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从政协调查报告看志愿服务:成为生活方式有多远?

  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西南抗旱、玉树地震、上海世博会……在国家的大事、难事中,志愿者,以闪亮的形象走进公众视野。

 

  奉献、友爱、进步、互助的志愿精神,因契合中华民族扶危助困的优良传统,而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志愿服务成为很多人的自我选择,乃至生活方式。

 

  我国志愿服务现状如何?深入发展面临哪些困境?全国政协成立“志愿服务与和谐社会建设”专题调研组,分赴青海、北京、广东等地,先后举行10场不同类型的座谈会,考察多个志愿服务基地,并组团赴香港地区考察义务工作。

 

  服务规模不大 服务意识不强

 

  【新闻背景】

 

  据统计,累计有超过506万名志愿者参加了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来自海内外、社会各界的170万志愿者在各类服务领域累计服务超过2亿小时,其中老年志愿者超过了10万人,红十字志愿者有8万人。

 

  我国各类志愿者人数仅占总人口的5%,注册志愿者则更少,与发达国家40%—60%的公民参加志愿服务、20%的公民参加志愿组织的状况相比,差距仍很大。

 

  【问题分析】

 

  可观的数字背后,是全社会公民意识的崛起。但如果放在宏观环境中考察,就会发现,如何让蓬勃发展的志愿服务常态化,值得探讨。政协的调查报告指出,服务规模小,服务意识不强仍是我国志愿服务的软肋。

 

  报告认为,我国志愿服务基本处于“需要时找、使用时管、用完就了”的状态,人员流动快,缺乏稳定性。即使在志愿服务开展较早,比较成熟的广东省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调查发现,广东省69.9%的志愿者从事服务的时间不到一年,一些地区志愿者流失率达40%。

 

  仅仅把志愿服务当作做好人好事;把志愿者当作免费或廉价劳动力,更有甚者借志愿服务名义,从事推销、非法劳务输出等营利性活动;有人婉言谢绝志愿者的服务,乃至对志愿者抱有戒心;大部分人只参加有组织的志愿活动,积极地发自内心地参加志愿活动的还只是少数人……报告列举了公众对志愿服务工作缺乏了解导致的诸多现象,这些都制约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

  【策略建议】

 

  报告指出,应该把发展志愿服务当做建设公民社会的重要举措予以推进。具体来讲,各级政府应把志愿服务事业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社会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规划,统筹部署和推进。要明确归口管理单位,从国家层面加强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和协调。

 

  同时,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宣传为志愿服务提供好的文化氛围,努力培育志愿文化,提升社会公众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和认同。这包括:“助人自助”、“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志愿理念应广为传播;优秀志愿者的事迹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形成“志愿服务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的良好社会氛围。最终,让志愿服务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动和生活方式。

 

  立法急需到位 投入仍显不足

 

  【新闻背景】

 

  “以前扛个包来就说自己是志愿者,其实是旅行志愿者。”参与玉树抗震救灾的志愿者陈岩说,在玉树,志愿服务推进了一大步,志愿者们开始“作为一个整体来运作,联动起来运作”。

 

  【问题分析】

 

  没有良好的组织性,仅凭一腔热忱,有时候会好心办不了好事。全国政协的调研报告指出,我国目前的志愿者管理存在政社不分,多头管理的问题,管理体制有待理顺。

 

  民政系统建立社区志愿团体、共青团系统建立青年志愿者协会、妇联系统建立巾帼志愿团体等等。我国目前大多数志愿社团都是借助政府和党团力量自上而下建设起来的。同时,由于志愿服务社会化运行机制建设刚刚起步,呈多头管理、部门分隔、各自为政的状态,没有形成整体合力。

 

  报告还指出,物资和资金的缺乏也是志愿团体普遍存在的困境,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志愿服务的投入不足,筹集社会资金困难,难以保障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策略建议】

 

  没有高规格法律法规,管理很难到位。调查报告呼吁加快全国志愿服务立法进程。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区市、副省级城市制定了志愿服务的地方性法规。报告建议,应总结各地志愿服务的做法和志愿服务立法的经验基础,尽快研究制定《全国志愿服务条例》;待条件成熟时,再行制定《社会志愿服务法》。

 

  法律法规中应明确以下内容:适用范围、志愿组织和志愿者志愿服务范围、社会支持、经费来源、表彰奖励、权益保护、法律责任等。只有将志愿者、被服务单位和个人及志愿者组织三方的权利、义务关系都界定清楚,才能应对可能发生的纠纷,让志愿服务健康发展。

 

  报告同时建议要多渠道增加对志愿服务的投入。各级政府应设立志愿服务专项经费,并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志愿者组织服务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财政投入、争取社会支持等方式设立志愿服务专项基础或志愿服务基金会;拓宽社会力量参与志愿服务事业的渠道,参照相关基金会的捐助赠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入,支持志愿服务事业;同时要探索开发专门的志愿服务险种。

  激情靠激励保护 服务需培训加强

 

  【新闻背景】

 

  “做社会公益活动也需要激励机制。”荣获“南通首届十佳江海志愿者”称号的张利民说,目前从事志愿服务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张利民说,必须形成激励机制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当中来。

 

  近日,中国志愿服务山西研究培训基地挂牌成立,该基地是全国首个志愿服务研究培训基地。基地成立后,将针对不同志愿者进行不同的专业指导,让志愿者的工作更加科学、专业。同时,该基地将组织专家学者对志愿服务理论进行研究,为全国搭建志愿服务经验交流和推广的平台。

 

  【问题分析】

 

  志愿服务涉及许多专业性很强的领域,要提供专业服务,志愿者需要具备交流沟通、组织协作、应急安保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素养,接受培训是志愿者不可或缺的环节。调查报告指出,目前各类志愿者组织对志愿者的培训尚未常态化,通常都是临阵磨枪,等有了项目才临时招集志愿者进行简单培训。

 

  同时,志愿服务也缺少必要的保障、激励机制。从事长期服务和高风险服务的志愿者没有相应的医疗和人身意外保险,仅靠志愿者的热情开展活动,使志愿者、服务对象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一些不具备相应能力的组织盲目组织志愿活动,侵犯了志愿者的合法权位置。我国对志愿服务的激励主要是采取榜样激励和整齐划一的表彰方式,尚缺乏有针对性、有个性的奖励措施。

 

  【策略建议】

 

  调查报告指出,应着力加强志愿队伍建设,提升志愿服务能力。要鼓励不同行业、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士参与志愿服务,特别是鼓励专业人士发挥特长,提供深入、有效的志愿服务;同时要根据志愿服务项目的要求,对志愿者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加强志愿者骨干队伍建设,提升志愿服务能力,促进志愿服务的制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民政、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等部门和团体要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对各自志愿队伍的常态化培训。

 

  报告还介绍了香港志愿服务工作(即义务工作)的经验,香港义务工作经费有保障,注重培训义工的能力,宣传义工新形象,为义工提供安全保障,设立“杰出青年义工计划”、“师友计划”等多项嘉许制度,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夫人担任香港“义工总领袖”……

 

  “香港义务工作制度建设、管理机制、运行体系和推广运动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报告指出,我们应重点健全志愿服务表彰激励机制,将志愿服务纳入国家荣誉奖励体系,鼓励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对优秀志愿者在就业、升学等方面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考虑。积极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优势,探索建立社会工作者、志愿者联动机制,形成“社会工作者引领志愿者拓宽服务、志愿者协助社会工作者改善服务”的发展模式。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多远  多远词条  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词条  从政  从政词条  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词条  成为  成为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