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自:E惠社[http://www.ecauses.org]
4 处于变革下的NGO组织
(以下主要凝练于克莱·舍基近期接受的采访,议题关于在社会媒体及技术革命的当下,非营利性组织(NGO)所要扮演的角色)
上图说明了NGO角色的转换,图中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分别为等级、群组与网络,分别对应着:加入我们(人们申请成为该组织的一员,付费并定期接收简 报,其中,组织像核心一样,是所有成员连结的焦点);彼此互通(成员间实现互相沟通);及参与其中(成员成为组织的一部分,发挥力量,反作用于组织)。
具体的说,早前的旧模式,即等级模式(如图左上)中,组织只是提供如发送新闻简报等单向服务,而未来,组织的成员与支持者间将通过图中旁支(即辅助 手段)实现彼此间的通信(如图右中及左下)。在其中,NGO所发挥的作用是,相对于Facebook等个体去自发结识的网络,NGO可以借助自己的组织资 源与平台优势,更好的招集成员,并在成员间架起相互沟通的桥梁,为成员提供除了新闻简报外的增值服务,其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在于如何处理图中旁线所代表的那 些成员间的联系。当然,NGO不可能帮助所有的人建立联系,它所需要的是保持一定的敏感度,能发觉出组织成员所感兴趣的议题,并能在特定时间或特定区域 下,帮助成员间建立最有价值的联系。譬如,绿色和平可以帮助你我找到对大熊猫或者水源保护等不同领域感兴趣的同类,并建立起新的关系。
以往,受困于管理及通信成本等因素,NGO实现上述转变还是比较困难的,但社会媒体的出现,极大的加强了这种可能,减轻了沟通与聚集的成本。
采访中,克莱·舍基引用了一家竞选机构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 的例子,该机构试图阻止成员通过meetup.org.以机构的名义安排聚会。 显然,它没有很好的跟上潮流,机构、组织应该接受其成员通过meetup.org等工具,面对面地交流,并借助Facebook、Twitter及其他在线工具保持联系。或者,先在线上建立联系,而后在线下聚集在一起。
克莱·舍基还强调了机构与个人在使用社会媒体上的不同,他举了个例子。Jane很喜欢照相,也习惯将照片发布到Flickr上存储起来或分享给朋 友。一次她将当地的庆典游行的照片上传到网上后,发现有很多其他人也想把照片上传到网上。她们建立了小组,并把所有关于庆典的照片汇集到一起。她觉得这个 过程很棒,因此,便建议给她所在的组织: 我们的假期聚会也可以这样做。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建议是否能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组织中有没有一个人,譬如Jane担负起实施、监控及支持等责任。不然的话,组织自身缺乏足够的行动力。
社会媒体提供了众多的对话机会,如人们互相交流,人和组织倾诉,组织和人沟通等等。这些很普遍但却不是最有价值的,最棒的是组织能够激发成百上千的 支持者,加入他们的群组、论坛、网络或任何的其他的活动中。而更令人惊喜的是能够看到组织为成员提供相互熟悉的机会,而不再局限于成员与组织间的单向沟 通。
采访人感叹到,她参与了一个妇女选举联合会,这个机构声誉良好,但是没有成员间沟通的渠道。如果像克莱·舍基所说,无论是通过一些简单的在线交流工具,或是下的一些专门性的聚会,都有助于成员间彼此熟悉,提高成员对于机构的热情,并创造出更大的能量。
由此,联想到国内些NGO机构的现状,目前我了解到的情况是,成员间的粘性还是较低,整体比较松散。譬如绿色和平,我只是能定期的收到它的一些简 讯,近期进步的大概是一些网络活动,譬如保护野生虎等,但成员间的彼此交流几乎为零。而E惠社这样依托于网络的组织,虽然有每周的内部邮件,但其实成员彼 此间的联络还是很有限的,甚至彼此想要相互了解的热情也并不高涨,或者正如克莱·舍基所说,需要组织在其中融合、协调。
克莱·舍基给出的一个小的建议是:比起局限于思考组织与成员间的关系能为组织带来什么,或组织的关系能为成员提供哪些好处。不如去思考,成员间的关系能为组织的社区带来些什么?
总结来说,NGO的新角色既是一个具有策略性的招集者,能在社区间创立动态性的联系。
觉得很好玩儿的一件事是,很多美国人对于撰写趋势性的书籍和文章,尤为擅长。一直觉得克莱·舍基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概念,但是概念的理解与具体实施则是个细致化的过程。
譬如NGO究竟如何实现这个角色呢,是否真的如克莱·舍基所说成员间的互动会带来良性的结果,而这些良性的结果具体又会体现在哪儿些方面?也许只有真的尝试过才能知道。
个人的感觉是:通过机构而相熟悉的人,会彼此间因为某个共同的兴趣,而多了一份亲昵感,增加彼此相互了解的渴望;同时,也会因为在这里遇到投缘的 人,对机构产生一份特别的感情,从而更愿意投身于机构的活动中。此外,直观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关系的确立,而关系对于促成一些事情,有时会起到关键的作用。
新世代的特点之一就是一切都是互通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如何更好的组织和利用这些资源。主动,有节奏的调用可以算是一个基本原则。
附录一篇,书评,从不同的职业角色探讨未来是湿的价值,个人给五星,同步推荐。
克莱·舍基将数字网络时代置身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理论的视角下进行分析。国内已有传播学、民俗学、社会学、组织研究者、网络经济等领域的人关注这本书。
互联网行业的人能从这本书里看到WEB2.0为什么会横行的理由——人有结社、抱团的本性,在数字网络时代,技术的完善使手机、电邮、网站 等新的“社会工具”把曾经处于边缘的或者不存在的团体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团体。这些团体或者在网络分享数字信息(照片、书评),或者把自己的劳动集中起来创 造一个共同的数字产品世界(网游魔兽),或者建立虚拟空间然后进入现实世界以便获得实际的目标(如网友见面)。每种团体都是创建比随后的活动便宜,比如, 分享比合作便宜,合作比共同行动便宜。这就是为什么分享的网站比合作的网站人气旺,合作的网站比集体行动的网站人气旺的原因。
对于研究组织和管理学的人:网络世界的组织倾向于比现实世界的组织更优秀。现实世界中的组织存在着“机构困境”,耗费太多的资源在管理成本 上,而管理活动和生产活动的比例在网络世界比在现实世界更低。在网络世界,“松散组织起来的群体能够比机构更有效率地做事。”结果没有出现等级体系,也不 需要这些东西。怎样利用社会工具,高效、低成本地运行,组织能从这本书里学到很多。
对于媒体:从古代书写的优先权,到传统媒体的优势地位,再到网络时代人人都是“新闻的出口”。以出版为首的媒体行业呈现出“大规模业余化” 和“去职业化”的趋势。以前信息由媒体以权威的姿态“先过滤后出版”,但现在以网络为首的“社会工具”的出现已经让信息“先出版再过滤”,群众的选择决定 了信息能被多少人关注到。这是对传统媒体的挑战。
对于研究群体心理的社会科学:克莱·舍基是技术人才,然而他更有洞察社会发展趋势和变化的敏锐度和深刻度。对于数字网络时代社会,人们的心 理特点、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甚至于政治、经济,怎样被新的“社会工具”——以网络为代表——所影响着,克莱·舍基这本书提供了既深刻又生动的论述,非常 值得社会科学研究者借鉴。
对于一般读者:互联网怎样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大家都有感觉,而且像“躲猫猫”、“周老虎”等事件,我们发现网民这个“无组织的组织”的力量 已经影响到决策层、媒体。但是这些感觉都是说不清楚的,看完克莱·舍基的书会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人们怎么通过“社会工具”联系起来。
参考文章: 1.The Changing Role of Nonprofits 2.Clay Shirky: nonprofits must become new-style convenors – or lose their members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E惠社[http://www.ecauses.org]
本文标题:NGO:社会媒体时代下的角色转变 (下)
本文链接: http://www.ecauses.org/2010/08/24/the-changing-role-of-nonprofit-organization-in-social-media-st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