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强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
就在本月初,高校基金会这个领域开了一个重要的会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基金工作研究分会第十八次年会。这个年会的参与人数创下了新高:共有180家高校约340名高校基金工作代表参加。根据基金会中心网的2015年底的统计,全国有435所高校基金会。按照高校基金会的归类属于非公募基金会。上个月,中国第八届非公募基金会论坛上,高校基金会的参与却寥寥无几,仅有7所高校基金会参加。除了中国非公募基金会论坛外,高校基金会也很少参与国内公益界的各种行业交流活动。为什么高校基金会与中国公益界出现了“隔离”?
最近几年,国内高校校友捐赠的记录不断刷新。目前最新的记录保持者是电子科技大学企业家校友熊新翔,他向电子科技大学捐赠了10.3亿元。2015年校友捐赠最多的是复旦大学企业家校友卢志强,他通过泛海公益基金会向学校整体捐赠7亿元。
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文章《中国大学掘金“校友经济”》中描述了高校基金会繁忙的景象: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丁峰在两天内往返深圳和天津,还要在中途起草一份文件,连等飞机时都放不小电话。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年度余额在过去4年里几次翻番。今年10月,南开获得了建校以来首笔单笔过亿元的校友筹款。
高校基金会正在成为985,211高校乃至普通高校的标配,主要有以下的原因:第一,经过近三十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各个高校都涌现出一批财富暴涨的校友。这些校友在事业进入稳定发展期之后,希望回馈社会,母校无疑是这一群体极为看中的捐赠对象。第二,教育部门的推动。2009年,财政部和教育部出台《中央级普通高校捐赠收入财政配比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方案鼓励高校要不断拓宽筹资渠道,积极吸引社会捐赠。目前,各个高校的财政拨款很难再有大的突破。从教育部门,乃至各个高校,都认识到高校未来的办学资金增加只能来自社会捐赠。校友这个群体无疑成为了各个高校基金会优先筹资的对象。从最近几年的趋势来看,各个高校都在积极加强校友会的建设,进而通过强有力的校友网络确保校友的捐赠不会旁落到其他高校。
当高校基金会收割完这一批改革开放之后积累起来的企业家校友捐赠之后,不知是否会担忧未来有足够的校友企业家捐赠来支持高校更多的资金需求。这一点恐怕各个高校的校长并没有对此有长远的考虑,毕竟各个校长的任期最多也就两届:十年。
通过上面的分析,高校基金会规模的不断庞大,主要是各个高校与教育部共同推动起来的。因此,高校基金会的头等目标是为高校增加收入,而不是促进公益理念在高校的传播,以及打通公益组织与高校,特别是高校教师群体、大学生群体的有效链接。在这样的目标导引下,我们就会看到高校基金会与国内公益界的“隔离”正在出现:
第一,高校基金会正在成为一个高校的行政部门,而没有成为公益界一个推动的力量。在各个高校,高校基金会的理事长一般都是由高校的校领导担任,秘书长也是具有一定行政级别的中层领导担任。这些人士往往更为关注高校基金会对于高校的经济贡献,而很少关注公益界的挑战以及发展趋势,更不会成为公益界的直接推动力量。这样的发展重心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基金工作研究分会第十八次年会的议题设置也可发现,这届年会的议程主要包括:筹资方法、项目管理、财务管理、资金运作、行政及信息化。
第二,高校基金会的日常活动主要是社会筹资、捐赠项目管理,并没有推动在校学生的公益理念养成以及校园公益氛围的形成。高校基金会在以经济目标的导引下,更多的关注已经毕业的企业家校友或者有捐赠意愿的企业,几乎不开展校内的公益活动或者与校外的公益组织联合开展面向在校学生的公益项目。尽管目前有些公益组织已经或者正在高校开展一些公益项目或活动,但这样的活动大多都是与学生社团或者学校团委合作,难以真正在学校层面形成公益氛围,不注重培养在校学生的公益理念。
应该说,高校基金会与国内公益界的“隔离”,长远来看会阻碍高校基金会筹资目标不断突破,同时在公益界无法发挥一个重要主体的应有价值。因此,高校基金会应该与国内公益界形成良性互动。
一方面,高校基金会可以在以下方面推动国内公益界的发展:首先,促进公益理念在高校的传播与扩散。大学是青年人形成价值观最重要的阶段,高校基金会可以通过公益理念的传播塑造出有公益情怀的新一代的知识青年。在美国高校基金会,每年都会引入众多优秀的公益项目进入校园,促进在校学生培养公益理念。在我看来,中国高校如果希望社会捐赠持续为高校贡献更高比例,必须也必然需要将普通校友作为长期筹资的重点,而不是仅仅盯着财富暴涨的校友。其次,当前国内公益界极为缺乏优秀的公益人才,高校基金会可以与学校的就业中心联合推动在校学生关注公益就业机会,推动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到公益领域。最后,高校基金会可以成为一个公益创新的平台,有效整合高校科研资源、公益资源、企业资源、校友资源,推动基于高校特色的特定公益领域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无疑在这方面做的最为出色。该高校在筹款类别中专门设置了一个社会公益的方向,专门链接各方资源,推动社会公益的发展。
另一方面,国内公益界也可以在以下方面帮助高校基金会发展:首先,可以将更多的优质公益资源引入高校校园,通过这些资源的落地帮助高校形成良好的公益氛围。银杏基金会银杏伙伴、SEE基金会创绿家无疑聚集了国内最为优秀的青年公益领导人,完全可以将这些计划的年度交流活动落地到各个高校,促进青年公益领导人与在校学生交流,活跃校园公益文化。其次,公益组织应该将高校基金会作为一个连接各方资源的平台,积极促进与其有效合作。公益组织在开展公益项目的过程中,非常大的一个瓶颈就是专业力量的不足。公益组织可以通过高校基金会连接高校的专家学者,通过公益组织与专家学者的合作促进校园教师群体对于公益回应社会问题的积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