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打造“东亚循环”,构建中国新发展格局

新冠疫情之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受巨大冲击,“脱钩”“迁移”“重构”成为热门话题,美国、日本等国家要求制造业回流的呼声更加高涨。在此背景下,中国应该如何构建新的发展战略提上了日程。

改革开放后,中国成为世界产业转移的最大承接地。伴随着“全球化”浪潮,中国实现了经济腾飞和现代化。目前,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今年年初以来,新冠疫情暴发、中美关系紧张升级进一步冲击全球产业链,加速了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紧迫感。着眼于第四次产业革命和后疫情时代,中国必须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新一轮大规模制造业迁移终将到来,中国与其在“脱钩”论中彷徨,不如提前布局转型升级之路。

中国经济结构不应过度依赖出口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引发国内外热烈解读和激烈辩论。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确实出现了“对外国市场开拓有余,对国内市场建设不足”的短板。有经济学家将中国迅速增长的特点大致概括为:第一,利用劳动力充裕的资源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大力发展“三资企业”;第三,实行“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出口和投资双驱动战略。200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依存度的峰值一度达到64%。对于一个大国经济体而言,这种经济结构并不正常。

一般认为,二战后成功跻身发达国家的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秘诀是“出口导向”,即主要依赖外需的增加。但事实并非如此。日本首先是立足开拓国内市场,出口占GDP的比重始终在15%以下。无论是电器、汽车等工业制造品还是农产品,政府都鼓励民众购买“国货”。随着个人消费和公共投资的增加,日本国内市场迅速扩大,这又刺激了新一轮投资。这种良性循环带动了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其后,国内市场扩大实现了规模经济,日本产品竞争力随之提高,同时又带动了出口上升。实际上,直到进入21世纪,依靠外需牵引经济增长的现象才真正在日本出现。但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东亚经济体则与日本不同,大多东亚经济体经济发展都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韩国出口占GDP的42.9%,泰国58.1%,马来西亚73.1%,新加坡138.7%。当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时,严重依赖出口的东亚经济体的脆弱性就将凸显。

面对发展转型叠加逆全球化的历史性困局,中国提出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战略,这将成为我国中长期经济政策的总体指导思路,特别是将统领十四五期间的经济工作部署。

加强推动东亚区域一体化

疫情之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区域化、本地化成为新趋势。许多国家出于维护自身经济安全考虑,或将部分产业链迁回本国,或围绕周边地区进行布局。产业链、供应链因此变得更短、更有弹性。

在当前形势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为区域合作提供更大机遇。中国应更加重视推动区域一体化,特别是加强同东亚经济体的合作。

目前,东亚地区无论在经济发展还是区域合作方面都呈现后来居上之势。中日韩和东盟10国,人口是欧盟的5倍,面积是其3.5倍。在新冠疫情暴发之前,两个地区的GDP总额基本相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0年东亚可能成为全球经济唯一保持正增长的地区;在中国今年第二季度GDP增长3.2%的带动下,东亚地区今年GDP增长预计为1.3%,明年预计为6.6%。东亚有望引领全球经济复苏。

中国应从三个方面加强东亚区域合作。

一,加强中日韩三方合作。

中日韩三国分别是世界第二、第三、第十一大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总额合计均占世界20%,仅次于北美自贸区。中日韩三国人口占东亚70%,经济总量占东亚90%。中国是日韩第一大贸易伙伴,日韩分别为中国第二和第三大贸易对象国。中日韩三国经济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广,潜力大。着眼于新一轮产业革命和后疫情时代,中日韩三国在东亚价值链中的作用还应体现在共同推进创新驱动增长、增强区域科技竞争力等方面。疫情之后,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东亚价值链要探索与全球经济缔结新的利益纽带的途径。中日韩应当为东亚价值链打造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能够融入全球体系的新支点,并尽量向上游移动,再创区域合作的“东亚奇迹”。

当前,中日、中韩开展合作的政治意愿积极,为务实行动提供了有力保障。疫情暴发后,中韩率先建立联防联控合作机制,率先开通重要急需人员往来“快捷通道”,保障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顺畅运行,树立了合作典范。中日也表示出了加强合作的意愿。9月25日晚,习近平主席与新当选的日本首相菅义伟通电话,再次强调中日两国应“努力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习主席指出,“中日贸易合作在疫情冲击下逆势增长,展现出强劲韧性和巨大潜力,中国正在加紧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希望双方共同维护稳定畅通的产业链、供应链和公平开放的贸易和投资环境,提升合作质量和水平”。菅义伟表示,“日方愿同中方密切沟通,确保年内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加快推动日中韩自由贸易区谈判,共同维护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二,加强中国与东盟的合作。

2020年上半年,中国—东盟贸易额逆势增长5.6%,占中国全球贸易总额14.7%,东盟取代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则连续10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顺利实施并且不断升级,推动了东盟经济一体化建设和共建“一带一路”。

在8月27日举办的第19次中国—东盟(10+1)经贸部长会议上,双方就后疫情时代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加强中国与东盟及区域国家抗疫和经贸合作、稳定提升地区供应链和产业链、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等地区和国际重要经贸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中国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也有助于区域产业链和供应链形成梯度结构。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跨境生产和贸易,合理布局人力资源,提升技术水平等,均可推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在沿线国家合理布局,打造更具韧性和多元的区域产业链。

三,加强东亚区域联动。

东盟与中日韩的产业链和分工体系门类齐全、优势互补。今年4月,东盟与中日韩(10+3)抗击新冠疫情领导人特别会议在其发布的《联合声明》中强调,共同致力于保持贸易投资市场开放,恢复经济增长,互联互通,打造更具韧性更可持续更不易受冲击的供应链,保持区域内外供应链畅通。

打造东亚区域产业链、供应链,需要有效的合作机制来保持区域合作的稳定性和顺畅运行。着眼于此,中国应进一步发挥斡旋和协调作用,力争在2020年内签署《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协定》(RCEP),同时为中日韩自贸区协定签署及中日韩合作升级创造良好条件。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新发  新发词条  东亚  东亚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格局  格局词条  构建  构建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