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被纳入北京梁漱溟乡村文化发展中心(以下简称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农村发展人才培养计划”第一期的32名大学生在北京完成为期10天的理论培训后,又到河北定州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接受了10天的实践培训,然后奔赴遍布各地的20个乡村建设项目点,开展乡村调查,参与学习和推进社区建立合作社和其他自治组织等乡村建设活动。从城市到乡村,学员们亲身经历了从“居庙堂之高”向贴近农村,“处江湖之远”的转换。“人才培养计划”的目的,正是要培养一批促进农村发展的新型人才和新乡村建设的骨干力量,以推动农村社区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该“计划” 第一期执行时间为一年,由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中国乡村建设中心)共同主办,香港社区伙伴(PCD)资助。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委员会(筹)、北京农友之家文化发展中心协办。该“计划”也是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创新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扶贫试验区和乡村建设实验区建设项目的前期准备项目。
项目拓展干事詹玉平介绍,参加“计划”的大学生来自重庆社会工作学院、长沙民政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等全国20所高校。在校生以休学或者实习形式加入,也包括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所有学员中有7名女生。在理论培训部分,包括温铁军在内的2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担当讲师,培训内容涵盖三农基本理论,精神激励,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合作经济,农村工作常识,农村基本政策和法律法规等内容。这些讲师还将和学员建立长期联系,对他们进行跟踪指导。
詹玉平说,项目为学员提供必需的生活补贴和往返家乡与项目点的交通费用,还设立了农村实践基金,根据情况,为学员所在社区实践提供一定数量的创业发展资金(每笔2000元左右)。同时,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还利用香港乐施会资助的农民自组织合作和能力建设项目的资源,作为配套项目对学员所在社区进行相应的经费投入。与此同时,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还在中国乡村教育基金会(美国)的资助下启动了第二期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主要是有选择地支持一些大学生社团在假期与乡村项目点开展共建。
实行该“计划”的背景?D?D围绕三农问题展开的新乡村建设运动,正在中国农村逐步深入、稳步开展,对参与人才在数量和理论及实践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随着全国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和“新乡村建设”影响的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士希望加入支农志愿者队伍。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教授正计划组织实施一系列的农村发展实验,配套展开农村发展人才的培养计划。
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2004年12月在北京登记注册成立,以新乡村建设为中心,以推动农民合作和乡村和谐发展为内容,其理想是“让所有的农民朋友都能过上幸福、有尊严的生活,让所有的中国乡村都成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新乡村。”
中心前身为《中国改革》杂志社大学生支农调研项目部,项目可追溯到2002年。中心统计,已经在全国各地建立新乡村建设实验基地30余个,与全国百余所高校的学生支农社团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截至目前,参与大学生支农调研的各地大学生志愿者累计已达万人。
联系:詹玉平
86-10-62443780
ypzhan@126.com
www.3non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