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笔者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发起了一本内部交流刊物《青年环境评论》,期望通过反思与社会批评,推动民间环保行业在改善环境问题上更有影响力。今年1月《青年环境评论》出版了一期试刊,6月初第一期面世,之后每季一刊。
然而,什么是民间环保行业?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这还要从中国早期的民间环保组织说起。
辽宁省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到今年4月20日,已正式成立20周年,是中国最早注册成立的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地球村、绿家园等组织在接下几年里陆续成立。把这些组织作为起点,以民间视角介入环保议题的行动在中国已有20年历史。
20年来,尽管受制度、资源、人力资源等种种因素限制,在一些知识分子、媒体人和环境污染受害者的努力下,民间环保组织还是在中国扎下了根。根据2007年中华环保联合会的调研,当时中国有民间环保组织三千多家,今天的规模当超过这个数字。由这些民间环保组织、基金会、个体户等组成的民间环保行业,正在中国的社会部门里形成。
这个行业不同于经济部门的某个产业,不是为了挣钱;它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和规律,尽管现在还不是每个从业者都能感知到。当然,它也有自己的困惑,尽管规模和声势在增长。
我们了解一个产业,可能会从它的社会价值、人力资源、能力水平、产出以及效率等等角度去判断。按此来思考民间环保行业,我们会发现行业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最突出的一个现象是,行业整体的能力和现实社会需求的差距巨大,无法尽到被设定的社会责任。
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公众参与”作为环保组织试图缓解环境问题的方法之一,一直被推崇和倡导,但至今环保组织也没有能力和方法有效推动公众参与环境议题,而是常常跟在公众积极行动的后边。
近年来,信息公开、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出台,让民间组织更积极地去“落实”公众参与,但不得不承认,中国近年爆发的诸多环境类群体事件很少跟环保组织有关,而多是公众的自发行动。环保组织此时的表现,要么出于自身安全考虑不敢现身,要么缺乏敏感性,事情发生后才醒过神来,还有一种情况是,即使事情发生了,环保组织还是不知道该怎么跟上。
之外,行业从业者的小圈子化、行业与中国社会的割裂等等不足,也渐渐被行业人士提及、思考。尽管如此,基于社会部门需要大力建设、基于环境问题需要公众参与的价值观念,很少有人否认环保组织以及该行业存在的价值,认同这些价值的人不是一味抱怨,很多都在埋头行动,以期改善现状。
不少社会主体也开始从行业视角切入,希望从外部输入能量,进而推动行业发展。2008年成立的SEE基金会,以及很多从事公益组织能力建设的组织,莫不如此。
支持民间环保行业发展的机构中,大多是在提供资金、能力建设、行业交流。然而,仅靠这三种方式很难解决行业面临的上述困境。行业内部每年大大小小的会议无数,致力于提升能力的培训也是密密麻麻,但整个行业除了知名度上升、摊子越铺越大外,很难让人感受到进步。
除了上述三种方式,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发起《青年环境评论》这本刊物的这些人认为,我们需要反思中国的民间环保行业。
从议题层面看,环境保护工作已不再局限在温情脉脉的意识宣传,环境的改善需要不同利益群体的直接博弈,情感隐去,理性走上前台,如近年来很热闹的垃圾焚烧议题、水电建设议题、气候变化议题,没有一个不是在争论博弈中前行。民间环保行业作为其中一个“利益群体”,自然要秉持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和工作方式,但如果要实现这些价值,每一步工作都需要“三思而后行”,每一个行动都需要有可靠的逻辑、专业的行动,不能再是情感的宣泄和不言自明的真理宣传。
除了议题这个层面,行业目标、人力资源、工作策略、资金、行业文化,都需要民间环保行业的从业者,以及学者、管理者、记者去反思,在一点一滴的行动中反思。而反思之后的行动,才是理性可靠的,方能保证在激烈的博弈中,推动环境问题的改善。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做了这样一本刊物,行业视角、在行动中反思是刊物的两个核心价值,民间环保行业在反思中前行,是我们所期待的。《青年环境评论》还在不断地摸索和尝试,欢迎热心人士提出建议。
(作者系《青年环境评论》主编,联系:greenyouther@gmail.com,新浪微博:http://weibo.com/greenyou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