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说
你知道吗,全球每年有5万到7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会变成荒漠,面积相当于4个北京。随之而来的是农业减产,沙尘暴加剧,这些都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6月16日起,你将在全国500多家电影院的候影厅看到下面这张海报。
科尔沁遗失了什么?这还要从一位银杏伙伴的故事说起。
科尔沁位于我国内蒙古东部,历史上这里曾是一片广袤的草原,养育了众多游牧民族。但随着人们不断开垦和过度放牧,草原逐步退化,如今成为我国最大的沙地。
说到治沙,人们的第一反应总是种树,植树造林似乎成了防风固沙的标配。但如果仅靠种树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荒漠化”又怎么会成为久治不愈的顽疾呢?
拿这些杨树来说,生长了20来年了,却还像一个个皮肤黝黑,干瘦无光的小老头,因此它们也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这是怎么回事?
盲目种树只会加剧荒漠化程度
在科尔沁沙地东部的通榆县,万平和万晓白父女俩已经治沙18年了。
起初,父女俩治沙的工程进展的并不顺利。按照老方法,他们把沙地围起来种上杨树和沙棘(一种耐旱,抗风沙的植物,常用于沙漠绿化)。
可一旦遭遇大风天,树苗不是被连根拔起就是被沙子掩埋。幸存下来的树苗则需要大量的人工补水,直到树木的根可以扎到地下水源周围。两万棵杨树,浇透一遍大概需要两个月,每年浇4次,直到土地封冻。
但效果却令人非常失望,树的成活率很低。
树的生长需要大量的地下水,所以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上的地区才更加适合森林的生长。
而科尔沁原本就干旱少雨,年降水量还不足300mm,大量种植杨树不仅没办法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反而使土地的沙漠化更加严重。也正因为这样,才长出了这么多营养不良的“小老头树”。
万晓白从失败的教训中明白,不能再盲目种树了。
环境修复不是改变,而是回归
科尔沁原本就是草原,自然条件决定了这里的植被生长,或许恢复科尔沁本来的面貌,才是治沙最好的方式。所以环境修复不是改变,而是回归。
于是万晓白带领当地村民们放下了锄头,把原本的耕地保护起来,也让牛羊暂时远离这里,任由埋藏在流沙下面丰富的草籽自由地生长。
大自然再次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出色的自愈能力。草原上原本的物种开始渐渐回归,野生动植物已经达到了310多种。
近两年,生态系统逐渐稳定,草场也满足了放牧的条件,开放给牧民们合理放牧。牛羊们的到来又为草地带来新的生机。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相信不久之后,歌谣中的景象还会重新出现在这片草原上。
科尔沁的守护者
2000,年近半百的万平辞掉了自己在国企的工作,在通榆县承包了一片流动沙丘,成了科尔沁第一代“治沙人”。
2006年,女儿万晓白心疼孤军奋斗的父亲,辞掉了教师的工作回到父亲身边。这一年,他们还注册成立了吉林省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通榆县环保志愿者协会。
(左一为万平,右一为万晓白)
如今已经是父女俩治沙的第18个年头了,一平方公里的沙地重新变成了生机勃勃的草原。这块地成为了当地的治沙示范区。万晓白说,他们现在正在做第二个和第三个。
可是当地的收入主要依靠放牧和种植农作物,不耕地了农民们怎么吃饭?万晓白尝试与农民一起种植有机农作物,而且开了淘宝店在网上出售。
她说,这样不仅有助于环保,还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也能将部分收益继续投入到沙地的生态恢复中。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退耕还草的队伍中。
他们的工作也得到了认可。2014年,万晓白被评为年度中国慈善推动者,也在当年被评选为2014届银杏伙伴。(想了解什么是银杏伙伴,欢迎点击诚邀推荐|和我们一起寻找第100位银杏伙伴!)
(2016年,万晓白获得吉林省五四青年奖章)
万晓白的理想是做出100个治沙示范区,并且影响一代人带动几代人治沙。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科尔沁重新变回茫茫草原。
其实
还有很多人默默守卫着我们的绿色边疆
不止万晓白
我们每个人都能为治沙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