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受益于世界经济形势好转
中国经济在2017年实现了超预期的6.9%的增长率,改变了自2010年以来不断下行的状态,似乎进入了所谓U型的反转阶段。不少乐观的预期开始出现,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增长周期的论断成为议论的焦点。与此同时,也有相对悲观的看法,认为中国经济仍在下行的通道中,中国经济面临的结构性问题,尤其是高负债率这颗隐性炸弹的引信仍然未排除,不能盲目乐观。
笔者对中国经济形势的看法相对折中,认为新周期并没有到来,结构问题和高负债率问题的确不容忽视,但是问题的严重性也并没有加剧,经过一系列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措施的推进,未来金融风险总体仍然可控。但是结构问题以及增长动力不足问题可能短期内尚未得到根治,仍然是制约中国经济进入新增长周期的主要制约因素。
如果我们简单分析一下推动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我们会发现,传统的直接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中,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仍然在逐月下降,2017年全年的增长速度只有7.1%,比2016年低0.9个百分点,如果扣除物价因素,实际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下降了一个百分点。在固定资产投资中,主要还是基础设施投资在支撑,尽管也在下降,但仍然维持在15%的水平,制造业投资增速维持在4.8%的低位,房地产投资则从6.8%下降至3.6%,而以不变价格衡量的实际增长率都只有1%左右。国内投资启动应该是新周期启动最主要的前奏,投资没有启动,中国的经济调整的任务仍然没有完成。
消费增长是一个存在分歧较大的话题,因为缺乏准确的消费数据的统计,通常以社会零售商品总额来间接替代,而这个指标显示2017年的增长率也没有改善,增长率为10.2%,与2016年持平,说明消费具有相对稳定性,对经济的贡献也是稳定的。
从数据上分析,中国2017年增长态势改善,主要还是得益于出口形势的好转。2017年出口亿美元计值增长了7.9%,以人民币计值则增长了10.8%。净出口增长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从2015年和2016年的-1.3%和-6.8%转变为2017年正9.1%,对GDP的拉动也由负0.1和0.4个百分点变为正0.6个百分点。这说明,2017年的经济增长好转既有供给侧结构改革为稳定经济做的贡献,更主要的还是得益于世界经济总体形势改善,欧美经济复苏带动了中国出口增长。
2018年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喜中有忧
2018年,世界经济复苏态势好转,世界银行和IMF都调高了2018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数,IMF对2018年的预测是3.7%,比2017年高出0.1%。主要经济体的增长也比2017年有所好转。美国的增长率有望达到2.5%-2.6%,预期欧盟经济也将实现2%左右的增长。东亚经济体的整体经济增长也将保持在6%左右。世界经济于2010年走出衰退的泥潭,但是随着世界主要经济体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和超历史常规的宽松货币政策逐步退出,世界经济复苏始终处于相对低迷状态,增长乏力。从去年开始,世界经济走出了相对低迷状态,2018年将处在中周期的复苏高涨阶段。世界经济总体向好,为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但从科技革命所推动的长周期看,仍然尚未走出调整的低潮阶段。新的科技革命仍然处于孕育过程中,尽管科技进步仍然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但是建立在大规模集群性科技创新基础上的新工业革命所带动的新一轮高速经济增长尚难以实现。因此,2018年的世界经济尽管好于2017年,但是很难出现危机前的增长高潮。正是基于这一判断,发达国家自危机以来不断高涨的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思潮仍然会继续蔓延,经济上的重商主义和保护主义将会进一步上升。在这一思潮裹挟下的美欧经济政策调整,可能也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
首先,特朗普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将对中国的出口造成严重的损害。特朗普在2017年8月14日授权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依据美国贸易法案“301条款”对所谓的“中国不公平贸易行为”进行审查,美国商务部在中国入世15年之际,向WTO提交报告,否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和商务部长罗斯也多次表示了对华贸易的不满言论,随后美国对中国出口美国的钢材和太阳能光伏板都实施了反倾销的措施。这一切都预示着2018年美国将有更多的保护主义措施针对中国。与此同时,欧盟也对中国的贸易和投资提出了批评,否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美欧的贸易政策调整将损害中国的对外出口,对中国经济带来明显的不利影响。
其次,美国货币政策的调整的不确定会对国际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目前学术界和舆论都在讨论美联储持续加息、缩减资产负债表以及特朗普政府2018年力度颇大的减税效应对中国的影响。笔者认为,加息、缩表和减税本身是双刃剑,既对美国经济有积极的影响,也存在着负面效应。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的溢出性冲击也是双重的。
美联储持续提高利率和缩减资产负债表的第一个影响在于向全球发出了一个很强烈的信号,就是美联储对美国经济往好的方向发展很有信心。美联储在2014年10月份退出量化宽松,并没有随即开始加息和缩表,耶伦掌控下的美联储对货币政策调整非常谨慎。市场曾经预期美联储2014年底停止购债,接下来会迅速进入货币供应收缩的周期。于是,新兴市场国家出现了一波资金流出的冲击。但是美联储并没有立即行动,一直到2015年底美联储才开始加息,又隔了一年到2016年12月才第二次提高利率。进入2017年美联储连续三次提高利率,并在10月份开始收缩资产负债表。这说明美联储对美国的经济,包括对世界经济的判断有了重要的转变。这对于提振投资和消费者信心具有积极的影响,对于中国经济也是有利的。
但是,美联储未来加息缩表的进程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因为特朗普减税导致的财政赤字的扩大会影响美联储未来的加息和缩表进程,财政赤字快速增加势必需要一个宽松的货币政策来降低财政赤字成本。要增发国债弥补财政赤字就需要宽松的货币政策来配合。因此,美联储未来提高利率和缩表的速度实际上存在不确定性。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对我们的影响也是双重的。好的一面就是如果美元利率上升的幅度不快,美元汇率也相对疲软,资金流出的动力可能会减弱,从而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而不利的影响则是过剩的流动性不仅将导致美国金融市场过热,还会导致美国的贸易逆差继续扩大,而这又将刺激特朗普更加倾向于动用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限制其他国家的对美国的出口,尤其是对中国采取更多的保护主义措施。
美元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对大宗商品价格带来的影响对于我们维护金融稳定具有不利的影响。美联储“缩表”、“加息”,特朗普又在减税,照理资金回流美国的动机会增强、规模增加,美元汇率应该持续走高才符合逻辑。但是2017年10月以来,美元汇率反而不断下跌。虽然我们没有证据说这是美国政府和财团共同操纵的结果,但是它将有效地化解美联储加息和缩表对美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却是事实。也正因为此,美国财长姆努钦在达沃斯公开表示美元疲软对于美国出口有利,导致了随后美元汇率进一步下跌。随着美元下跌,石油的价格又回到了60美元一桶以上。这是已经成为能源出口国的美国乐意见到的,而作为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中国将付出更多的进口成本是显而易见的。
最后,特朗普的减税影响也不容忽视。特朗普的减税法案对于跨国公司投资决策已经产生了重要影响。数10家跨国公司纷纷表示要到美国投资或者增加在美国的投资。尽管承诺的投资并不会马上实施,但是承诺或计划投资的数额高达4400多亿美元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对于跨国公司在东亚和中国的布局仍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一些公司开始转移投资或者撤出在中国的布局。这对于我们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都会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中国经济的机遇在于创新和改革
尽管面临上述的挑战,2018年中国经济总体的前景仍然是乐观的。其一,世界经济总体形势好转仍然为中国提供了相对有利的外部环境。其二,中国的技术进步正在加速推进,在航天、航空、高铁、核电、互联网、物联网、移动通讯、清洁能源、工程机械等领域已经有一批技术接近世界领先水平或者已经走到世界前列,为中国经济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技术支撑,一批企业已经跻身于国际知名跨国公司行列,他们创造的价值正在不断增长。其三,中国的对外开放在2018年有望有新的突破,自由贸易港建设和金融市场的开放将带来新的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其四,中国国内消费升级,人们美好生活的向往将不断释放巨大的市场需求来支撑中国的经济持续发展,人们在教育、医疗、养老、高质量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还远远没有满足,供给侧的结构改革措施如果能够逐步到位,政府在上述领域内的监管能够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必将形成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强劲动力。
不过,我们也无法否认,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尚未到位,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高负债率以及金融结构失衡所导致的潜在风险仍然存在。2018年加强金融监管和抑制房地产泡沫重新扩张的任务仍然艰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维持经济稳定和防控金融风险之间仍然存在两难选择,调整的空间仍然受到限制。因此,中国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努力不能放松。从更广的意义上看,中国经济未来的机遇主要在于创新和改革。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还在于体制机制创新,而改革的核心是提升政府行政效率和消除导致资源配置扭曲的各种因素。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指明的新发展理念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任务,将成为中国经济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