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贵州省教育发展基金会自成立以来遭遇“零捐助”的尴尬实践引发众多关注。为了吸引捐助,基金会还提出了“零提留管理,全透明运行”的口号。
基金会如何应对“零捐款”?此前,有公益人士提出“用脚投票”的概念:通过基金会信息公开,让公众自己寻找到愿意捐款的基金会给予支持,而对于那些不透明和项目做得不好的基金会,则选择不捐款,任其在竞争规律中淘汰。也许,贵州省教育发展基金会是一个透明做得好,但未被公众关注到的基金会。由此延伸出两个结论:一是基金会的信息公开工作任重道远,二是基金会完全依靠捐款生存必然面临生存之虞。对此,通过成功投资,百年后仍造福人类的诺贝尔基金会对中国基金会的生存法则应该有所启示:捐款不应是基金会生存的唯一之道。
此外,贵州省教育发展基金会的“零提留管理”概念并不值得提倡。如果真的希望公益机构不要被“打死”,首先要让公众理解,公益是需要成本的,当公益成为职业,公益人也要生存。不留管理费的公益组织,只意味着该组织的“生存费用”自有来路,而不能说明自身的“清廉”与“高效”。
“卢美美”日前走进北师大进行公益讲座,对此,主办方表示大学生希望听到这样的公益声音,另一方面,大量的网友却表示不能接受公益“污点人物”走上讲台。
浙江村民何国苗,在捐出上千万的专利收入后,自己一家人蜗居30平米小屋,做公益真要如此“寒酸”?但何国苗本人显然并没有把自己放到道德的至高点上,“我只是希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帮助其他人,如果哪天我的经营状况不好,没有这个能力了,可能也就不做了。”“随手可做、力所能及”是何国苗传达的一个健康的公益理念,公益并不是让人做圣人,只是让人做一个有爱心的健康的正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