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试论东北亚地区的区域整合

一、东北亚地区的概念和区域整合的目标

东北亚作为一个地理性的区域应该古已有之,但是在长期的历史时期里,这里并没有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和清晰的地区概念。在近代之前的大部分时间里,这里同今天的东南亚地区一样处于以中国为中心的所谓“华夷秩序”之下。这一秩序所影响范围主要覆盖了今天的朝鲜半岛和蒙古以及越南等东南亚的部分地区,同时对孤悬海上的日本也具有一定影响。在这一秩序下的中国人,将这些地区分别称为“东洋”和“南洋”,所谓东洋大致就是指今天的东北亚地区,南洋则大致就是指今天的东南亚地区。

从19世纪中期开始,整个东亚地区的古代社会及其国际关系体系被来自西方的殖民主义者所打破,同时所谓的“华夷秩序”也逐步走向解体。整个东亚地区被迫纳入到了全球性的殖民体系之内,于是对这一地区的称呼也开始以西方人的视角来看待。他们把整个东亚地区都统称为“远东”,即站在欧美西方国家的立场上看这里属于世界最遥远的东方。

进入20世纪之后,随着日本和俄罗斯在东北亚地区的殖民争夺不断加剧,这两个国家展开了对这个地区的一系列调查与研究。1926 年日本人鸟居龙臧在对中国东北、内蒙古地区,以及朝鲜、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等地进行考古发掘后,写作出版了《东北亚洲搜访记》。同一年,日本人三上次男写作出版了《古代东北亚诸民族》。之后又有日本人鸟山喜一写作出版了《东北亚民族史》,俄罗斯人奥克拉德尼科夫写作出版了《西伯利亚通史》中的“东北亚新石器时代部落”等。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东北亚”的概念,不过这些东北亚的概念一般都是从地理、社会、民族等文化人类学角度所给出的概念,同我们今天所使用的东北亚概念还是有些区别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东南亚开始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概念脱离所谓“远东”概念出现在国际政治中,比如战后50 年代中期在美国操纵下形成的“东南亚条约组织”等。但与此同时,“远东”或者“东亚”的概念仍然存在不过这时的“远东”或“东亚”一般就是指东北亚地区。1975 年,美国学者斯卡拉皮诺在其《亚洲及其前途》一书中第一次将“东北亚”作为一个地缘政治意义上的概念提了出来。他将整个亚太地区细分为太平洋、东北亚、大陆中心区、东南亚、南亚五个区域,其中的东北亚主要指欧亚大陆东北部边缘及其周边各国。然而,由于当时的冷战状态将东北亚国家分为不同的阵营,所以即使有了更接近于目前我们所理解的东北亚的概念,但是这一概念仍然基本上是由美国等西方国家所创造和为了自身的战略利益而使用的。作为真正地理意义上的东北亚国家自身并没有强烈的东北亚地区意识。

只是到了20世纪80 年代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相对缓和,东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开始缓和或改善,而且这一地区的主要国家先后取得了经济上的高速增长,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程度也逐渐加深。在这种情形之下,东北亚概念作为东北亚国家自身的地区身份认同才逐渐出现并越来越清晰。但是由于前述东北亚概念经历了复杂的历史嬗变,所以东北亚区域究竟应该包括哪些国家,仍然需要做出明确的界定。如果单纯从地理上而言,东北亚当然就是亚洲的东北部,其范围仅仅包括中国的东北部和朝鲜半岛、日本以及蒙古和俄罗斯的东西伯利亚地区。如果从更大范围的近代历史和地缘政治角度来看,东北亚则不但包含地理意义上的全部东北亚国家,而且还应该包括在地理上完全不属于东北亚区域的美国。因此,今天的东北亚应该是一个包含有地理、历史文化、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概念。具体而言,这一概念下的东北亚地区应该包含有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俄罗斯和美国。

那么,要将如此众多的国家或地区进行整合,使如此众多的国家或地区既要彼此相互交往又要形成某种有效的交往规则和具有稳定秩序的结构,就需要明确该地区整合所应该追求的最终目标。可以看出,今天的东北亚地区既有持续促进这一地区相互整合的积极因素,比如核心国家之间大致相同的古代历史文化传统和目前大部分国家之间密切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关系,但也存在着不利于地区整合的消极因素,比如近代以来这里大国林立,各种矛盾汇集,既有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又有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而且还存在包括历史认识问题和领土争端等在内的各种矛盾分歧。因此,根据目前东北亚地区国家关系的实际情况,东北亚区域整合的目标应该是: 在继续发挥现有积极整合因素作用的同时,在这一地区主要大国的主导下通过和解、宽容寻找现实的共同利益和强调共同责任,逐步建立起包括该地区绝大多数国家在内的地区多边合作组织,实现该区域经济、文化、政治、安全等各领域全方位的合作,以实现整个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及发展与繁荣。

二、东北亚区域整合的核心内容

按照区域整合的一般理论和以欧盟为主要示范的国际实践,应该按照先易后难、逐步溢出的步骤实现区域整合,而且整合的内容也一般从经济起步,在共同利益增加和相互依存度加深的过程中逐步强化和培育共同的地区意识,并最终在彼此信任和相互妥协的前提下,建立起能够约束所有国家的政治和安全合作机制,实现整个地区的永久和平与持续发展繁荣。

对于东北亚地区而言,虽然与欧洲或其他地区的情况并不完全一样,但是实现区域整合的步骤和内容基本上是按照先经济后政治的步骤,以及既要在主观上推动地区意识的形成,又要促使建立具体的地区合作机制。

首先,强化经济合作和加深相互依存关系是东北亚区域整合的基础性内容,即在和平环境下发展经济和增加经济利益是实现区域整合的最直接和最强有力的动力。从目前情况看东北亚地区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东北亚国家间经济联系非常密切,尤其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而形成的以中国经济为纽带的联系日益紧密。2015 年中美贸易额已达5583. 9 亿美元以上,同比增长0. 6% 。中日贸易额在2011 年曾高达3400 多亿美元,近几年由于政治关系恶化有所下降,2015 年仍然保持在3033亿美元的水平上中韩贸易2015 年也已达2273. 8亿美元的规模,因为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生效,未来大有超越中日贸易的趋势。中俄贸易也在持续增长,2013 年曾达到892. 1 亿美元的水平,双方政府也在积极推动,最近几年有望超过1000 亿美元的水平。此外,美日、美韩、美俄、日俄等双边经济关系也呈现比较良好的发展势头。应该说,整个东北亚地区除朝鲜之外所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都越发紧密。一般来说,这些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都会加深有关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并且为东北亚地区区域整合提供必要且充分的物质条件和更积极的动力。

除去紧密的双边经济合作之外,区域整合更需要多边经济合作,但是比较遗憾的是,东北亚地区多边经济合作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比较滞后,至今仍然没有一个独立的囊括所有东北亚国家在内的地区多边经济合作机制。尽管目前在这一地区国家之间存在着诸如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 TPP) 、中日韩三国都参加的以东盟为主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 RCEP) 谈判,以及中俄试图联合中亚国家形成更为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但是这些合作谈判或经济合作即使能够最终成功形成,也不过是一些次区域经济合作或者同区域外国家之间的跨区域经济合作,甚至在这些不同的合作之间也存在着某种竞争和排斥的意味。因此这样的多边合作或许不利于东北亚地区的区域整合。至于已经基本上包括了东北亚所有国家在内的亚太经合组织( APEC) ,则由于其成员国数量过多、囊括范围过大、合作程度有限,而对东北亚地区的区域整合没有发挥多大作用。

其次,强调区域主义和培育东北亚区域的地区意识或地区认同也是进行东北亚区域整合的主要内容,即在经济合作与相互依存的基础上,要有意识地培育和形成该地区国家间更为紧密和相同的地区认同或地区意识。所谓“地区认同或意识是指,若干地理上接近并相互依存的国家在观念上与本地区其他国家的认同,以及将其自身视为地区整体一部分的意识”。也就是说,地区认同就是主要以一定地理范围为基本联系纽带而形成的认同,即首先以地域范围来界定“自我”与“他者”的界限。处于某一区域范围内的国家被相互视为“自我”,在这一区域范围之外的国家则被视为“他者”。然而,要真正形成一种地区认同,仅仅依靠地域范围的制约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地区不仅指地理的、经济和政治的构成,而且包括心理的、文化的认同,没有心理和文化的认同,地区的概念是不完整的,也是不牢固的”。要形成一种地区认同,除去处于相同地域范围这一基础性要素之外,一般还需要这一地域范围的国家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认同和历史认同以及经济、政治、法律等认同,即这些国家之间有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文化背景与风俗习惯,在历史上有大致相同的经历和感受,以及对历史有大致相同的记忆,在现实的政治和经济生活方面有大致相同的利益,否则即使处于相同地域的国家也有可能出现认同分歧甚至认同对立。

由于东北亚国家分布范围广阔,而且在经济和政治利益以及文化传统与历史记忆等各个方面存在差异,所以要建立起东北亚地区意识并实现东北亚地区的认同就更为困难。而且,东北亚地区核心国家的社会发展阶段其实相对于欧美地区仍然有一定差距,即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往往超过了区域主义和地区认同而仍然是各个国家追求的最主要目标。目前,东北亚地区国家间的一些矛盾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对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过度追求而引起的。面对目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总趋势,处于不同状况的东北亚国家经过艰苦努力也并非完全不可能形成共同的地区意识和地区认同,然而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东北亚国家都应该倡导和推进地区合作。

最后,在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和追求共同意识的过程中,逐步实现政治与安全的多边合作,建立能够共同保障安全的多边政治与安全机制。具体而言,目前在东北亚地区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政治对抗和有可能引发安全危机的热点问题比如朝鲜半岛问题、台湾海峡两岸的统一问题。围绕朝鲜问题,虽然已经形成了一个解决朝鲜核问题的六方会谈机制,被视为东北亚地区历史上第一个包括所有大国和主要国家在内的多边安全机制,但遗憾的是目前处于停滞状态。两岸关系虽然从2008 年开始逐渐走向缓和在经济和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但是双方仍然难以触碰敏感的政治议题,尤其2016 年5 月仍然在其党纲中主张“独”的民进党再次上台,给两岸关系增添了很多不确定因素甚至不排除某种程度的政治与军事对抗。而如果不解决这两个问题,要实现东北亚政治与安全合作几乎是不可能的。

除此之外,还需要解决东北亚国家间的一系列领土争端或其他安全困境问题,如日俄、日韩和中日领土争端以及中美、中日等国围绕南海问题引起的博弈等。只有最终解决这些争端,才有可能实现东北亚国家间的政治与安全合作。然而,从目前形势看,不但看不到解决这些争端的可能性,其中的某些争端正反而在成为爆发危机的导火索。当然,是在完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建立地区政治与安全多边合作机制,还是在建立这一机制的过程中和基础上解决这些问题,二者可能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在地区整合的过程中其实可以相互推进。如果不能最终实现包括所有东北亚国家在内的多边政治与安全合作机制,就不能算是完成了地区整合。

三、东北亚区域整合的障碍及其前景

如前所述,由于东北亚国家间的经济发展及其合作,东北亚区域整合已经开始启动即有了更紧密的联系与共同持久的和平与安全及发展与繁荣。但不可否认,东北亚地区的区域整合仍然存在众多的障碍,除去以上所述朝鲜半岛问题、两岸关系问题以及若干领土争端这些本来就难以一时解决的问题之外,还存在着东北亚地区核心国家之间的历史纠葛,如中、日、韩三国围绕古代历史和近代历史在认识上的不同及其对今天政治关系的影响,以及该地区多样化的地区特点和大国之间的潜在竞争与冲突。

具体而言,在目前东北亚核心国家的关系中,中国和韩国之间的关系相对良好,在历史记忆和传统文化方面也比较接近,比如都具有儒学和汉字文化的传统,在近代历史经历和认识上也具有相同的记忆和看法。但是两国在对古代历史的认识上也存在不同,例如2002 年中国社科院同中国东北三省联合进行的大型学术项目“东北工程”就引起了中韩两国的摩擦,至今仍没有得到解决。而中日两国在古代历史记忆和传统文化方面的共同点反而会多一点,比如都在共同使用汉字,日本诸如茶道、花道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几乎都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但是在对近代历史的认识问题上,中韩两国与日本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如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慰安妇问题等,直接伤害了中韩两国国民的感情,并影响到了中韩与日本之间的关系,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三国政府间的合作,例如三国自由贸易区谈判迟迟难以取得进展。

此外,东北亚地区是最为多样化的一个地区,即这个地区的国家在国家影响力规模、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及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例如,这里既有具备世界性影响力的大国,也有中等国家; 既存在着社会主义制度,也存在着资本主义制度。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同时还有欠发达国家。在文化宗教方面,东北亚地区国家更具备多样性。由此可见,要将如此众多并有着各种不同要素的国家整合在一起,既能够给每个国家都带来利益,同时又能够实现整个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谈何容易。然而,对东北亚地区整合影响最大的障碍还是来自于这一地区大国之间的潜在竞争与冲突。当然,从主观上和长远利益来看,应该说这些大国并非没有想要整合地区的良好愿望,但是关键的问题是由谁来主导这一整合以及按照什么样的规则来进行整合。从目前的情形看,虽然已经不能以过去冷战时期两大集团对抗的思维来看待目前的大国关系,但是该地区的中、美、日、俄四国之间的关系仍然非常复杂,还远没有达到对东北亚地区进行整合所需要的合作共赢,反而在围绕朝鲜半岛等东北亚安全问题上正在或隐或现地形成一些大国之间的相互博弈状态。

在这一地区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中国同美国的关系,实际上就充满了既合作又冲突的矛盾。中国正在和平发展,而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直在该地区发挥着主导作用的美国虽然还是最为强大的国家,但其力量却在相对衰落。对中国而言,持续的发展当然离不开美国的合作,同时美国也不能完全离开中国的合作,但是中美两国之间却缺乏信任,中国担心美国的围堵和遏制,美国则担心中国对现有秩序的挑战。因此,中国主动提出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其基本目标就是不对抗、不冲突并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但是美国可能更关心的是在具体问题上如何处理而不仅仅是原则性的表述,进而为抑制中国和平发展的势头提出了所谓“亚太再平衡”战略,其意就在于利用亚太地区的同盟关系抑制中国发展。中国则提出了“亚洲新安全观”即“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对此如果仅仅从原则和观念上来看,这些提法当然不会有人提出异议,但是美国等国家不可能相信在这些原则和观念背后完全没有中国自身的利益考虑。比如有评论认为这一新安全观反对具有冷战思维的同盟安全以及提出“亚洲事务应由亚洲国家主导,亚洲国家有能力维护地区的和平稳定”,这在美国等国家看起来就有试图拆散美国现有的亚洲军事同盟和排斥美国出亚洲的所谓“门罗主义”的意味。此外,中美在一些亚洲地区安全问题上存在分歧,目前两国在南海的对峙便是如此。

作为东北亚核心国家的中国和日本,本应成为东北亚区域整合的主要力量,但是目前的中日关系却成为国际社会中较为脆弱和危险的一对双边关系。从表面现象来看,起始于2012 年的中日钓鱼岛争端不断发酵,以至于演变成为目前中日之间一场全面的政治和军事对抗,甚至有擦枪走火爆发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比如最近中日两国军舰和军机在东海及钓鱼岛海域的多次相遇。其实,中日关系之所以出现这种严重的紧张状态,应该说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即中日之间的历史恩怨并没有结束,过去的这一页并没有真正地翻过去,反而在新的形势下导致两国间形成更为严重的结构性矛盾。所谓结构性矛盾,主要指冷战后中日两国共同安全利益下降后所出现的两国“安全困境”,双方实力对比在历史上第一次如此接近,并同时作为综合性强国在同一地区出现。只要中日之间的这些结构性矛盾得不到缓解,中日关系的改善就很难实现,反而不论领土问题还是历史问题等都会被无限放大,成为直接冲突的导火索。

美国和俄罗斯作为冷战时期的主要对手,目前在东北亚地区虽然已经没有了直接对抗,但是2014年乌克兰危机已经让世界在重新谈论美俄之间的新冷战。当然,毕竟现在已经不同于冷战时期,美俄关系也不会如此简单地重回冷战,尤其是当时导致冷战分野最主要原因的意识形态对峙也已经由于俄罗斯国内政治的改变不再成为美俄对抗的理由。但是美国对俄罗斯意欲恢复大国地位的担忧和俄罗斯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千方百计挤压俄罗斯权力发展空间的不满,使得美俄关系也很难进入相互密切合作的状态,即使在东北亚这块并非像欧洲那样美俄关系竞争的主要地区也不例外。在面对东北亚地区的各种矛盾时,美俄往往会有不同的利益和立场。

日本和俄罗斯的关系目前正处于走向改善的趋势,不过两国仍然存在一些历史纠葛和领土争端,何况会受到美国和日美同盟的影响,两国关系很难有重大突破,充其量只会部分解决领土争端和展开有限的经济合作。日美两国是同盟关系,在各个方面都有着大致相同的利益和诉求,尤其在东北亚安全问题上利益一致但是也正因为这种关系而难以被中国和俄罗斯所接受。中俄关系目前看起来发展良好,双方的合作领域和合作空间仍需扩展。

正是由于以上这些障碍性因素的存在,应该说东北亚区域整合的前景不容乐观。有目标并不等于就有了路线图。东北亚地区的区域整合仍然任重道远。从目前形势看,东北亚国家需要首先抑制和管控危机,避免爆发军事冲突,其次要增加共识和寻找更广泛的共同利益并培育共同的责任,在实现共同利益和承担共同责任的过程中才有可能走向全方位的合作,最终建立区域多边合作机制和实现东北亚地区整合所追求的目标———和平与安全及发展与繁荣。

注释: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试论东北亚地区的区域整合  东北亚地区  东北亚地区词条  整合  整合词条  区域  区域词条  
智库

 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如何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的一个理想思路是,让乡村建设得更美丽,逐步向乡村居民提供城镇化的生活品质,居住也慢慢集中化,向乡村小镇靠近,同时让城镇避免陷入只建高楼却...(展开)

智库

 对进一步推进混改的几点认识

 我们最近对混改试点企业做了一些调研,深刻感受到混改给企业带来的积极变化。以下是我们对混改重要性、积极意义以及如何进一步推进的几点理解和认识。  一、混改是长远...(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