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在市科协党组的领导下,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真抓实干,在科学研究、项目推进、内部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研究方面成果
(一)论文方面
在过去的一年里,河研会专家及工作人员发表了多篇论文,其中《人工湿地》论文参加了海峡两岸第一届论坛并结集出版;《成都市餐饮污染现状调查及控制措施研究》编辑成册;还承担了《成都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课题,为成都市水资源利用进言献策,并得到政府认可和好评;中华民居还转载了《生态旱厕与公众参与》。
(二)专利方面
为了解决河流面源污染,设计生态农业。使养殖业、沼气池、生态卫生设施、种植业共构人工生态系统,精心管理维护动态平衡,建成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创新农村无污染型生产生活方式,河研会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发明了三项专利:
《农家污水、雨水处理与综合利用工艺》:
集农家污水和雨水收集、物理沉降、过滤、吸附、人工湿地系统处理等多项新的先进技术于一身,把农家污水和雨水收集处理成为难得的家园养殖、灌溉用水及抗旱、消防的备用水水资源。
本专利在郫县安德镇全家河坝进行了应用,并成功的建设有示范工程。同时该专利技术可开发成不同大小规模的系列产品、在广大的集中或分散居住的农村家园、农家乐及中小乡镇污水、雨水处理与综合利用工程中推广应用,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
《管式沉沙井》:
该专利仅用一些管道及附件组成,结构简便、造价低廉、使用方便,可制成各种不同的规格,在量大、面广的农家及小型污水处理工程中作沉沙井使用。其效果良好,深受业主欢迎。
《垂直自流曝气器》: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为了促进好氧微生物的生长繁衍或满足鱼类生长对水中溶解氧的需求,需要使用各种各样的曝气设备,该产品专为距离短、高差小的水流设计制作的不需外加电能的自流曝气器。利用该曝气器可对高差小于0.3m、水平流距离小于0.5m的水流进行有效的曝气,可使溶解氧小于0.5mg/L的进水,经曝气器后的出水达到2.0mg/L以上,达到能满足一般鱼类生长所需溶解氧的要求。
本专利设备已在郫县安德镇全家河坝农家污水处理中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
这三项专利的开发利用,将科学发展理念带入农家,参与和谐社会建设,为治理面源污染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促进了城乡可持续发展。
(三)活动方面
为了有效地推动河流保护,促进公众参与,进行了环境记分卡项目。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支持下,邀请美国专家jay进行了环境计分卡公益培训,还以成都饮用水水源河流柏条河进行了计分卡的初步设计和应用,并通过实地的公众调查及专家研讨,形成了面向公众的柏条河环境计分卡指标体系及操作手册,通过实际应用,形成了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柏条河健康评分报告。
为了能更有效地保护河流,保护环境,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河研会还将继续推进该项目。
二、安龙村项目推进情况
(一)今年四月份市人大政府在安龙村召开现场会
2008年4月17日下午,市人大常委会视察我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出席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的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及部分市人大代表前往郫县安德镇和凤凰河二沟对我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了视察。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苏培玮,副主任童若春、叶学东、敖锡贵、孙传敏,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陈泽南参加视察活动。副市长刘仆陪同视察。
视察组一行首先驱车来到郫县安德镇活水公园,这里干净、清爽的环境得到了视察人员的一致肯定。走进安德镇安龙村林盘居住试点村及生态环境建设示范点,阵阵河风吹来,让人倍感舒爽。该项目针对河流面源污染,设计生态农业,大力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解决了农村面源污染难题,保护了大气和水环境。对于这样的做法,视察人员纷纷表示了赞许。
(二)11月份红林市长现场调研
2008年11月13日,红林市长到安龙现场调研,他强调:“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科学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各级党委、政府加强社会管理的分内职责。各试点单位要切实承担起责任,先行一步,勇于探索,做好示范。作为省会城市,成都要积极探索总结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的典型经验,将各项工作做到全省前列。”而后红林市长又在全市污染治理大会上提出推广安龙模式,城市环境改造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加快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污水再生利用、垃圾无害化与资源化综合利用等相关工作,类似这样的好项目,应让它在更广的范围内发挥作用,积极推广。
(三)安龙村生态家园项目获得市环保局15万元专项奖励
水是生命之源。江河湖海面临严重污染,人类生产生活难以为继。仅治点源污染,不治面源污染,于事无补。面源污染治理世界难题。
“示范村”针对河流面源污染,设计生态农业。使养殖业、沼气池、生态卫生设施、种植业共构人工生态系统,精心管理维护动态平衡,建成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实现化肥农药减施禁施,为农业“戒毒”,创新农村无污染型生产生活方式,用“不污”代替“治污”,是面源污染治理最为彻底、成本最低的办法,项目实践科学发展理念,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安龙村生态家园项目得到了市环保局的肯定,获得了15万元的专项奖励。
(四)项目的可复制性必将造福社会
安龙村项目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肯定,广西、云南、贵州等地的NGO来安龙村参观,推广了生态农业,这必将造福社会。
“成都是离自然最近的”、“从高空往下看,成都的乡村景色宛若童话”,而成都开展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安龙村试点,目的就是要控制城市河流上游农村造成的面源污染,让“童话乡村”保持下去。
三、河流研究会内部的治理
2008年底河流研究会召开了为期三天的战略评估和规划会议,本次评估通过对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以下简称河研会)自2003年成立以来的宗旨使命、战略方向、团队建设、组织能力以及组织外部环境的初步回顾与评估,希望推动河研会积累和反思四年来的行动和成长经验,初步厘清机构的机会、挑战和新的战略重点,并为河研会下一步制定未来的组织发展战略规划打下坚实基础。会议中特别提到应当鼓励员工学习,在过去的一年,河研会先后派员工到瑞典、日本学习,为河研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此次评估显示,作为一个在国内尤其四川的河流保护和流域治理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并在该领域的研究和倡导方面居于领先的草根NGO组织,河研会宗旨使命清晰,资源动员能力全面、突出、志愿者和社会支持网络基础雄厚、具有较强的社区基础和实践经验,也逐步获得了国内外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同时,组织本身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机构战略重点的选择取舍问题,究竟是集中力量于河流研究,还是专注于社区实验,究竟更多资源应投入公众环境教育,还是投入倡导和政策改变?
其次,不同的战略侧重点和项目之间又如何互为关联和支持?在人力资源和团队建设方面,如何在职员的流动性和持续稳定性中寻找平衡,如何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进入和留在河研会,如何将河研会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如何培育一种兼顾民主参与和行动效率、兼顾严谨和坦诚友爱的组织文化?这些都值得进一步深思。
最后,在组织外部生态环境方面(主要是组织的政治环境),如何处理河研会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如何在原有深厚政府背景的基础上保持NGO的独立性,又如何在介入一些保护河流的危机事件时,避免和部分政府部门的过多冲突,为机构长期的发展和行动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以上问题都是河研会进一步制定战略规划时应该特别关注和思考的。
四、为5.12大地震搭建平台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等四川民间公益组织联合及来自北京、陕西、贵州、上海等地的合作伙伴、志愿者团队,积极参与到紧急救援工作中。5月15日参与救灾的民间组织和团队召开大会,成立了四川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办公地点设在河流研究会办公室。中心以“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有序参与,有效服务”为宗旨,为来自各地的民间组织、志愿者团队以及社会爱心人士有序地参与四川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工作,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和政策分享,定期组织会晤,增进彼此间的认知与了解,推动民间组织相互合作、共同参与救灾工作。为国际国内多家民间机构和组织提供救灾和重建服务还被公益榜评为最佳。(详见附件)
五、举办培训:
为了增强大家对灾难、对危机的意识,河流研究会还主办、协办与地震灾害的灾难管理、危机管理等相关主题的研讨会、培训会、交流会等 9次,为参与灾后重建的民间组织提供信息分享、会务联办协办、机构联络,提供培训场地、联系食宿、中转调整等服务。
2009年主要工作思路
一、继续做好学术研究工作,尤其要针对地震灾后重建出现的问题,矛盾和生态修复等问题开展研究。
学术研究是河研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在过去的一年,我们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何在同类组织中保持自身的优势,并且赢得更多其他机构的支持,更多地还是要靠自身的深厚经验、实践能力和科研实力。在2009年我们将继续做好学术研究工作,尤其要针对地震灾后重建出现的问题,矛盾和生态修复等问题开展研究。
二、继续做好5.12平台,为各NGO参与四川灾后重建服务。
地震带给灾区人民的伤痛是无法抹掉的,灾后重建是个漫长的过程,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的信息服务、培训、咨询和调研工作在灾后重建阶段还将继续开展,为继续参与救灾的社会组织提供服务。河研会仍将继续做好5.12平台,为各NGO参与四川灾后重建服务。
三、继续做好示范村项目。
安龙村项目的发展壮大为保护河流,保护环境,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年河研会将重点研究解决生态农户劳动力成本,增加其收入,减轻劳动深度,继续做好示范村项目,为社会的健康发展添砖加瓦。
第一期河流健康环境记分卡项目的圆满落幕不仅让我们认识到河流健康问题的严重性,同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河流健康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为了更有效地推动河流保护,促进公众参与,继续做好下一期的河流健康项目,推动更多的人参与河流保护。
五、继续做好桥梁平台工作,为专家参与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服务。
河研会各个项目的实施都离不开专家们的支持和帮助,专家们也希望能有这样一个平台让他们回报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河流问题和环境问题,也给河研会的资源筹措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机会,我们将继续做好河流健康项目,为专家参与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服务,推动更多的人参与河流保护,保护环境,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附件:主要资料】
作为民间组织参加抗震救灾紧急救援的信息和服务平台,招募志愿者、筹集物资、联系车辆、运送救物资、灾区信息分享等——
1、参与救灾的民间组织(前后共计87家)每日上午九点半齐聚512中心召开信息碰头会,交流灾区情况,报告机构工作进展;512中心根据机构需求,积极与省、市团委和省、市红十字会及其他民间组织合作,通过自己的网站、电话、电子邮件尽速招募前线需要的志愿者、联系和匹配物资需求;
2、截至5月29日,招募并输送志愿者300余人,其中派往灾区19人,搬运物资、医院志愿护理119人,为参与救灾的组织协调志愿者28人;
3、接受捐助和输送帐篷、食品、衣物、药品、日用品等物资约50余批次,其中为灾区人民送去物资34批次,定向捐助14批次;
4、依托网站和博客,512中心发布有关地震及赈灾最新的信息和政府相关政策以及灾情、交通、防疫、寻亲等信息。
进入灾后重建阶段,6月15日,512信息平台内的组织和团队达成共识,中心以参与救灾的民间组织和团队为主要服务对象,继续发挥信息服务平台的作用参与灾后重建。其中——
1、每个月举办两次联席会议,请参与救灾的民间组织和团队参加共同讨论灾后重建工作中的经验和困难,商讨面对和解决困难的方法,寻求项目合作的机遇;至11月21日已举行7次。
2、建成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网站,收集所有参与救灾的民间组织和团队的工作信息、物资和人力需求,以网站、邮件、电联等多种方式,为大家提供信息服务和政策分享;
3、接待来自国内、国际的想要参与抗震救灾工作的社会组织240余家,向其介绍灾区情况、社会组织救灾信息,协助其在灾区开展救助工作;
4、组织对志愿者的培训30余次,包括对医院志愿者、灾区志愿者、灾区农民志愿者、企业、民间组织等的志愿者培训,并完成《救灾应急状态下的医院志愿者管理与培训》、《志愿者手册》等培训文稿,
5、主办、协办与地震灾害相关主题的研讨会、培训会、交流会等 9次,为参与灾后重建的民间组织提供信息分享、会务联办协办、机构联络,提供培训场地、联系食宿、中转调整等服务。
6、借用、整合科研机构和民间组织的研究力量,根据灾后重建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向政府有关部门及相关机构提供调研报告、政策建议。
灾后重建是个漫长的过程,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的信息服务、培训、咨询和调研工作在灾后重建阶段还将继续开展,为继续参与救灾的社会组织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