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基金会资产的保值增值,是除了筹款以外保障基金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业界的关注,往往还只是集中在基金会对外资助或公益项目自营的外部表现方面,基金会资金的投资保值和增值问题,似乎还未能引起关注和讨论。事实上,部分国内的公募或私募基金会,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风险和收益程度各异的尝试。例如,据友成基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友成基金会自成立之后,就设立了北京友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实施了投资风险可控的股权及信托计划,也有部分资金投资回报很小但是社会效益很大的项目或公司(社会企业)。在这方面迈出了创新的一步。
本文角度新颖地提出了基金会的私募股权投资问题,算是为这个话题开了个头。作为对本文的简要回应,友成基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股权基金最先看的是过去业绩(track record),国内的股权管理公司最多只有三年历史,虽然有些业绩不错,但是时间太短,还不足以评估。加上现在的股权基金募款都以亿计,很多私募基金会资金不足,也还无法投资股权基金,这一点也为本文作者提及。
我们期望这样的探讨能够持续下去,欢迎对相关话题有了解的读者来信来稿交流。
国外有限合伙人(LP) 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进入成熟期,对于我国发展壮大本土LP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参照国际标准LP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别:(1)养老基金:包括公共养老基金、公司养老基金、工会养老基金;(2)国家主权财富基金;(3)银行和金融服务机构;(4)保险公司;(5)资产管理公司/组合基金;(6)高校捐赠基金;(7)富裕家族;(8)基金会等。而根据研究机构Preqin调研数据显示,2009年美国太平洋地区的近300家LP当中富裕家族/基金会所占比重最大。
相比之下,国内基金会参与私募股权投资的情况却鲜有发生。随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不断建设与完善,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已逐步获得参与直接股权投资的许可。例如,国家社保基金、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和民营企业等都已积极地投身于私募股权投资的尝试之中。所以未来基金会将如何参与私募股权投资自然成为了业内较为关注的话题。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基金会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无论在资金来源、财产管理、项目运作还是自身建设上都极大地依赖于政府的支持。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政府管辖的公共领域逐渐放开,同时社会财富充沛,民间资源介入公共领域的积极性高涨。尤其是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的出台,点燃了更多人投身慈善事业的愿望。新《条例》鼓励私人成立基金会,引导公民自愿把部分财产用于扶贫、支教、环保、社区建设、艾滋病防治、弱势群体保护等公益事业,参与公共服务领域。
严格意义上讲,基金会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按照《条例》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如果按募捐方式的不同,基金会分为面向公众募捐的公募基金会和不得面向公众募捐的非公募基金会。
与公募基金会相比,非公募基金更适合参与私募股权投资。原因有三:(1)非公募基金会是独立法人,在人事、财务、决策等方面不依附任何个人和组织,所以在资产管理方面自主性较高,运作灵活;(2)公募基金会每年要确保支出不低于上一年总收入的70%,很少有剩余资金能用来增值,而非公募基金会压力则较小,每年支出不低于上一年基金余额的8%即可,在投资管理方面更具优势。(3)非公募基金会的创办者很多是商业机构的成功人士,相对容易接受采取私募股权投资进行资产配置的投资理念。
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基金会总数达到了1837家,其中非公募基金会846家,而这846家当中有58家属于全国性非公募基金会。而在2008年39家全国性非公募基金会当中,原始资金规模在2000万元以上的所占比重为82%。在非公募基金会发起单位当中,企业或者企业家逐年增加,已成为数量最多的基金会设立群体。
近年来,参与投资已成为众多基金会保值增值的普遍做法。现行的《条例》规定基金会保值增值须遵循“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但未就具体投资方式做出详细限定,即基金会参与私募股权投资并未受到政府监管部门的限制。
但是,资金的安全性是基金会正常运营的首要前提。据了解,目前参与长期或短期投资的非公募基金会多以大型基金会为主,有一些是委托给投资公司理财,也有少量是自己设立专门的投资部门进行管理。例如友成基金会于成立之后设立了北京友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其有关负责人表示:成立资产管理公司一是因为友成资产的管理体系复杂,投资组合安排必须谨慎,不能亏本;二是要通过投资回报来覆盖基金会日常运营成本,尽可能保值增值,而不是追求回报最大化。
民政部数据还显示,在全国性非公募基金会当中,高校捐赠基金会在资产管理方面做得最好,其投资收益总额在2008年达到了1.03亿元,占39家全国性非公募基金会投资收益总额的96.7%。而企业或企业家设立的基金会在投资收益上不及高校教育基金会,但优于名人参与设立的基金会。
私募股权基金,是指以非公开的方式向少数机构投资者或个人募集资金,从而向未上市企业(包括处于种子期、初创期、扩张期、成熟期阶段的企业)进行权益投资,最终通过被投资企业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退出获利的一类投资基金。作为私募股权基金的机构投资者,基金会得到的益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私募股权基金可以满足基金会长期性投资的需求。基金会的资金是一种长期性资金,需要保持稳定的现金流,保值增值和反通货膨胀的压力较大。而私募股权基金就是一种长期性投资产品,通常需要7~10年的锁定期。
其次,私募股权基金有成熟的安全性保障。资金安全是基金会投资的最基本原则。投资的亏损将会影响基金会正常的运作。因此,在基金会投资时,必须采取严格的监管措施,保证投资的安全性。私募股权基金的一大优势在于其明确了基金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一致,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基金管理人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提高了投资的安全性。
最后,私募股权基金具有良好的收益性,尤其对于尚未建立稳定捐赠渠道,资金来源得不到保障的基金会来说,投资私募股权基金是一种增强资金延续性的选择。在欧美市场中,基金管理人除了获得管理费之外,还会获得投资分红。在这种激励机制下,基金管理人有很强的动力去追求最大利润。从美国私募股权基金的历史表现可以看出,私募股权基金在过去20年中的年度平均收益率均高于纳斯达克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也高于债券工具的收益率,符合基金会增值的要求。
当然,私募股权投资也具有其潜在弊端:首先,它是一种风险较高的投资,所以这对于基金会筛选优秀投资目标的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其次,私募股权投资是一种持续5至7年的长期投资,所以对资金流动性较高的基金会而言不适合选择。
就非公募基金会来说,其内部治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自身发展能力还非常欠缺。很多非公募基金会的管理者对非公募基金会的具体运作方式了解得都不够深入。例如,不少非公募基金会并没有按照相关规定来遵守理事会议事规则,理事会随意在限定范围之外行使权利,导致基金会内部投资委员会的权限范围模糊,为资产管理埋下隐患。
其次,非公募基金会管理资本量规模甚小,很多都无法满足机构投资人的最低承诺金要求,尤其对于市场上优秀的私募股权基金来说,小规模的投资更难参与其中。根据民政部2008年的数据,按照200万人民币注册资金的要求,我们保守推算643家非公募基金会的资本量大致为19.88亿元。根据国际惯例——10%的私募股权资产配置比例计算,非公募基金会的可用投资额仅有1.99亿元。相较于清科研究中心公布的2009年中国私募股权市场188.14亿美元的募资额来说,这实在相差甚远。
另外,非公募基金会在投资收益上得不到税收优惠。去年年末,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免税收入问题的通知》。《通知》不仅对非营利组织从事包括投资在内的营利活动取得的收入不可以获得免税待遇做出了规定,还对非营利组织的其他收入进行了限制性规定。这对于那些依靠投资增值来填补支出的非公募基金会来说,无疑是严重的打击。
最后,专业化程度较低同样限制了非公募基金会参与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需要着力于形成专业的基金会管理机制并加强运营人才的培养。目前市场上不但很少看到拥有独立投资管理委员会的非公募基金会,更难找到对基金会运作和投资管理两个领域都有深入了解的团队。内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发展不够均衡,尤其缺乏对金融产业有深入了解的人才。
私募股权投资属于一种回报高,风险亦高的投资类别。但经过欧美成熟市场的验证,私募股权投资已是基金会进行资产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伴随着资金量的扩充和从业人员意识的开放,相信国内基金会必将不断走向成熟。在这个演进的过程当中,我们建议基金会之间展开经验分享,可以考虑采取共同投资的方式尝试开展私募股权投资,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逐渐过渡到独立操作的阶段。
(作者系清科集团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