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金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我们此行的主要目的地是这样一块土地:全州地域总面积中山地大约占90%以上,平均海拔在4000米左右;所辖6县中的4个都是国家级贫困县,交通不便,至今仍有2个县、39个乡、80%的地区不通电;以畜牧业为主,没有工业,全州现有人口的75%都居住在农村牧区,人均年收入在430元左右;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都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8个自然村没有学校,成人文盲率居高不下,成年妇女的识字率在很多地区惊人地为零。
因此虽然中央政府投入力度很大,地方政府也配套了一定的资金,但是发展教育仍然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缺口。我们在玉树的4天里能够感受到当地百姓和NGO对资金的强烈需求。一方面,当地NGO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动员当地资源和筹款的能力和现实条件,谈论政府向NGO有偿地购买服务还为期过早。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关注藏区的发展并希望在发展的过程中保留藏民族独特的文化。例如利众基金会就这样陈述该机构的使命:支持中国境内的藏族社区以满足它们的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需要。在这种状况下,国际NGO(包括基金会)和各国政府在华使馆的相关部门成为本土NGO的主要资金来源。2002年利众基金会在教育方面支出了800多万,除自身操作一些项目外,还给予本土NGO一定的资金支持。金巴慈善基金会驻玉树项目办公室的负责人提供的玉树州外事侨务办的第四期〈外事简讯〉显示,“自1997年起截止2002年6月,金巴基金会在玉树的援助项目涉及教育、交通、卫生、水利、民政、环保等方面,投资额达2,216, 000元人民币。其中教育投资是大头,金额累计达1,151,000元。从江源发展促进会提供的项目表上看,该机构成立一年来共计使用资金4,730,000元人民币,其中2,700,000元来自国际机构,又以美国桥梁基金、加拿大基金和利众基金会为多。另一个NGO,位于海东州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三川发展促进会,从 1996年到2002年底共筹款4,500,000元人民币,主要来自加拿大基金、英国大使馆、嘉道理基金会、利众基金会、澳大利亚大使馆等国际机构,其中60%用于教育项目。
短期来说,国际NGO对本土NGO的经济输血既带动了本土NGO的发展,也填补了政府在教育方面的资金不足。但是长期来看,本土NGO还是应该立足于社区的各种资源。青海民慈救助会的尝试也许能给同类机构一些启发。
青海民慈的启动资金来自会员的自愿捐款,目前269名会员的捐款额达到了112,000元人民币。救助会在世界银行小额赠款资助下办起了汉、英、藏、蒙四种文字编写的《青海民慈》会刊,会员的个人资料和赞助金额都刊登其上。多才旦先生介绍说他们鼓励个人或机构以购买会刊的方式支持促进会的工作,但不设定付款标准,读者量力而行任意付款即可取阅。在他看来,这种做法比较合理,既为机构增加了启动资金,也保证刊物流向确实需要它的人,避免任何浪费,对需要的人也不构成任何经济压力。筹款之外,青海民慈在款项的使用上也自有一套。在其《贫困学生助学资金使用办法》中,有如下使用原则:“坚持实行当地组织会员量力捐资与本会补充相结合、民主审批、公开有偿使用、强化透明度的原则。”在具体操作中,采取有偿使用、滚动救助的方法,动员当地有资助能力的人员自愿入会。由三名以上的会员组成会员活动小组,量力捐资,不足部分由救助会补充,并委托该活动小组负责代管本组救助资金,以便负责回收、积累和滚动救助。救助对象经会员推荐,附本人录取通知单或学生证复印件,报送青海民慈救助会,并经理事会审批。受资助者原则上被要求完成学业并有一定偿还能力时主动偿还,以资助更多需要资助的人。对已被其他救助机构列为救助对象的,救助会不予重复救助。这种资助思路一方面有利于调动当地的资助能力,另一方面在资助的过程中注重慈善事业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慈善救助的意义,增强慈善救助的意识,使慈善事业在青海更具有可持续性。
校 舍
利众基金会自己操作的项目中不少是培训类的,西宁办公室的项目官员 Dikki Chaoyang女士在采访中告诉中国发展简报,先后有8万多人次参加培训,受培训者既有普通教师也有校长和教育部门的主管领导,培训既包括教学法和师德培训、课程设置,也有村干部的观念培训等,培训层次也很丰富:暑假短训班、3-6个月的脱产培训和2-3年的学历教育。利众每年选派若干名大学教师到内地的名牌大学攻读民族地区师资紧缺的热门学科如计算机、英语、MBA 等硕士学位。
培训固然价值深远,但是据中国发展简报 的观察,本土NGO的教育项目中,相当一部分资金留向了校舍、学生宿舍、桌椅、简易教学设备等必要的硬件设施投资上。这些硬件设施是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必要保证,也是民族地区发展教育最迫切的需要。本土NGO植根于社区的先天性使他们能够更清晰、更便捷、成本更低地了解到社区群体的合理需求并最大限度的满足这些需求。
12月8号上午,在江源发展促进会两名会员的陪同下我们实地考察了美国桥梁基金会资助、江源发展促进会承办实施的玉树县仲达乡同保达小学项目点。从结古县城出发,在曲折的山路上颠簸 3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这个位于山谷里的学校时,老师和孩子们已经在操场上等候我们了。校长图第才仁(音)是一位40岁的藏族汉子,热情但不善言辞,也是江源发展促进会的个人会员。一边招呼我们吃午饭,一边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回答我们的问题。他说这个学校是他一手负责办起来的,平常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投在学校和学生身上,至今仍然单身。学校现有6个年级80个学生,其中 20多个住校。7名公办教师,2个民办教师,开设汉语、藏语、数学等课程。
新建的教学楼是典型的藏族风格,石头做的墙体看起来很结实。江源发展促进会的人介绍说这个项目投资金额为33.1万元,政府做同样的项目金额要大得多。建校舍的过程中,很多乡民自愿出工出力,大大减少了项目的人力开支。促进会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执行了严格的财务制度,保证基金会资助的每一分钱都落到实处。
在乡里建一所能够提供住宿的完小十分不易。新教学楼旁的一排旧平房见证了小学校发展的历史。6年前建的教室现在已经成为学生的宿舍和牛粪棚。宿舍里十分简陋,两排通铺,一边住男生一边住女生。窗台上堆着一些小布袋,打开一看,全是青稞面。一位女老师说那是学生们自带的干粮,条件好的拌点酥油,穷的只能吃这个了。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蔬菜是一种奢侈品。
不巧是休息日,但是按照规定孩子们也不休息。课间孩子们在楼前的大片空地上跳绳、嬉戏,抬头就是明净透彻的蓝天,身旁就有清亮见底的小溪,没有喧嚣没有污染。我试着用普通话问他们一些简单的问题,大多数孩子很胆怯,说话的时候躲躲闪闪。校长自豪地说,去年第一批学生毕业,14个孩子继续读中学,这个成绩十分难得。
临走的时候,我们赠送了青海地图、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各一幅给大山里的这所学校,真心希望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精彩。我们在学生中做的小调查表明:没有一个学生去过节古县城,虽然相距不过90公里。
12月10日在回西宁的路上,我们参观了国道边的称多县清水河乡尕青村尕青小学。这里的海拔在4,400米以上,我们明显觉得呼吸困难、行动吃力。1997 年尕青村遭遇了罕见的暴风雪,大批牲畜被冻死,牧民的生活雪上加霜。金巴基金会向牧民提供了帐篷、被子、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之后于1998年建起了尕青小学。说它是一所学校有点勉为其难,两排土砌的平房在路的这边,1-4年级每个年级一间教室,土墙土地,塑料膜作的窗子在大风中呼啦作响。路的那边是学生宿舍,只有最简单的住宿设施。当我们问:多少孩子初小毕业后能够读小学高年级或者进一步读初中,20多年来一直担任尕青村支书的扎得老人苦涩地摇了摇头。金巴基金会的格扎先生说在青海还有很多比这里更穷更苦的地方。回北京后,格扎先生还来电话说,金巴基金会近期打算继续筹款,修缮尕青小学的教室,进一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
孤儿学校
在一般人的想象中,孤儿的生活是与阳光和温暖隔绝的。和民族地区的普通孩子们相比,他/她们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然而一个叫尼玛仁真(音)的藏族汉子和他一手办起的玉树州藏医孤儿学校给孤儿们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因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疾病等原因失去双亲的孤儿在这里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并接受基础教育和藏医职业教育。
站在尼玛仁真背后的是藏传佛教转世活佛阿贡和他创办的Rokpa International。阿贡活佛出生在国内,辗转印度,后定居英国。他于1993年资助创立了Rokpa International,在青海、西藏等藏区开展多个项目:资助贫困学生、资助活佛接受教育、资助缺医少药的地方建医务室、派医疗志愿者并支付当地人的医疗费、建温室和蔬菜种植基地等,仅2001年一年就投入300 多万人民币。孤儿学校是在阿贡活佛一手支持下创办的,现在每年接受Rokpa International 约100万元人民币的资助。阿贡活佛还坚持每年来学校一次,亲自了解各方面的情况。
学校坐落于节古县城唯一一条象样的马路边上,地皮由国家无偿划拨。推门而入,展现在眼前的是和内地一般学校无二的一所寄宿学校,教学楼、宿舍楼、食堂、实验楼、办公楼井然有序,中间一块空地就是天然的操场。现有教职工15人,专兼职教师4人,享受公办教师待遇。成立以来,孤儿学校分别在93 年、99年和2001年在全州范围内的6个县47个乡招收了三批学生,每个乡负责推荐一名符合条件的学生入学。学校现有学生158名,按照入学时间分3个班,分别相当于高中、小学5年级和小学2年级。
尼玛仁真是学校的负责人,一个高高大大的藏族男人。他说,为了这个学校和这帮孩子,他一直到现在还没有结婚,已经快40岁了。当他陪同我们在学校里转悠时,我能明显感到学生对他的敬重,甚至带点畏惧的成分,让我不禁联想到“教父”这个词。
我们最先走进大班的教室,孩子们正在上藏医课。他们脸颊上两佗高原红,皮肤被高原的风和阳光吹得粗粗的。校长和老师们都反映他们比一般的孩子知道用功,学习上更主动,十分珍惜现在的生活。
孩子们的英语水平很不错。在大专班,同学们能够用英语和我们进行对话,一个女孩的桌上放着一本《加拿大历史》,校长介绍说在Rokpa International的资助下,她和班上另外5个孩子有幸到加拿大学习英语口语。在小班,一个大眼睛的男孩脱口而出的地道美语更让我们吃惊。校长介绍说,他患有先天脊柱畸形,15岁的人看上去感觉只有7、8岁,如治疗不及时将有生命危险。在阿贡活佛的资助下他赴美治疗,在一户美国家庭寄住了两年,做了好几次手术,现在已经脱离生命危险了。
经校长提醒,我们发现学生里女生明显多于男生,出国留学的6个孩子全部是女生。给女性更多的机会是学校招生的一个原则。因为他们认为,教育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在母亲身上往往发挥比父亲更大的效用,因为当地文化程度略高的男性有外出经商的传统,他们的知识对家庭尤其是后代的影响很小,而受过教育的母亲则大大提高家庭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事实上,很多国际机构在青海实施项目的过程中都很突出性别意识,改善女性的弱势地位。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延续,合理的职业教育设置和未来的就业机会能够有力地反作用于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
江源发展促进会新建的白塔卫生院在通天河的对面,离开同保达小学后我们弃车步行穿过一座吊桥再换乘红衣喇嘛们驾驶的摩托车,半个小时后终于一身尘土地到达卫生院。焕然一新的藏族风格建筑坐落于山脚下,依山势而上的是称多县喇嘛寺院。藏族占玉树州全州人口总数的98%,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全州有大大小小100多家寺院,在当地很有影响,往往扮演着教育、慈善、医疗等多重角色,构成了藏地的独特景观。江源发展促进会选择此地建藏医诊所就有依托寺院的考虑。目前仅有一名藏医,江源发展促进会筹款6万元资助他去泰国学习藏医药。其他设备到位后,这里还需要更多的专业医生,也许能为藏医孤儿学校的毕业生提供一条就业途径。作为藏族文化的独特部分,藏医药和藏医学不仅为藏民提供了较西医易得且价格低廉的就医选择,也指引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方向。在结古街头随处可见小巧的藏医诊所,金巴基金会的格扎先生也是一家藏医诊所的主人。
玉树州共有人口26万,其中妇女儿童14万。保障这些人的健康的是这样一个医疗体系:在玉树州所属的6个县,每个县有一家妇幼保健中心;乡一级设有卫生所或者妇幼保健中心若干;258个村设有卫生室。援藏基金会、爱德基金会、建华基金会等都在青海举办过综合性的医疗初级班,利众基金会作过初级妇幼保健和妇女产前保健,采用了讲稿、手册、制作专题片等形式,据说当地17- 49岁的妇女中70%的人参加了培训。金巴基金会的项目集中于妇女产前保健,先后举办过为期6个月的称多县妇幼医士和乡村医士培训,还计划为其他县轮流举办此项培训。
在节古镇的妇幼保健院,我们看到了正在实习的金巴项目参培者,清一色的小姑娘,大多数初中毕业,身上的白大褂丝毫不能掩饰她们脸上的稚气。当我们很严肃地向其中的一个询问“有接生包吗?”之类的妇女生育中的问题时,这个毕业后马上就要帮助牧区产妇处理生育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的准医生满脸通红,低头不语,手不停地摩挲着衣角。我们向项目实施方金巴基金会的格扎先生询问“为什么选这些毫无生育经验的女孩子来接受这种培训呢?”他告诉我们:这些女孩是仅有的达到参培基本标准的人。有过生育经验的妇女清一色都是文盲,根本不具备接受任何培训的最基本条件。尕青村的老村长也证实了这一点:村里所有的妇女全是文盲。基础教育的落后严重地制约了职业教育的进行和发展。
本土NGO的成长
江源发展促进会正式成立于2001年10月,是玉树州首家正式注册的 NGO。现有会员110人,以教师和知识分子为主。正式成立机构之前一些人就开始聚在一起实施他们的想法,渐渐地他们认识到了组织建设的必要性。2002 年1月第一次会员大会上成立了理事会,设立了比较完善的机构:项目研发处、项目实施处、项目监督处和办公室。会计和出纳是机构里仅有的两名全职工作人员。财务上实行专款专用、会长签字,年终由县审计局审计。
在藏族地区成立NGO是个很敏感的话题,江源成立之初就表明了自己排除任何政治意义的态度,取得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制度建设也得到了较多的关注。在《江源发展促进会章程》中,我们读到这样的文字:“江源发展促进会的最高权利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会员代表由全体会员选举产生,会员代表大会每三年召开一次。”“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本会的权利执行机关是理事会,理事会由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三年,可以连选连任,理事会每年召开一次。”
这个象模象样的NGO运作了一段时间后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秘书长罗容(音)掩饰不住自己的兴奋说:已经有果洛州和四川某藏族自治州的两个筹备中的NGO派人来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NGO正在青海省内乃至西部地区得以复制和推广。
青海民慈救助会正式成立于2001年12月,是青海省内唯一纯民间的少数民族慈善机构。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通过了《青海民慈救助会章程》,详细规定了救助会的业务范围、组织机构和负责人的产生、罢免,资产管理、使用原则,章程的修改程序,终止程序及终止后的财产处理等细则,为机构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江源发展促进会
仁青达哇 0976-882 9657 1390 976 2521 renchendawa@hotmail.com
青海民慈救助会
1351 971 4216 0971-824 7407,824 7834 djcd@public.xn.qh.cn
玉树州藏医孤儿学校
0976-826 988
金巴慈善基金会
扎西才仁(Tashi Tsering) 0976-882 9818,1399 714 6188 Give@public.xn.qh.cn
利众基金会
0971-631 1200,631 1350 drabei@trace.org
桥梁基金会
Bob Ankerson 中国: 1391 161 3228 美国: +1 415 921-6108 bankerson@bridgefund.org
建华基金会
Dr. Stephen Wang +86 0973 872 5121 swang@public.xn.qh.cn
Rokpa International
Alkong Rinpoche +41 1 26 26 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