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从“格桑花事件”看NGO 危机管理

 

对于NGO来说,accountability和credibility是很重要的。这两个词找到对应的中文翻译的话就是公信力和可靠可信赖。因为成熟的公民社会中,NGO直接面对捐款者,直接面对媒体监督,面对司法部门等机构。NGO需要靠成功执行的项目、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互动性强的对外宣传和筹款来保证自己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若是公众媒体对NGO开展的工作有质疑,就会破坏已经建立的形象、声誉、和群众对其的信赖感。

 

跟思维和小石讨论过中国NGO的危机管理问题。GMM事件一出来的时候,我就在想,不知道红十字会会怎么做危机管理。红十字会的官办色彩浓厚,思维说,他们直接就不用做危机管理,政府直接帮它把事情压下去,就什么事情都没有了。确实。政府可以压住。但是现在郭美美后遗症已经开始了:人们不会再随便捐钱给红十字会了。河南宋庆龄基金会事件炒房地产,青基会出卢家妇女事件。三大公基会都让捐款人失望透了。而民众对公募基金会的怨气也客观地恶化了底层NGO的生存环境。

 

危机管理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要相信危机中隐含转机。

 

三大公基会的“倒下”反而激发了民众们对于NGO透明度的关注,会期待给钱会有实际的产出,会想要看到更多的选择,自主地选择到底要捐款给哪一家。这些都是环境在变好的征兆,因为这样NGO就不用靠后台而是真正靠实力去面对市场,当然阵痛期是少不了。因为现在国内NGO普遍发展比较落后,很多NGO是针对现实议题而做的项目设计,对于捐款者的了解调查不多,对于同质化的机构、竞争情况了解也不多。很多内陆省份,由于本来基金会少,筹款环境又不好,生存都成了问题。据我的观察,是上海北京深圳云南省是属于中国NGO发展天然条件比较好的地方,除了资金来源充足(注册的基金会多,人均收入水平高,云南是属于问题多,钱都喜欢去那做事情),政策环境好(尤其是民政部在深圳的改革之举),其他省份多有身份尴尬的发展局限。跟小石讨论格桑花被爆出捐款造假,会员造假,遭到整改事件,我吊书袋觉得格桑花没有及时做危机处理,会破坏刚刚好转的环境。小石指出,单单一个格桑花,也仍然不会改变,因为力量太小,而且能力也不够。要重建民众对于NGO的信心,对非公募基金的信心(公募直接排除吧,因为人民对政府没有信心),是需要整个行业集体发声,持续推动法规变革,加强行业自律与合作,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同时,书袋还是要吊的。因为国内很多NGO对于危机管理这个名词也多是云里雾里,而中国传统的“堵为上”的公关思路,就是贿赂贿赂记者,事情缓缓就过去了这种思想,我觉得是一定不能有的。公众的信任是一个NGO最重要的财富,而且失去了,也许就要不回来了。所以我还是很推崇美国的危机管理思路:查清真相,找出谁该为这个危机负责; 能说几分真话就说几分,但是一定不说假话; 注重跟利益相关者的沟通。这个沟通既包括内部部门间和员工的沟通,机构里面跟董事会的沟通,在外包括跟机构的捐款者、潜在捐款者、媒体记者、甚至有的时候还有时间当事人,社区之类的受到影响的人和群体。

 

危机可以分外部危机,内部危机,也可以按照事件性质原因再细分。虽说危机各不相同,但是应对方法确实有相通之处。关键是要有详细的沟通计划。

 

有的人会问,怎么计划?你怎么知道什么危机?怎么知道什么时候来?美国的危机管理理论跟咱们老祖宗的道理一样,要未雨绸缪, prepare for the rainy day。很多机构都有专门的危机管理部门,负责发言宣传,内部安抚和解释说明等等。常常也会有模拟活动,锻炼大家的应对力。

 

所以当危机来了,请不要手忙脚乱。由于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的定理,你的NGO会在短时间内集中大量的眼球。若是处理得好,这是难得的免费广告时间。而团队面对敌意的外部环境,往往更容易团结,所以你有了一个机会增强机构凝聚力。

 

要做到这个很不容易啊。在非常时期,你的每一个员工都会被逮到做“发言人”,为了应对危机,若是没有多余的人手去跑媒体开记者招待会做宣传,怎么安排员工,怎样保证机构的继续运作?这些就需要好好的计划。

 

在机构里面培养开放的气氛,不要让员工们把藏着掖着坏事变成一种习惯。明确职权分工,这样哪儿出错就能很快找到源头。当危机被报告到危机管理部门,这个部门的员工需要立即召开紧急会议,让上层参与危机管理方案拟定。

 

第二步找一个适合的发言人。这个发言人需要是个值得人信赖的人,若是只会说:反正我是信了,那就不要来误事了。这个发言人最好能是在机构内说话比较有人听的“权威”人士。因为美国的公司文化比中国少了很多层级概念,高层出现往往能让公司员工比较有安全感,而不是像中国给压迫感居多。发言人选定了之后,要取得共识: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要说几分是要统一口径的,要不就会把情况弄得更糟。积极应对,努力查清真相的态度是必须的。若是危机已经影响了正常的机构运行,那需要先在内部开“通气会”,

 

第三部:分工!这个相当重要,处理的结果如何就看分工的情况了。有的人得准备内部发言稿,有的人得负责给主要媒体打电话,有的人得开始准备记者招待会的场地,有的人得开始在各种社交媒体上更新内容,官网更新啊,有的人得时时刻刻看着过程跟上面的层级汇报工作,问题若是真的很大,有的还要召集董事会来商量问题。对了,机构的宣传材料少不了啊!免费广告时间也就来了,聊聊过去的成就啊,聊聊曾经的辉煌啊之类的。

 

第四步:跟观众们真正的面对面。该说的该回答的都提供给媒体,注意收集反馈,并且一定要保证能够尽快即使地告知媒体事情最新的进展。媒体的角色很重要,他们要的只是信息而已,跟媒体合作是必须的。信息渠道可以有电话、官网、社交媒体、邮件等。而这个时候,不仅是对外有说辞,对于NGO来说,有个特别要注意的,就是对于捐款人、合作伙伴的知情权的尊重。他们每个人都是没有到场的媒体记者,都会深刻影响机构未来的公信力。请不要吝啬你的时间、人手、脑力,给他们发个邮件表示歉意,讲明事情原委,并且顺便再做做广告什么的。这个需要NGO重视捐款人,重视合作伙伴,有建立自己的利益相关者数据库,现在很多软件都支持这种客户管理的service。

 

第五步:评估和吸取经验。中国说吃一堑长一智,每个危机都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看看大家的应对,有什么要加强的。看看员工、董事会、捐款者们对这次危机管理的评价,相关人员整理下来,并找出短板,安排相关的培训。

 

现在小的NGO可能仍然不具备独自应对的能力。但是若是中国的NGO现在不联合起来去应对眼前的危机,也许等待大家的不是公益的春天,而仍将是一个漫长的冬天。

 

 

以下是作者同朋友小石的讨论总结与思考

 

1. 什么样的突发事件才能称为“危机”?

 

在我们的课上,老师用的危机定义是

 

A situation presenting a basic threat to the fundamental values 

 

and norms of a system, which under time pressure and highly 

 

uncertain circumstances necessitates making vital decisions.

 

包括了三个要点:“突发”“结果未知”“对核心价值观和规范的损害”

 

不是每个突发事件都会酿成危机,但是每个危机都是因为突发事件而引发的。对于格桑花来说,这个突发事件是公益时报的一个关于格桑花会员名单造假,财务混乱的报导引起的。9月13号公益时报网站登出。9月13日,天涯上直接有帖子骂说格桑花是个骗子公益组织。这个帖子迅速被雅虎公益,腾讯公益转载。在网络时代,坏消息的传播速度是无法预计的。这个突发事件的结果对组织机构的影响是无法预计的。在报道中,关停网站更是容易被解读成心虚。对于一个公益组织来说,公信力、项目产生的社会影响力、项目执行、财务状况是捐款者、合作者、潜在捐款者会考察的重要指标。 这些是最重要的发展基础,筹款基础。中国现在民众们并不知道怎么去判断好的机构,更多倾向听信口碑传销,这也是让这个危机的结果放大的另外一个“中国特色”的因素。所以我觉得这个突发事件对于格桑花来说是个危机

 

2. 假如格桑花把所有的资料,全部开放,用开放式项目管理的方式来做,任何机构,包括基金会和媒体,都可以直接查阅相关资料,它可以不面对媒体吗?

 

我们之前上过一个关于亚洲经济的课,里面说到宜家被媒体指责不顾印度供应链上的童工问题,主持人准备了很多很Tough的问题邀请宜家负责人上节目。我们要建议负责人要不要去,要怎么处理这个危机,因为之前已经有过了这样的指责。全班很多人都在memo里写一定要去。但是老师说:他们没有去。在这个社会,不要对媒体抱有太多的幻想,觉得他们一定是伸张正义,因为为了收视率和各种利益,媒体人也要制造冲突,这是他们的职业所需,我们也需要理解,没有冲突那就不是公民社会,因为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若不是刻意压制,就应该有不同的声音。公益时报有职责去报道不正确的地方。格桑花内部什么错都没有的可能性也小,就算是大环境所迫,就算有万般苦衷。事情永远比报导复杂,因为报道有字数限制,而人性则难以估计。里面的匿名志愿者心理打什么小九九,谁也不知道,难说还真有不负责任的志愿者搞坏了格桑花的账目。这些我们都不知道。而民众们看到这样一边倒的报道,更容易对格桑花失去信心。庆幸的是,这个时代,不是只有纸面媒体,网络媒体能发生,各种社交网络也能传播信息影响舆论导向。

 

是的,格桑花可以选择不面对“媒体”,但是他们一定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不能让一边倒的报道打垮已经建立起来的公信力。

 

小石提到了公益时报还是属于有些官方背景。这样的话,如果最后格桑花调查出来证明了清白,公益时报的公信力就木有啦,他们就要考虑自己的“危机”了。呵呵。

 

3. 单个NGO力量弱小,问题众多,在危机处理时的先后顺序?有没有可能有专业的“经纪人”来帮助解决?NGO能否有行业性组织来当经纪人解决这个问题?

 

我很同意小石说的,NGO管理有问题,应该扶植为主,打压为辅。但是我个人认为,中国的NGO就跟任何行业一样,都要经历一个洗牌过程,同质化严重的领域,比如教育类、环保类、未来肯定会有一些机构被淘汰。NGO也要面临市场竞争。专业经纪人这一说还真不是没有。在美国,我就有看到专业的咨询机构帮助NGO完善工作流程,提供人力资源咨询服务,等等各种服务。有技术提供商,美国现在很多NGO筹款都是用专业的数据库软件(具体我也没有研究过,这个可以下次研究下),甚至连最核心的筹款都可以外包。之前在微博上看容懂老师的文章,分析过一个哈佛毕业的叔叔Dan Pallotta建了一个专业筹资公司,因为专业marketing毕业,所以筹款特别厉害。但是后来,因为他的个人收入太高,被媒体爆料,NGO觉得他的团队过于商业化,不愿意再合作,他就破产了。不过又东山再起了。我在Linkedin上还connect了他。yeah!很厉害,很聪明。所以即使在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对于NGO,NPO和盈利组织的这种stereotype也还是会影响到这种“外包”模式的发展。不过咨询业倒确实是比较普遍的。

 

说说我对中国的理解。我觉得现阶段这种外包形式是不大可能出现。专业经纪人的现象应该也还没到时候。小石一直在强调要有“行业组织”,我觉得比较不太可能。现在连单个NGO都难以在中国注册,要一个能管理这些NGO的组织,怎么注册?难道还直接跟民政部叫板?

 

合作是必然的。只是跟谁合作怎么合作仍然是个问题。我觉得现阶段,中国的发展状况是重要的独立基金会牵头,组织各种合作论坛交流经验。今天在洪波老师的微博看到南都基金会,徐永光决定帮助格桑花,请第三方评估机构来查证问题。觉得这是个非常好的契机。中国非官方背景的基金会NGO要发展必然需要携手合作。

 

在中国,人们的思维仍容易一刀切,对于事实缺乏求证精神,在这种大环境下,一个NGO公信力的失去,不是一个机构的事情,而是一群机构的事情。

 

格桑花的第三方评估模式,其实是危机管理可以采用的一种重要方法,可以保证公正性。当然也有人不选择的啦,谁也不知道这么挖下去会挖出什么来,这种例子还是挺多的。而恢复群众信息,积极同利益相关者沟通(志愿者,捐款人,潜在捐款人,合作者,组织内部成员)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比开新闻发布会,发新闻稿都重要得多。

 

欢迎各种问题各种拍砖。

 

 

庄巧祎目前在美国雪城大学学习国际关系,研究方向为国际组织和NGO管理、冲突管理和国际发展。她暑假曾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实习,现在在美国智库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实习。

 

更多相关文章请见:

 

作者人人空间:http://www.renren.com/home?id=223892442#//blog/blog/0?categoryId=7489534

 

作者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174601124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格桑  格桑词条  危机  危机词条  事件  事件词条  管理  管理词条  NGO  NGO词条  
公益

 NGO招聘:性别是个问题吗

  在公益组织的发展风生水起之际,这个行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开始更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在人才专业化、薪酬待遇、激励机制等方面的讨论之外,一个“边...(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