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美国自2019年5月10日起,对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的关税税率由此前的10%提高到25%。作为反制,中国在5月13日宣布,自2019年6月1日起,对已实施加征关税的60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中的一部分,将关税税率提高到10%、20%和25%不等。
而在同一天,央视国际锐评表示:“无论外部风云如何变幻,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评论最后还比喻道:“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
一、中美规模之争
用大海来形容中国经济,非常形象地反映了中国经济的最大特征,也就是巨大的体量。那么成就这种体量的基础性因素是什么?不是辽阔的国土,更不是丰富的自然资源,而恰恰是聪明、勤劳、追求世俗成功的十数亿中国人。虽然现在中国还只是中等收入国家,但世界第一的人口规模,使得中国成为享有市场和人才的规模效应,最终有望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
中美贸易之争首先表现于经济和科技创新之争,而经济和科技发展最根本性的动力来自于需求。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众多的人口能促成细分、多样化、竞争激烈的更大市场。近年来,美国极力阻碍华为设备进入西方通讯市场。对此,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则表示:“澳大利亚市场还不如广州移动大,新西兰市场还不如我的老家益阳大。华为连广州移动都没有提供产品,少几个国家也无所谓。”
徐直军的直言充分体现了巨量人口规模给中国经济和科技发展带来的底气。人口越多,规模效应越显著。一个制造企业生产100万个产品的单位成本要远远低于生产1万个产品。得益于众多人口,中国现在的制造业在世界上是规模最大的,门类最全。虽然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明显高于东南亚等国家,但巨大的市场规模及产业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会让很多高附加值的产业仍然留在中国。
这种人口规模效应,在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文化创意等新兴领域更加明显。因为这些行业需要巨大的研发投入,但边际成本却很低。人口大国往往能够仰仗其市场规模承受巨额投入的成本,形成产业和科技创新的集群,从而在新兴领域率先实现产业化,然后将商业模式迅速复制到其他国家。
美国过去就是仰仗发达国家最多的人口及全球最大的市场规模,成为高科技、互联网、电影和金融服务的世界中心,这突出表现在谷歌、亚马逊、脸书等公司几乎垄断了全球互联网市场。虽然发展程度距美国还有不小差距,但数倍于美国的人口,以及基于此的接近美国的经济规模,让中国也能培育出阿里巴巴和腾讯这些互联网巨头。到今天,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各种业态的公司也最多。光移动打车领域就有专车、拼车、分享车、接送机、代驾等等,其分类比美国更细。
中美科技创新之争,同时又表现为人才之争。而人口众多更是庞大人才规模的基础。当今,大学教育是从事科技事业的前提。虽然美国总人口一直少于中国,但美国的大学及以上学历的人口却长期高于中国,这是美国科技力量领先中国的重要原因。但这一情况在近年来逆转。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7年,中国在校大学生达到2754万人,毕业生736万人;在学研究生达到264万人,毕业研究生57.8万人,均已超过美国。
从科研人数来看,中国在2000年不到美国一半,现已超美国,20年后将远超美国。2018年,中国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预计为2.15%,研发人员总量达到418万人,居世界第一,并且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世界首位。在新兴的人工智能、高铁、移动通讯等领域,中国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这些趋势性的变化,引发了美国对于中国科技竞争力的忌惮。近期,美国软件巨头甲骨文公司确认中国区研发中心首批裁员900余人。这让很多人联想到该公司创始人埃里森在去年的言论:“如果就这么让中国经济超越我们,让中国培养出比我们更多的工程师,让中国科技公司击败我们的科技公司,那我们就离军事科技也落后的那天不远了。”
二、中美趋势对比
中美贸易摩擦的背后是两国的综合国力竞争。尽管影响综合国力的因素错综复杂,但人口规模是决定综合实力的基础性因素。从历史经验来看,在其他因素相同时,国家或经济体的力量随人口数量上升,人口增减比土地增减对国力的影响要重要得多。如果两个处于相同技术阶层的国家进行竞争,那么人口多出一倍所形成的规模优势将难以被撼动。
中国相对于美国的最大优势体现在人口规模上。目前中国人口总量是美国的四倍多,但实际优势却没有这么大。首先,英国、加拿大、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与美国在语言、文化、安全上是一体的,在科技交流与合作上更密不可分。这个体系的人口资源至少有4.5亿而不只是美国的3亿多。其次,美国吸引全球人才的能力,又显著放大了美国实际可利用的人口基数。目前,美国的企业家和科学家里有1/3左右是移民,如果再计入第二代移民,这个比例可能上升到1/2左右。也就是说,中国目前在人口规模上的优势的很大一部分却被美国与其他英语国家的一体化,以及美国在世界范围内广纳精英的能力所抵消。
从历史变化来看,过去200年来,中国人口只增长了3倍多,而美国人口却大幅增长了40多倍。更重要的是,中国人口很快就将进入负增长,并将加速萎缩,而美国人口将持续增长,这背后是中国生育率远远低于美国。在扣除全面二孩政策导致的暂时性堆积反弹后,中国的自然生育率只有1.2左右。相比之下,美国的生育率接近1.9,虽然也低于更替水平,但从全球大量吸引移民却依然有望维持人口增长。
即便不考虑美国吸引移民的优势,中美两国生育率目前这种相对差距,也会让未来每一代中国人的人口优势,相对于美国就会减少1/3左右。如果中国不能大幅提升生育率,两三代人之后,中国每年出生的人口将少于美国,未来这些总数比美国更少的年轻人,将负担远比美国更多的老年人口,中国会因此彻底丧失人口优势,之后则会被美国全面压倒。
相对贸易摩擦的影响,人口对比有更长期性的效应,但人们往往高估短期效应,却严重低估长期效应。特别是,在相对较高生育率下出生的60后依然存活的情况下,超低生育率导致的出生人口崩塌还不会表现为总人口的大幅减少。但如果生育率一直处于1.2的水平,不仅是出生人口,而且总人口数量也将以每代人,也就是不到30年的时间,萎缩44%的速度减少。
再大的人口基数也经不起这种指数衰减的消耗。而且,几乎所有影响中国生育率的因素都是负面的,未来生育率有可能进一步坠落。如我们之前所论述,人口崩塌也将造成经济的低迷以至收缩,甚至于人均GDP也会相对下降。如果中国无法显著提升生育率,那么中国的经济大海将缩减为湖泊,甚至最终退变为池塘,并不是耸人听闻,而是逻辑的必然。
三、改变人口政策时不我待
当然,由于中国的人口规模优势还将持续一两代人时间,中国的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在中短期内相对于美国仍然处于上升期。尽管面临贸易摩擦的外部压力,但只要中国内部不出现大的失误,对外继续以开放的姿态,与不同国家,尤其是欧洲和东亚那些创新型国家,保持密切的交流和交往,在更大的市场上进行融合,那么美国就难以遏制中国整体实力的上升。但如果不能成功应对超低生育率危机,中国目前这种上升优势可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昙花一现。
日本就是前车之鉴。在1980年代,日本经济如日中天,对美国贸易顺差急剧扩大,引发美日贸易战。有人把后来日本的相对衰弱归因于在美国压力下签订“广场协定”,但这站不住脚。尽管日元不断升值,但日本却在1990年之后的长期保持贸易顺差。而一再被提及的资产泡沫破裂,也不是日本经济的根本性问题, 因为金融危机一般持续时间是2-4年,而日本经济的萧条已经持续了20多年。
现在许多学者都意识到,长期低生育率导致的人口老化和萎缩,才是日本经济的痼疾,这突出反映为日本创新和创业能力的缺失。随着人口结构的老化,日本的创业和创新活力大减,在半导体、软件、通讯乃至新能源等一个又一个领域被美国和新兴国家赶超,错失了新技术带来的发展机会。相对较小而且不断萎缩人口规模,也使得日本难以享有和维持美国那种本土市场和人才的规模优势。
正是认识到市场规模的重要性,中国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但其他国家的人口,最多也只能支撑中国产品的市场,但在文化、语言、认同上都完全无法与本国人口相比。而且,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外部市场融合难以提升本国的技术和管理能力。对中国自身的发展来说,增加外部20亿人口的市场不如让本国人口少减少5亿更有意义。
因此,比其他所有举措都更加重要的是人口政策的改变,也就是全面放开并大力鼓励生育,逐步提升生育率到维持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更替水平。海外媒体曾预计中国在去年年底或今年初将全面放开生育,这也是国内无数民众的殷切期待,但不断变化的中美贸易磋商情势似乎给人口政策增添了变数。目前来看,中美贸易冲突不太可能在短期内解决,因此没有必要等到贸易摩擦尘埃落定才来改变人口政策。
特别是,由于二孩政策导致的生育堆积效应正在消失,而育龄高峰期女性在急剧萎缩,中国出生人口面临雪崩,这已经体现在2018年出生人口比上年锐减200万。可以预料,2019年出生人口将继续快速减少,虽然降幅会放缓。如果不立即全面放开并大力鼓励生育,中国出生人口将很快跌至1000万以下,即跌回到清朝中期的水平。更严重的是,只要生育率无法大幅提升,出生人口乃至总人口的衰减没有下限,而是持续性地加速下探。
人口是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维持人口规模优势关乎中国的长远国运。央视国际锐评说得好:“无论外部风云如何变幻,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在我们看来,自己的事情中最基础、最重要,也最迫切的就是防止人口崩塌。我们相信,这个时代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地位,与其说取决于贸易谈判的成败,不如说取决于人口问题上的抉择。只有成功应对超低生育危机, 我们才有信心确保,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