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徐永光:中国的公益不应该是简单的搬运工 | 公益反思专栏

       

       编者按

       中国的公益在《慈善法》及中央政策的助推下,面临着发展的重要机遇,同时也暗含着潜在的风险与挑战。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公益需要更多的反思。《公益慈善周刊》在2016年发起的公益评论奖,获得公益界各个方面的高度认可。为了促进更加多元化的公益评论,《公益慈善周刊》于今日设立公益反思专栏,欢迎更多关注公益的人士发出评论之声。开篇文章选自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在河边公益对话中的发言。

 

公益慈善周刊》主编 董强

 

       首先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公益慈善领域在中国的份量。根据民政部的数据显示,整个公益慈善行业的总收入只占到了全国GDP的千分之四点三,而美国的公益慈善行业的总收入占到他们国家GDP的百分之十了,我们是他们的二十分之一还不到,相比起来,我们的公益慈善行业占国家经济总量的份额还很小。同时,民政部数据显示,我国公益界的人均创值是2.5万,而我国整个服务业的人均创值是10万,对比起来,我们公益行业的人均贡献率是整个服务业的四分之一。可以这么说,千分之四点三的份额,微小到整个公益行业看起来似乎是不存在也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我要说,公益仍有它存在的价值。那么这个价值在哪里呢?这么小的份额,公益需要做的又是什么呢?

 

       我认为,公益不能做那些搬运工的事情,所谓搬运工,就是说把钱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一是因为公益所占的份额太小,资金总量太小,搬来搬去是没有意思的;二是给穷人发钱那是害他,不是为善,而是作恶。所以我说,公益最重要的价值是要创新,是要用很小的投入做出社会创新的东西。在扶贫这个领域,国家投入的资源和力度都很大,和国家投入相比,公益的这点份额算什么?没有公益这么丁点的投入,扶贫难道就不搞了吗?公益是千分之四点三的占比,这么小的行业,它的价值在哪里?所以就更要突出公益的创新来。在我看来,公益界用这么一点点的份额去做搬运工,最好就别做了。现在公益界的情况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都在做搬运工,把钱拿来送给穷人,这是没有用的。而恰恰小云就是做的创新,包括扶贫基金会等一些做的很好的机构,他们等下都会介绍,是怎么用这样微小的投入做出一种创新模式。这样的模式恰好又是和政府有一个很好的对接,利用政府强大的投入,用公益做出一点小小的创新,这样的模式是可持续的,这种可持续的模式虽然不多,但是能够给社会做出示范来。在大面积的扶贫上,公益界不要想着能够做多大的贡献,公益界就是要用微小的投入来进行创新,做出示范,使得大家能够看到公益扶贫领域中的可持续的模式。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公益去聚焦到创新上,为社会创造新的模式,新的思路。而且政府是能看到这种公益的价值体现的,觉得公益使能够在精准扶贫当中可以发挥作用的。就在我们这次论坛的前一天的新闻联播上,中央领导人就在山西太原召开的深度贫困会议上讲到了社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能够发挥的作用,小云助贫这样一个小型社会组织按照深度性贫困的概念所展开的在河边实验的创新价值非常大,这个作用不能用钱来衡量。

 

       注:本文未经发言人徐永光先生审阅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徐永光  徐永光词条  公益  公益词条  搬运工  搬运工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反思  反思词条  
公益

 老人院里的专业社工价值

国际社工日前夕,民政部网站对第三届全国优秀社会工作案例评选结果进行了公示。9个一等奖中有3个是老年社会工作的案例,其中两个是由福利院系统的社工实施的,显示出老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