,汇业银行宣布已经终止与朝业务往来,澳门政府冻结汇业所有资金并委托金融机构对汇业实施为期两年的监管。2007年3月美国财政部正式宣布切断美国财政体系与汇业的联系。但在公开场合,美国官员拒绝将汇业银行案与朝核问题相联系,称相信该案不会成为阻碍六方会谈进程的问题,美朝就此问题进行着讨论。朝方则继续参加六方会谈,但在汇业案发酵期间(2006年10月)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2007年2月却又与其他五方达成2.13共同文件,随后于2008年8月借口汇业案暂停了按协议冻结宁边核设施(以钚为原材料)的去功能化作业,还多次宣称“如果美国不解除朝在汇业银行的被冻结资金,朝不会停止宁边核设施的运行”。2008年10月美国将朝从支恐国家名单中删除,同年底朝宣布重新开始宁边核设施去功能化进程并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人员进入该设施进行核查。

所以说,汇业案虽然名义上与朝核问题没有直接关联,但对核问题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很难说不是朝方下决心进行第一次核试并在此后推进以高浓铀为主要原材料的核计划的诱因。汇业案与核问题一度相互纠缠交错,充分体现了美朝双方在核和双边关系问题上的反复性、摇摆性。

这样起起伏伏、反复折腾的例子还有。于是我们看到“谈判—达成共识—撕毁共识—朝核试射星—美韩军演—国际制裁”这样一种“怪圈”周而复始一次次上演。如果不是美方某些部门每到六方会谈取得进展的关键节点便跳出来以这样那样的借口挑起事端,迂回或正面收紧对朝围堵,朝方怎会如此轻看美方所谓“无意侵犯、颠覆朝”的表态?如果不是朝在每次做出某一个方面的弃核或停核步骤承诺之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另辟蹊径推进基于不同材料的核计划,美国也不会形成根深蒂固的被朝“玩弄”、“讹诈”的印象,拒绝与朝达成外交妥协也不至于在华盛顿成为“政治正确”。

然而历史的车轮从不是简单重复的,大家都能感受到朝核问题在慢慢接近一个“临界点”。具体表现,一是朝鲜的发展环境因国际制裁的收紧而进一步收窄,但其核导计划也在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如果按照每三年进行一次核试的规律,是不是又一个三年“小周期”开始了?这一次还能回到谈判起点上吗?朝鲜还能百分之百确保核安全吗?还是酝酿着其他什么变化?二是美国空前收紧对朝鲜的封堵,单边、小多边、多边,多管齐下。三是作为最直接的利益攸关方,中国的决策空间越来越窄、难度越来越大,中国国内对朝同情的声音也继续流失。

至于“临界点”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态势呈现在我们面前,几乎是不可预测的,可能性有多种。我们要正视这个“临界点”存在于未来时间轴的某一处,要尽量做拆除引信的工作,避免它的出现,而不是消极等待它的到来。

现在,比较有把握的是,谁都不愿意真的打起来,但是各方都在暗自做各种各样的准备,做多手的准备,这些明里暗里的准备工作也已构成半岛相互敌意的刺激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处理朝核问题一定要能真正从我们国家自身的根本利益出发决定政策取向。现在看来,中国在半岛核问题上的根本利益,一个是国土安全,一个是战略安全,包括大国关系的稳定,还有一个是政治安全,最终的归宿点是东北亚的长久和平与繁荣。必须践行综合安全观,综合施策。同时也要健全我们自己应对半岛任何可能的不测情况的准备工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安理会  安理会词条  决议  决议词条  局势  局势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半岛  半岛词条  
智库

 债务超级周期,而非经济长期停滞

世界经济是陷入了“长期停滞”,还是目前的弱增长只是体现了金融危机后的债务超级周期?在我看来,债务超级周期这个角度更能准确地理解目前经济,随着各国的去杠杆进程和不...(展开)

智库

 新欧洲的新模式

五年前,中东欧是世界最令人瞩目的增长繁荣之地。年GDP增长率接近5%,只有中国和印度能超过这里。外国直接投资(FDI)以每年400多亿美元的速度涌入保加利亚、克...(展开)

智库

 生态文明战略下的三农转型

根据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来考量“三农”问题,应知其不是微观问题,更不是简单的微观经济问题。“三农”一直就是关乎国家战略的宏观问题。就像梁漱溟先生2020...(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