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来自基金会的TA】静静闯公益:那圈那人那啥

编者的话

       过去的一个月里,静静始终在一线跑,不是西部山区就是网络经常不通的某国。对于不断的催稿,小编猜,她一定想大喊一声:“我想静静。”玩笑归玩笑,从文章来看,静静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了一位新人对行业冷静清晰的思考,既涵盖如何选择资助项目、如何赋予项目官员决策空间的具体策略,也切中发展项目的核心要义与根本立足点。如有更多静静如此闯公益,必能闯出一片新天地。

       在静静的印象中,TA现在所从事的职业以及身处的行业,一直以来都遭受到各式各样的抨击,群众的杀伤力真的是“吓死宝宝”了。

       某甲:哟呵,这姐们简直了!做公益连自己都养不活,哪儿还有心思悲天悯人啊~~

       静静:管的着吗你!(内心翻一个大大的白眼)

       某乙:公益就是一群弱势群体在给社会制造更多的弱势群体!

       静静:额…也许…但是(我竟无言以对!)

       某丙:基金会根本不差钱,一边谈理想谈情怀忽悠大家伙儿,一边却拿着善款谋私利!

       静静:什么?!……(我撸起袖子四下找寻凶器)

       某丁:咦,你是基金会的?最近有哪些高收益低风险的基金值得投资,透露一下嗯?

       静静:……(求此时静静的心理阴影面积)

       从静静关注公益开始,诸如此类的声音便一直不绝于耳。都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力量是无穷强大的,可群众终归还是没能阻止TA,眼见着又一位迷途羔羊坚定不移地大步迈进了公益圈。如大家所料,这果然是一个坑。

       静静入行不足一年,已经有幸或不幸地在项目资助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遭遇到一些严峻挑战。

 

考验一:巧妇怎做少米之炊

       公益人都爱瞎操心,什么活都想揽。静静也想过,不要作无谓的挣扎了,就跟随自己的心意吧(怂)。可问题是相比起所关注的社会问题和需求,可供我们调配的资源十分有限。心愿无限大,奈何力所能及的不多,这正好应了那句俗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何确保把心思花在点子上、把资源用在刀刃上,是静静入行遇到的第一个挑战。

       作为就职于资助型基金会的项目官员,静静常常需要去看项目和选项目。对于机构所拒绝的每一个项目静静都清楚其中的缘由:年内预算不足,或者是不符合机构的资助标准。但是回过头来看机构资助的项目,是否每一个都符合机构资助的理念呢?静静有时候看不懂。当决定支持一个项目时,我们真的想清楚了吗?我们看中的是项目本身还是合作的伙伴团队?资助的主要原因是看交情还是看心情?我们希望从中达到什么目的?静静在日常工作中还时常存有这些疑惑。

       这是一个无解的难题,似乎许许多多的理由都能成为资助的依据。有些时候静静会得到如下理由:“这个团队扎根基层多年,十分不容易,这种精神值得支持!” “他们做的事情很有意义!” “上级的意思,照做吧。”静静感觉不妥,却又不得不按照指示进行资助。

       面对这种情况,静静通常会扶额稍微冷静一下,很显然上述的理由是无法让静静信服的(臣妾确实是做不到啊)。撇开不可控的外部因素不说,光从基金会的角度去考量,请问这跟项目有一分钱关系吗?!这个“精神可嘉”的团队是否秉持着与基金会一致的公益理念?所做的“很有意义”的事情又是否与基金会的宗旨和定位相契合?如果没有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就轻率地作出决策,很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也难免让坊间误会基金会有钱任性了。

       事情不该如此。不管是公募基金会、企业基金会、家族基金会、还是个人基金会,即使在获取资源和调配资源方面各有优势,但是资源在进入公益范畴的那一刻起已然成为公有资产,其使用与分配都面临着许多限制。机构的宗旨和定位从根本上圈定了基金会的关注领域和业务范围,而基金会也应该在公众的监督下兑现承诺,将资源有效运用于实现机构宗旨及目标。社会上有待改进的问题很多,需要关注的需求也很多,但还是请心怀天下者不妨先自扫门前雪吧。先集中全部力量把一件事情做好,避免毫无目的地投石填海,给自己、同行、社会一个交代。

       当我们在谈资助时,我们固然是想推进对公共问题解决方案的探索、推动社会创新、支持行业生态的发展和人的进步,但是也请不要忘了回归机构的使命和定位再三考量,这是我们在谈资助谈理念时无法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静静在面对不符合机构资助领域的项目时,会鼓起勇气说“你很好但是我们不适合”,尽管很多时候都被对方殷盼灼热的目光烫伤。放走了一个好的合作伙伴、一个好的项目的确让人惋惜,但是相比起破坏契约精神浪费宝贵的公益资源,将机构宗旨和使命变成“连篇鬼话”般的行径,静静想忍痛割爱还是必要的。

 

考验二:权力与谋略的较量

       一般来说,基金会项目官员的决策空间很有限。其主要职责是按照机构发展战略执行具体工作,并及时反馈一线情况,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因此日常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咳咳,老板“打赏”的挑战。

       静静很惭愧,虽说食君之禄担君之忧,但是每个月总有那么几次在工作会议上给老板添堵,与管理层出现意见分歧。所幸的是静静所在的基金会倡导多元言论自由风气,让TA越发猖狂令人发指。然并卵,终归不在要职而无法撼动定局。

       大家是否也有同样的困扰呢?项目官员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公益知识教育,并且在日常工作中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基层了解实际需求,从而更容易接近问题核心。当发现机构现行的策略有明显的偏差与不足,当如何应对才能把自己的观点有效地传达给决策层并且影响决策?

       上个月在协力营听到一个很生动的例子:如果你的老板想要可乐,但是你认为绿茶更加有效更加符合机构定位,你会选择带可乐还是绿茶回去交差?“递给老板可乐的同时,也展示另一只手里的绿茶,并且试图以绿茶的优越性打动老板。”一位在基金会工作了多年的“老人”如是劝导。

       静静项目官员的基本职责及专业能力的角度对这个建议进行了解读。首先,老板请你来是干活的,你要把老板的想法落实,对老板负责。总而言之就是先把自己份内的工作做好,少在那儿瞎哔哔(哇呜玻璃心碎了一地)。静静花了不短的时间才慢慢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希望你们能比TA更顺利一些。

       最起码,不要急着去质疑,不管是对决策层的专业性抑或是决策本身的合理性。决策者站在机构的层面考虑整体长远的发展,能够接收到的信息也更为丰富全面,当中肯定有我们理解不到的良苦用心,所以先不要急着去否定。然后,试着在机构内部建立通畅有效的沟通机制,定期反馈一线工作情况,提出专业的调整方案,以供管理层参考。如果可以的话,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作一些新的尝试,比如向你的老板展示绿茶,再比如,先小范围地进行试点项目,明确效果后再大范围地复制推广。静静友情提示,任何新尝试的前提都是风险必须控制在项目官员可承担的范围之内喔。

       不是没有更激进直接的方法,静静就看过有同行把不被赏识的无奈化为另辟蹊径的行动,直接将绿茶包装成可乐讨得老板的支持。有人说,无论其目的何等崇高,手段的非正当性让人无法接受;也有人说,可以理解为了专业公益的目的而采取的特殊手段。一时之间静静难辨对错。一方面,此举不仅危及个人名誉和职业操守,同时还打破了机构内部治理的结构和规则,细思恐极;另一方面,如果不去努力争取,久而久之又会怎么样?可见,如何划定基金会项目官员的权力边界才能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同时弥补工作性质所造成的局限性,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考验三: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除了挑选项目和影响决策,静静在面对已经资助的项目时也经常觉得有心无力。比如说,TA所在的基金会资助了多个能力建设的项目,以定期开展培训班为抓手,结合培训对象的共同需求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希望在提升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增强学员群体的行动力、领导力和凝聚力。然而项目在设计阶段安排的预算只够一小部分学员外出学习,是因为预算有限抑或有意增加项目的竞争性,就不得而知了。

       当时的处理方法是先让学员们提交申请,然后再由项目执行伙伴对候选人一一面试,最后挑选了几名上课出勤率高、学习认真、表现活跃的学员。眼看资源的分配最后不能免俗地变成对“优秀”的表彰,还可能把项目当中最需要帮助的群体排除在外,静静认为这十分不妥。

       通过行业交流,静静发现当一个项目涉及无法在目标群体当中普及的“福利”时,普遍的做法是由资源供给方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标准进行分配。难道我们的善心和慷慨就代表着我们有权利主宰他人的生活吗?何种程度的外界干预才是恰当的?

       静静十分崇拜的一位奇女纸说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积极向上的动力去追求更好的生活。因此静静相信每一个人都会对自己负责,尽力作出对自己最好的选择。如果我们能就此达成共识,很好,那么为了资源的有效利用,我们更应该让发展主体(直接利益群体)自己去分配有限的项目“福利”。我们可能比他们懂得更多,也可能不,但肯定只有他们才最了解自己,最了解自己所在的社区。

       并且,对于以能力建设和赋权作为目标的项目而言,其核心在于目标群体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在于目标群体在自愿的情况下有了更多选择和提升个人能力的机会。而这些在项目的实施过程当中就能得到实现:通过让目标群体参与决策、资源分配和项目管理,提升个人能力的同时逐渐形成他们对项目的归属感和权利意识。

       而从责任和义务的角度来看,当资源不足以满足每一位目标群体的需求时,这不仅仅是资助方需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每一位利益相关方都需要对项目的落实和影响负责,毕竟外部干预只是暂时的,项目的持续效果终归要依靠目标群体的内生力。

       要说吐槽的话,这个自带满满槽点的行业足以让静静说上个三天三夜。但不可否认公益的存在本身就很可贵啊!

       (甲乙丙丁:看来静静已经放弃治疗了。)

       公益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其中一种手段和力量,也许称不上直接有效,但通过公益的途径去促成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改变,尤其是被其他手段所忽略的人的改变,这本身就很酷很值得去尝试!不可否认这当中掺杂了一些个人乐观主义精神和年少无知,但是静静想和大家一起努力试一试。或许会成功,或许这个思路从一开始就是错的,到最后也难免失败。这些都不要紧,我们还有许许多多的伙伴在路上。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后记】静静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得知基金会一线项目官员好不容易有了面向整个行业发声的机会时,静静暗想一定要好好把握,有组织有纪律地发表个人对于公益和资助的看法,塑造理智而专业的形象。哪曾想到会在逗比的路上越走越远,如今竟连人影儿都看不见了。静静很是惭愧。有人说,静静提到的问题早已被业界大佬声讨了不下百十回,现在再拿出来讨论毫无新意。但是发声的目的从来都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发声是为了带来改变。如果这些问题依旧存在,就有被讨论的价值和意义。基层人员的观点很容易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被忽略,但是静静会不断尝试,千千万万遍,直至问题得到解决。静静是谁?答案就在那风中飘,风中飘。

 

【栏目介绍】作为行业资源汇聚之地,基金会总是能吸引更多目光,然而过往基金会发出的声音大多来自深孚众望的公益大佬与意见领袖,中基层项目官员成为沉默的大多数。2015年,在第七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的支持下,中国发展简报设计执行了“倾听一线的声音-—项目官员眼中的基金会与行业”项目,通过国内非公募基金会一线项目官员的公益观察或个人故事,展示他/她们的所思所想、所见所得,由此呈现项目官员如何成长、基金会如何运作、又如何对社会议题和行业发展产生影响。

 

本文版权归上述项目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office@cdb.org.cn,并请保留本段版权声明。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基金会  基金会词条  公益  公益词条  静静  静静词条  来自  来自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