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草根助学组织通常面临的风险及其应对措施

做公益事业,单凭一腔热情是不够的,热情加上行动也是不够的,热情加上行动,再加上科学的策略和方式才能够将事情做好。这方面,任何一个草根组织都不可能完全具备,因此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社会公益研究机构)的关注和关心,对组织的运作提供好的建议和意见。

 

   草根助学组织通常面临的风险及其应对措施 

 

 

       帮助人,并非有钱,有善心即可,如果没有考虑到社会学和心理学方面知识的应用,好事可以做成坏事,帮助人亦可能成了毁伤人。许多草根公益组织一心一意为服务对象工作,但是最后却陷入“好心当成驴肝肺”、“帮比不帮还糟糕”的境遇。下面给大家分享两个典型的例子:

 

 

案例1:好心当成驴肝肺:某公益机构组织村民开展手工刺绣产品生产,投入大量精力,甚至什么环节都做成,农户只需要生产交货就行。但是,由于在项目开始之初,没有很好地对村民的期望进行有效管理,同时没有让农民自己参与到一些关键事务的决策中来,最后,农户们认为该公益机构是一个利用农民廉价劳动力中饱私囊的组织

 

 

   案例2:好心做坏事:某学生品学兼优,但是家境贫寒,通过一个偶然的窗口让社会热心人士知晓。处于一颗关爱之心,许多爱心人士都纷纷慷慨解囊,为其提供资助。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该学生收到多笔爱心人士的捐款,重复帮扶现象严重。最后,该学生将读书看作是挣钱的手段,而不是努力提升的途径。于是一个优秀的苗子就被夭折了。这样的帮扶,不讲方式方法,缺乏必要的理性考量,钱越多,力度越大,孩子被损毁的速率越快,程度越深。

 

 

    除了是上面讲到的困境,草根助学组织还可能遇到其他一些必须关注的风险,因为比起一般的志愿团体,它(助学组织)还很可能涉及到钱款的募捐和支出,这是公益领域非常敏感的地带,也是政府重点关注的方面。

 

 

    1、  法律合法性风险

 

 

风险分析:按照中国法律规定,只有正式登记注册的民间组织才可以接受社会的捐助。主动公开地在社会上募捐,只有公募基金会才有资格,其他所有机构这样做都是非法的。被动接受社会捐助,民间组织都可以,但是必须是登记注册的合法机构。所以,如果一个“非法”的草根组织在从事这方面的事情,从法律上讲,政府完全有充分的理由随时取缔该草根组织的一切活动并进行处罚。

 

 

当然,如果草根组织做的是公共服务性质的好事,也不危害社会稳定,那么政府通常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活动,但是也随时可以一翻脸不认人。

 

 

因此,从长远来看,草根助学组织的法律合法性问题,我们必须关注。

 

 

解决方式参考:

 

 

解决这个问题一般有三种途径:

 

 

(1)      注册成为一个正规合法的公益组织

 

 

如果能够注册成为一个正规合法的公益组织当然是很理想的期望,但是现实中却比较困难。目前中国对于民间组织的登记注册采取双重管理体制。即,一个合法的民间组织必须要接受两个机构的管理,一个是主管单位(通常是业务对口的政府部门),一个是登记机关(民政部门)。比如,一个合法的助学组织如果想合法,它首先必须找到一个愿意管他的机构(如,教育局),然后再去民政局登记注册。一般来讲,除去资金、固定办公场地、人员结构等要求之外,找业务主管单位是最难的事情。因为某个政府部门表示愿意主管某个公益组织,那么它将要为这个组织的失误承担责任。作为理性的政府部门,随也不愿意在没有什么利益的条件下,还要承担额外的工作和风险。

 

 

所以,这条路子,如果没有非常强大的政府公关关系,或者没有完全让政府认可和“放心”,那么是很难行得通的。

 

 

 (2)      工商登记注册成为一个公司或者个体户

 

 

有些公益组织,由于双重管理的体制存在,不能成为合法的民间组织,但是又必须具有合法的身份,所以只好采取了变通的方式,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表面上看是一个公司或者个体户,实际上做的是公益的事情,其名称通常以“XX文化传播中心”的形式出现。他们每年需要向国家缴纳相应的税金。

 

 

这样的做法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是比较多见的。但是,这种机构在北京等大城市出现的社会认可度比在中西部小城镇高,因为中西部城市民众还较少接触过法律上是公司的组织做的却是公益事情的前例。此外,如果一个机构希望向社会募款,尤其是通过网络,但它却是一个法律上的公司,那么其公信力可能会遭到极大的质疑。 

 

 

(3)      申请成为某一个合法组织(通常是基金会)下面的一个专项基金

 

 

在北京,有一家草根组织(叫做“希望旅程”)一直致力于帮助西部老少边穷地区的孩子上学,他就挂靠在一家有募捐资格的正规基金会(叫华育助学基金会)下面,成为该基金会的一个专项基金。凡是社会希望捐给希望旅程的款项,均打到华育助学基金会的“希望旅程专项账户”上,不得用于其它任何项目的开支。

 

 

专项基金的好处是:

 

 

l         保证专款专用,不会被基金会挪用成为其他项目的资金;

 

 

l         保证社会捐款的财务透明、规范使用,便于善款的监督、审查和管理;

 

 

l         让草根组织具有合法的身份,不会因为募集资金而造成被取缔的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

 

 

l         寻找一家适合的基金会非常关键,因为草根组织一方面要保持自己充分的独立性,另一方面要和基金会的管理方式接轨。

 

 

l         当某草根组织的项目申请成为某基金会的专项基金后,基金会可能会收取一定的管理费。具体的比例,不同的机构规定不同。

 

 

2、  内部成员观念冲突造成的风险 

 

 

风险分析:帮助人的理念有很多,由此产生的方式方法也很多。有的项目只做扶贫,有的项目只做扶品,有的可能兼而有之;有的项目是“输血”,有的项目是“造血”;有的项目是“授人以鱼”,而有的项目是“授人以渔”。所以,如果该组织的成员,尤其是核心成员对本组织远景和目标的定位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那么势必在操作中将造成诸多观念上的冲突。一旦这样的争执产生,每个人都容易将自己当成坚持真理的战士,不卑不亢。其实,并不是每个人的观念有问题,而是组织管理上,在愿景和目标统一上出现了问题。 

 

 

解决方法参考:

 

 

这是一个组织内部管理上的问题,可采用的方法是“参与式讨论”和“社会选择”。

 

 

第一步:组织的负责人召集核心成员讨论组织的使命、愿景和目标,并将每个人的意见和建议记录下来,通过参与式的讨论,最后确定下来。

 

 

第二步:将确定下来的目标细化,目的是看如何将理念上的东西初步落实到行动上。

 

 

第三步:社会选择: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想法,因此,组织和成员之间进行“双向选择”,允许持不同观念的成员离开,并且认为这是正常的现象。

 

 

第四步:建立起成员的反思反馈机制,使得在发展中遇到的观念上问题能够通过及时沟通和讨论得以解决。有必要时,可以修正愿景和目标

 

 

3、  帮扶方式不当造成的风险 

 

 

钱,是社会稀缺资源的代表符号,本身是中性的,其效益发挥如何,主要看帮扶的方法和理念。好的方法和理念可以让受助者感动、自立、善良、懂得回报社会;不好的方法和理念则可能让受助者自私、投机、自闭,此外,受助者和社会还可能对助学组织产生怀疑和误解。正如彭杰所言,我们并不仅仅是将钱给孩子们就了事,而是要通过资助让孩子们渡过难关的同时,感受到一种来自社会的人文关怀,进而更加努力地在自己的品学上进行提升。 

 

 

那么哪些方式可能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呢?正确的做法应该如何?下面我们对此进行探讨:

 

 

(1)      私下资助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复杂效应

 

 

私下资助是助学帮扶最容易出现的情况,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资助者希望更加安全地将自己的善款送到受助者手中,这是一种对捐赠负责任的态度。在当今社会缺乏公信力的现实中,资助者有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是合乎逻辑的。

 

 

但是,当我们从草根助学组织的角度或者从更广泛的大局出发,那么私下资助将可能导致下面的一些复杂效果:

 

 

l         私下资助可能导致重复帮扶

 

 

私下帮扶可能让同一个孩子领到多份资助,如果孩子或者其家长对此进行隐瞒,那么资助将产生很负面的效果。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在突然到来的多笔善款面前,我们不能保证受助者或者其监护人能够抵制诱惑。对于受资助的孩子而言,这样的资助会使一个原本正直的孩子变得自私(甚至贪婪),一个阳光的少年变得阴暗;对于其他孩子而言,他们丧失了宝贵的受助机会,既是一种不公平,也是一种资源浪费;对于资助者而言,可能会出现“好心做坏事”的结局。

 

 

l         私下资助可能打乱草根组织的帮扶策略

 

 

贫穷的确会成为孩子发展的瓶颈,但是适当的“苦日子”也会磨砺孩子的意志,使其更好更坚强地成长。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在帮扶的过程中,草根助学组织一般会考虑资助的“度”的问题。一方面,通过资助一些善款,帮助孩子度过难关,并使其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同时也让孩子及其家人努力学习和工作,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解决问题。扶贫应该是一种造血的理念,而不是输血的策略;资助者要“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所以,给钱的时机和给钱的数量,都是要细细考量的,培养孩子成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使用社会学、经济学以及心理学的方法,这点做过父母的资助者最能体会。

 

 

因此,资助者要尊重和考量草根助学机构的帮扶策略,可以提出改进意见。

 

 

l         私下资助可能造成受助者互相攀比

 

 

草根组织资助孩子时,会根据实际情况来商议帮扶的标准,以达到既有效,又不过度的效果。但是私下资助却是往往不会了解实际情况的,数量多少的随机性也很大。那么,如果孩子们在私下里互相“通气”,知道了私下资助和组织资助的额度差异,这是将会出现很复杂的猜忌:草根组织给的钱没有私下资助多,那么是不是草根组织“截留”了善款呢?草根组织给的钱没有私下资助多,是不是今后要寻找更多私下资助的机会?如果遇到重复帮扶的情况,草根组织是不是故意不公平呢?

 

 

这些现象在以往的中国助学的案例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值得后来者反思。 

 

 

l         私下帮扶可能影响草根组织的公信力,甚至让草根组织消亡

 

 

上面的集中效应,即便是出现一种,那么无疑将会削弱草根助学组织在社会上(尤其是被资助者)心中的公信力。对于民间组织而言,公信力是它的生命力所在。公信力强,组织强;公信力弱,组织弱。公信力无,组织死。

 

 

当来自社会的一些误解扩散开来,草根组织无法控制的时候,那么将会有两种效应出现:

 

 

一是政府将站出来,宣布取缔该草根组织的“非法”活动。因为多数草根助学组织都没有登记注册,从法律上不合法,而且还涉及社会善款的流动。当出现混乱时,首先倒霉的当然不是广大民众,而是草根组织负责人,长远来看,还是社会自己的损失;

 

 

二是草根组织不堪压力,自动退出。当一些误解很难澄清的时候,草根组织的负责人也许会心力憔悴,选择退出。这个社会本来就缺乏既有公益之心,又有公益之行的公民,如果社会自己让这些人受伤害,将是非常可惜的。 

 

 

(2)      资助“过度”带来的危害

 

 

    过度资助在上文中已经提及,他带来的危害可能比过度贫穷还要厉害。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难。过度的帮扶将可能发生“变异”:孩子或者其监护人将读书和贫穷看成是获取外来援助的资本。品质是一个人的根本,而过度帮扶将可能从根上带来负面的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做公益事业,单凭一腔热情是不够的,热情加上行动也是不够的,热情加上行动,再加上科学的策略和方式才能够将事情做好。这方面,任何一个草根组织都不可能完全具备,因此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社会公益研究机构)的关注和关心,对组织的运作提供好的建议和意见。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草根  草根词条  助学  助学词条  应对  应对词条  通常  通常词条  面临  面临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