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山不断拓宽异地务工人员参政议政的渠道。中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在前日举行的百佳异地务工人员颁奖会议上提出,中山要逐步增加异地务工人员代表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名额和比例,扩大优秀异地务工人员竞争选拔公务员和村官比例。
据了解,中山在全国率先实施流人口积分管理制度,目前已有超3万外地人通过积分入户成为“中山人”。此外,基本公共服务不断由户籍人口向异地务工人员延伸,比如,异地务工人员可以享受I类疫苗免费接种等公共服务,育龄妇女可免费享受孕情、环情检查等。日前薛晓峰表示,中山将探索建立常住人口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机制,稳步增加积分入户、入学、入住公租房指标,适度将基本公共服务从户籍制度中剥离出来。
在尽可能地让异地务工人员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上,中山也逐步引导外来人口参与社会管理,拓宽其参政议政的渠道。2011年8月,外来工首次列席中山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当年11月,李文光等4名异地务工人员首次当选为中山市人大代表,结束了中山没有外来工人大代表的历史。
2010年10月颁布的《村组法》规定,“户籍不在本村,在本村居住一年以上,本人申请参加选举,并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同意参加选举的公民”可以在居住地参加选举。在村居基层管理上,中山市也就此进行了探索。
2011年起,中山市对符合条件、经村(居)名代表会议同意的外来人员,中山支持其登记为参选居民。在异地务工人员集中的村居,安排1名异地务工人员中的党员任党总支委员,通过选举,当年就有69名外来人员当选为村(居)委会委员。去年6月,中山又开始尝试聘请异地务工人员为村(居)委会的特别委员,薛晓峰指出,中山将鼓励异地务工人员以特别委员的形式参与基层自治。
除此之外,中山也在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委员会成员包括村居“两委”成员、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本地村(居)民,也包括了辖区企事业单位、优秀异地务工人员等代表。以沙溪龙山村为例,该村本地人口达3000多人,异地务工人员则有4000多人,不少外来居民已经在当地成家立业,成了名副其实的“沙溪人”。在此情况下,该村也成立了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委员会作为村级协商议事机构,由来自村企事业、工会、群众代表等11人组成,村支书兼任主任,该村在异地务工人员中选出的3名特别委员也参与其中。据悉,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90%以上村(居)组建了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全民治安、食品药品安全、公益慈善、环境卫生等将逐步纳入协商重点。
在不久前出台的《中山市社会建设规划纲要(2013-2020年)》中,也明确了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并提出,提高优秀异地务工人员在职代会、团代会、妇代会和基层社区、文明创建、群众文体等组织中的参选参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