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22 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访华的最后一天,抽空与20 多位中国女性活动家座谈。或许,希拉里试图将关注妇女问题作为一种外交策略,柔化美国在对外交往中强权和霸道的国家形象。受邀者包括中国第一家女性法律援助公益性民间组织创始人郭建梅、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创办人谢丽华等。
2 月22 日是个星期天,北京的街头依然春寒侵人。这天上午,郭建梅早早出了门,去赴一个两周前定下的重要约会。
郭建梅是中国第一家女性法律援助公益性民间组织——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的创办人。自1995 年成立以来,该中心累计为七八万妇女提供了免费法律咨询,代理过近3000 件大案要案,它组织的各种活动已经使10 多万人受益。
对郭建梅来说,今天要见的人其实一点也不陌生——算起来,这已经是她与对方的第七次会面了。但这次对方换了一个全新的身份,这让郭建梅不禁有些好奇。
抵达约定地点——美国驻华大使馆会客厅后,郭建梅发现,除自己之外,当天受邀的来宾还有21 位。她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中国的民间女性活动家。
10 点40 分,邀请她们的主人身着深色职业装、面带微笑地出现了,她就是美国新国务卿、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这一天也是希拉里上任后首次出访、赴亚洲“倾听”之旅的最后一天。
两个星期前,郭建梅接到一个来自大洋彼岸的电话,对方声称是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华盛顿的办公室。
电话中,希拉里的助手告知郭建梅,国务卿将把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作为她任期内的一项重要议题;在2 月20 至22 日访问北京期间,她将会举行一次与中国妇女代表的座谈会,看看自1998 年她最后一次访华之后,中国的女性事业有了怎样的发展,同时希望和11 年前会过的老朋友郭建梅见见面、聊聊天。
郭建梅欣然接受,并回想起1998年两人第一次互相认识的情形。当年希拉里以第一夫人的身份,陪同比尔·克林顿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其间她特别提出要看看郭建梅的中心。那时郭建梅的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刚刚成立3 年,10 多个工作人员挤在北大南门附近一间狭小的办公室内,为处境艰难的妇女提供法律上的帮助。
怀着忐忑心情,郭建梅招待了远道而来的希拉里。“当时希拉里是以美国第一夫人的身份,来我们中心访问的。听说希拉里要来,我们特意借了隔壁一个条件非常简陋的小会议室。”郭建梅告诉《外滩画报》记者。
在那次面对面交谈中,希拉里告诉郭建梅,她自己也当过公益律师,也创立了妇女维权组织;“她很感谢我们为推进妇女权益和性别平等所作的贡献。在给中心的留言中,她写道:地方虽小,意义重大。”
在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见到的情景,让希拉里回忆起她在小石城为美国妇女权益奔走的时光,她不无感慨地说,“北大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是一个提供法律援助的小型公益组织,和我年轻时在阿肯色大学担任法学教授时办的机构出奇的相似。”她称赞该中心以法律促进妇女权益、落实1992年的《妇女权益保护法》的积极作为“令我感到鼓舞”。
郭建梅第一次见到希拉里,其实是在1995 年北京召开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期间。“那时我只是听她演讲的台下听众之一。我记得当时她演讲的题目是‘妇女权即人权’(Women"s rights arehuman rights)。这是第一次有人在全球范围内,把妇女权利提到人权的高度来认识,很让人感动。”郭建梅回忆道。
说起2 月22 日与这位名人老朋友的再次会面,郭建梅的评价是:“希拉里国务卿像一个主持人,承担了点评、主持、引导的职能和角色。可见她对这个工作做得非常细。虽然当了国务卿,她仍然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一个女性、作为一个女律师、作为一个女性国家领导人,在引导、推动、关注、重视妇女运动发展和男女平等权利上的工作和事业。我觉得她的新身份和新影响力,对各国妇女运动的发展很有促进和帮助作用。”
而郭建梅的服务中心也与当初看到的不一样了。如今,中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2 名专职律师、50 多名专家,以及众多志愿者组成的中国最专业的妇女权益保障非政府组织。“现在我们的办公室超过了200 平米。”郭建梅透露。
谢丽华:晚说了两年的一句话
谢丽华与希拉里的交往和郭建梅十分相似:同样是1998 年在中国初次认识,2002 年又在美国重逢。这是她第四次见希拉里,她也是被安排坐在前台沙发上的8 名受邀者之一。不过在这次见面中,她有一些特别的话要告诉国务卿女士。
“两年前,我们四人受‘生命之声’邀请,到华盛顿领奖。得知您决定参加美国总统竞选,我一路上都在背诵女儿教我的一句英语‘我希望您赢’。但遗憾的是,3 月14 日在(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见到您的时候,我竟没有把这句话说出来。要是我对您说了那句话,也许您就能当上总统了。”
听了谢丽华的话,希拉里和座谈会上的其他人都开心地笑了。
谢丽华是《中国妇女报》副总编辑,《农家女》杂志主编,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创办人和理事长,常年致力于农村妇女的扫盲教育和自杀干预等工作。在这次会面中,她还告诉希拉里:“我理解,您参加总统竞选目的之一,就是争取和提升妇女的权利。我坚持16 年做农村妇女发展工作,也是为争取和提升妇女的权利。”
10 年前谢丽华与希拉里第一次会面时,则是在一个圆桌会议上。“1998年6 月,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论坛。当时第一夫人办公室主任非常担心中国女性可能不善于在这种公开场合讲话,预备会上一个劲儿地鼓励我们,让我们不要紧张,发言的时候要讲故事,讲观点,不要讲理论讲数字,更不能念稿子。”谢丽华在她的博客中写道。
那一次是在北京国际俱乐部饭店举行的“女性圆桌会议”,由希拉里与6 名中国妇女代表就“妇女在变化社会中的机遇和挑战”展开对话,台下有200 多名妇女听众和记者。当时第一个发言的就是谢丽华。
“后来在华盛顿再一次见到这位办公室主任时,她向我们透露:当时很怕冷场,还为第一夫人准备了十多个问题,准备在没人讲话的时候问你们;没想到你们每个人都讲个不停。这次他们可能真的怕我们讲个没完,就限制每人只能发言一分钟。”谢丽华笑着说。
在2 月22 日的座谈会上,谢丽华没有了第一次见面时的惴惴不安,她仔细端详坐在自己身旁的希拉里。在她看来,希拉里只是一个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母亲,也有一个年龄相仿的女儿,这让她觉得,两人的距离一下就拉近了。谢丽华认为,1995 年在世界妇女大会上批评中国人权问题的希拉里“肯定是一种政治上的需要,所以关于人权的评述更多”。“而这一次会谈完全是谈妇女问题本身,包括美国社会存在的问题。这样毫无保留地谈一些美国、中国的家长里短,让我们之间没有界限、像老朋友一样聊天。”她告诉记者。
妇女事业与柔性新外交
希拉里·克林顿不是个寻常女人。她曾经名列全美优秀律师百人榜,也是学历最高的美国第一夫人。她两度当过纽约州国会参议员,也是迄今与美国总统宝座走到最近距离的女性参选人。
从韦尔斯利学院毕业典礼上慷慨激昂的致词,到1977 年参与编纂《阿肯色妇女合法权利手册》,再到1995 年担任世界妇女大会美国代表团团长,并发表了著名的《女权即人权》演说,再到当选参议员后与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共同发起的“生命之声民主行动计划”(Vital Voices Democracy Initiative),致力于向发展中国家妇女组织提供培训和支持,无论是平民希拉里、第一夫人希拉里、参议员希拉里,还是今天的国务卿希拉里,她一直以一个温和的女权主义者自居。
希拉里曾经指出,“如果把没有薪水的家务劳动与有薪水的工作加在一起,女人撑起的不只是半边天。”
正是在她的强力推荐下,玛德琳·奥尔布赖特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女国务卿。今年1月,她又开创了首位前第一夫人出任国务卿的先例。
但她能否胜任美国的顶级外交官呢?评论家迪克·莫里斯曾著书批评说,希拉里在担任参议员期间,在外交方面仅仅是去过以色列、谴责自杀袭击、主张通过立法帮助受害者起诉恐怖主义赞助国,而且还发表过一份反犹主义声明,缺乏实质性建树。
宣誓就职之后,希拉里开始通过行动证明自己。她的第一个创举,是一改前任首次出访不是到欧洲,就是到中东的传统,把目的地选在与21 世纪美国命运攸关的东亚。
此行的最后一天,她抽空与20 多位中国妇女代表进行一次邻里聊天式的会谈,受邀者除郭建梅、谢丽华之外,还有河南女医生、民间抗艾第一人高耀洁、开设《性别与法》课程的武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傲、负责反家庭暴力网络的社科院法学所教授程明侠、陕西省婚姻家庭研究会秘书长高小贤、中国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冯淬等人。
在前一站对韩国的访问中,希拉里也来到19 世纪美国人创办的梨花女子学院,与2000 多名师生进行了交流。当时她解释了自己对女性事业与美国外交关系的独到见解:“我不仅仅将妇女权益看作是一个道德话题,也将它看作是一个关系到我们安全的重要问题。”“今天我觉得自己更像一个女性专栏作家,而不是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打趣道。
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希拉里试图将关注妇女问题当作一种外交策略,柔化美国在对外交往中强权和霸道的传统国家形象。
注:本文内容有删节,原题为:希拉里·克林顿:“我更像一位女性专栏作家”,现题为本站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