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下称《精神卫生法》)将于2013年5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律真能防止“被精神病”吗?作为权威医学专家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近日《法制日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唐宏宇。
北大六院是北京大学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的临床医疗、人才培训与科学研究基地,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北京精神卫生研究和培训协作中心,也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精神卫生中心。
误诊不同于“被精神病”
记者:您怎样定义“被精神病”,它和误诊是一回事儿吗?
唐宏宇:我认为“被精神病”的定义是:“精神正常的公民由于制度的缺乏而被错误地诊断为精神病”。纯粹由于医疗水平差导致的误诊,属于临床医学的固有缺陷,因此而造成损害的,应依照《侵权责任法》规定的能够医疗责任来处理,不属于精神卫生法的范畴。
防止“被精神病”在国际精神卫生立法中都不是一个核心宗旨,保护“真正的精神障碍患者”的权益才永远是核心宗旨。当然,防止精神正常的公民被错误地诊断为精神病,是立法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
无害则无非自愿
记者:防止“被精神病”,《精神卫生法》有哪些规定?
唐宏宇:法律规定了三个原则和一个机制。即自愿原则、尽可能限制非自愿医疗原则、患者权益最大化原则,以及救济与纠错机制。
《精神卫生法》从“送”、“诊”、“治”、“出”四个关键环节全面体现了自愿原则。如第二十七条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违背本人意志进行确定其是否患有精神障碍的医学检查”。
记者:阻止不必要的非自愿住院治疗、防止把不该住院的收住院,法律有哪些规定?
唐宏宇:为了尽可能限制非自愿医疗,法律为此设置了严格的“无害则无非自愿”的标准以及有关程序。
非自愿医疗包括:非自愿就诊与接受检查、紧急住院观察、非自愿住院治疗。《精神卫生法》规定了非自愿医疗标准,即须同时满足:1、疑似或者确诊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2、有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危险的。此即“无害则无非自愿”的标准。
紧急住院观察拟定72小时
记者:依据法律规定,对于有伤害自身或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危险的)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医院应该如何处置?
唐宏宇:应当将其留院。当门诊无法确诊时,应实施“紧急住院观察”,其目的是确诊和做出是否需要非自愿住院治疗的结论,而不是治疗。紧急住院观察的国际惯例为72小时,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为7天,本法为“及时”。卫生行政部门的配套文件拟规定一般72小时,疑难14天。
与国际相比都是很严格的
记者:非自愿医疗的一个标准是“有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危险的”。这个标准与其他国家相比,严还是宽?
唐宏宇:我国采用这样的标准,放在国际上都是很严格的。联合国有关文件以及一些西方国家都将“不接受入院或留医则可能导致其病情的严重恶化”纳入非自愿住院的标准,只有美国、埃及等少数国家采用这种“纯粹危险性标准”。纯粹危险性标准是一把双刃剑,在利于防止“被精神病”的同时,可能导致许多真正需要治疗的患者因暂时没有危险而得不到治疗,最终导致对自身或他人的危害,甚至严重的后果,这种情况在美国已经出现恶果。
监护人不能随意处分财产
记者:非自愿医疗还涉及监护人的问题。现实中,人们非常担心为了争夺家族财产,将家中亲人送精神病院。根据《精神卫生法》的规定,监护人能否随意处分患者的财产?
唐宏宇:不能。《精神卫生法》对监护人的规定,是对我国民法通则的监护人概念的一个突破,也是对我国监护人制度的补充与完善。按照《精神卫生法》的规定,“本法所称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是指依照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可以担任监护人的人”,也就是说,《精神卫生法》的监护人并不是经过法院指定的监护人,因此不具备监护人的全部权利,不能随意处分患者的财产,其主要职责是协助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就医和治疗。说穿了,只是在医疗文书上签字并履行相关职责的“监护人”。实际上,《精神卫生法》规定的监护人,具有“医疗保护人”的色彩。
按照法律的有关规定,对有伤害自身/危险的患者,监护人是非自愿住院治疗的决定人,而且有居家看护管理的职责,因此要承担不同意患者住院而导致的后果。而对于“已经发生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法律赋予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实施住院治疗”的权利,这类似英国的“医院管理者”具有决定权的做法。
非自愿医疗不等于强制医疗
记者:非自愿医疗和强制医疗是一回事儿吗?
唐宏宇:非自愿医疗和强制医疗是两回事。前者依照精神卫生法的有关规定实施﹔后者依照《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实施。当精神障碍患者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或者触犯刑法时,才会被强制医疗。刑法第十八条有“强制医疗”的规定,刑事诉讼法专设第四章“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最高人民法院“新刑诉法司法解释”专设第二十三章,都对强制医疗作了规定。
终结“谁送谁接”制度
记者:非自愿住院治疗的患者,能够自己办理出院吗?是不是必须由监护人办理?
唐宏宇:可以自己办理出院。《精神卫生法》有明确规定,如果监护人不接,有能力办理出院手续的患者可以自己办理出院,这体现了“患者权益最大化”的原则,以防止监护人或近亲属不尊重患者的个人自由而长期让患者住院的现象。这一规定解开了以往“谁送谁接”的死结。
不可能杜绝“被精神病”
记者:您认为《精神卫生法》能够杜绝“被精神病”现象吗?
唐宏宇:正如刑法不能杜绝犯罪一样,《精神卫生法》也不可能杜绝“被精神病”。但是这部法律通过规范精神卫生服务来防止正常公民因制度缺失而被错误地诊断为精神病的立法思路,完全符合国际精神卫生立法的基本原则,也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当然,其中具体的程序设计也许有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持续的完善,以尽量发挥其最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