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1日,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外长阿尼法发布声明宣布,东盟共同体当天正式成立,这是东盟历史上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东盟共同体包括政治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社会文化共同体,东盟共同体的正式建成标志着东盟跨入了共同体时代。
东盟共同体是新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地缘政治格局下的产物,其三大支柱建设又是该区域政治制度、发展水平和多元文化的区情所决定的。当前,全球性区域经济一体化方兴未艾,美、欧、日等大国竞相发展自由贸易区,在区域乃至全球范围内合纵连横,打造利益共同体,争夺区域主导地位,正加速改变着当今世界经济和地缘政治的格局。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东盟加快了区域一体化的步伐,积极调整区域化发展战略,寻求区域化形式的升级版,继续扮演区域化的主导角色;东盟是多元社会和多元文化的地区,东盟区域一体化必须得到各成员国民众的认同,东盟需要在区域内整合社会文化资源,增强东盟整体的凝聚力。新区域主义理论认为,区域一体化是一个包括文化、安全、经济政策和政治制度等在内的从“异质”到“同质”的过程。因此,东盟共同体的政治安全、经济、社会文化三位一体,正是对新区域主义理论思潮的认同。
2003年10月,东盟提出了构建东盟共同体的宏伟目标和规划,推进政治安全互信、区域经济融合、社会文化包容的共同体建设进程。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的建设目标是,提升东盟在政治与安全领域的合作水平,确保东盟成员国和平相处,并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处于正义、民主与和谐的环境中,其建设的三大任务是建立一个拥有共同价值和规范且以制度为基础的共同体,共同承担综合安全责任,建立具有凝聚力、和平与活力的区域,在日益整合与相互依赖的世界中,建立起动态、外向性的区域;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建设目标是,到2015年将东盟经济共同体打造为商品、服务、投资、资本和技能工人自由流动的经济区,其建设的四大任务是单一市场和生产基地、具有竞争力的经济区域、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和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的建设目标是,建立一个以人为本、有社会责任感、以实现东盟各国人民和国家间的团结、稳定和统一,塑造共同的身份,建立一个有共同关怀、福祉共享、包容与和谐的社会,增强和改善本地区人民的生活和福利。目前,东盟三大共同体蓝图所预定的目标任务基本完成,东盟共同体的建设已初见成效。
(一)东盟的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伴随着东盟共同体的建设进程,东盟整体经济迅速崛起,2006年东盟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突破1万亿美元,2008年达到1.5万亿美元,2011年超过2万亿美元。2014年,东盟拥有443.56万平方公里国土,6.25亿人口,2.57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贸易为2.5万亿美元,是世界上第三大人口区域群体(仅次于中国、印度),是世界上第七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中国、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是世界上第四大进出口贸易地区(仅次于美国、中国、德国)。同时,东盟的人均GDP也随之逐步上升,2006年突破2000美元,2010年超过3000美元,2014年为4135.9美元。从东盟在国际竞争力的世界排名看,大多数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均有较快的提升。据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01年和2015年全球竞争力排名分别为:柬埔寨从第107位升至第90位,印尼从第57位升至第37位,马来西亚从第37位升至第18位,菲律宾从第53位升至第47位,新加坡从第10位升至第2位,泰国从第35位升至第32位,越南从第64位升至第56位。
(二)单一市场和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东盟经济共同体是东盟共同体的基石,而单一市场和生产基地是东盟经济共同体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区域内商品、服务、资本和技能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关键。在东盟区域内,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步取消,单一窗口制度的建立,促使贸易成本大幅降低,带动了区内贸易迅速扩大。目前,东盟六国已取消了99.65%的货物进口关税,其他四国已将98.86%的货物进口关税税率降至5%以下,东盟的区内贸易额的增长快于东盟的区外贸易额和总体贸易增幅;东盟逐步取消服务贸易的限制,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谈判已进行了9轮,现有70%的服务部门向外资开放;东盟放宽了投资部门限制,吸引区内外投资大量涌入,区域化的投资效应日益显现,近年来东盟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FDI)均已超过1000亿美元;在新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下,东盟成为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的重要节点,由此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第三大办公自动化设备和通讯器材,以及化工、汽车、医药、纺织、成衣等的重要出口基地。
(三)区域政治发展和安全合作取得进展。为推动政治安全共同体建设,东盟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其现有的组织与机制,增强了东盟的内部协调性,提升了东盟秘书处的地位和协调能力。东盟在区域政治发展领域合作最显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人权的促进与保护方面。2012年11月,第21届东盟首脑会议通过了历史性的《东盟人权宣言》。为加强东盟制度性和规范化的建设,东盟推进了《东盟宪章》相应实施细则的制定进程,对《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进行了修订等。东盟区域安全合作机制,主要依赖东盟地区论坛(ARF)和东盟防长会议机制。东盟通过《东盟宪章争端解决机制议定书》成功调停了泰柬边界问题,通过《东盟反恐公约》及其行动计划推动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逐步构建军事互信。在东盟与区外安全合作领域,东盟积极推行大国平衡战略,在过去十年逐步建立了以东盟为中心的一系列政治安全对话机制,包括东盟与对话伙伴(10+1)、东盟与中日韩(10+3)、东亚峰会(EAS)、东盟地区论坛(ARF),以及东盟防长扩大会议(ADMM-Plus)等,形成了东盟与域外大国的积极互动。
(四)区域社会文化建设成效明显。近年来,东盟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促进社会福利与保障,重视教育发展,推动和保护妇女和儿童权益,确保环境可持续发展,并取得明显的成效。据2011年东盟公布的实施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进展状况,东盟在教育发展,消除贫穷、饥饿和疾病方面均有较快进展。2005—2010年,东盟的人类发展指数(HDI)由0.635升至0.657;2005—2010年,东盟的绝对贫困人口比重由32.8%降至15.3%左右,尤其是印尼和越南由40%降至20%以下;婴儿死亡率由2000年的36‰降至2010年的22.7‰,特别是东盟四国的婴儿死亡率下降迅速。同时,东盟建立身份认同主要是以人为本,旨在使民众特别是青年人通过了解东盟及其成员国的区情和国情,开展多样化的信任和能力培养活动,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东盟。
尽管2015年底东盟宣布东盟共同体建成,但与真正达到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实现区内政治安全同盟构建、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社会文化资源整合仍存在相当距离。由于东盟成员国政治制度多元、发展阶段不同和意识形态各异,决定了东盟共同体建设仍将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