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局慈善基金会是一家非公募型基金会,由央企招商局集团发起成立。招商局大家可能不熟悉,认为它是一个政府部门。它其实是一家公司,而且是中国最古老的股份制企业,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一家公司。从1872年洋务运动晚期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到现在的招商局集团,它已经整整走过了145年的不平凡岁月。
下面从一家非公募基金会的角度,谈谈我们怎么看待当前公益的新生态和新价值。
先分享我们在香港做的一个平行案例。大家能猜到这个画面上正在做什么吗?
这是香港的一座唐楼,也就是没有电梯的多层建筑。因为没有电梯,如果上了一定的年纪,腿脚不方便的话,住在高层的老年人下楼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画面上)这位女士正在尝试的是一台楼梯机,借助这台简单的装置,下楼的问题可以方便地得到解决。这台装置正是今年6月招商局慈善基金会资助我们的伙伴香港社会服务联会和特区政府,在香港共同举办的首届乐龄科技博览会上的一件展品。博览会一共展出了300多件针对60岁以上人群的乐龄科技产品,比如让长期卧床的老人家可以站起来行走的机械腿、尽量不损失食物色香味的软餐、让帕金森病人可以正常使用的调羹、自动通风除味的床边马桶和一个按钮就可以自动变成轮椅的睡床等等。
香港现在是700多万人口。招商局慈善基金会在香港关注两类人群,一类是24岁以下的青少年和儿童,还有一类是60岁以上的长者,这在香港有超过110万人。根据特区社会福利署的统计,养老院舍(公办及私营)总共不到1000家,运营不足8万张床位,也就是说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是社会养老的主要模式。我们一直相信,人们即使变老也应该在各方面享受平等的权利。一个对老年人友好的社会应该是美好温馨、富有活力、适合老人家生活的地方,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借助乐龄科技和创新,帮助他们更好地对抗岁月,获得积极、健康、有尊严、有意义的生活。
令人欣慰的是,香港在乐龄科技创新方面一直不乏第一、第二和第三部门的共同关注和参与。在大家的努力下,今年10月,在特区政府发布的最新施政报告中,2017-18财政年度特别拨出了10亿港元的预算,开放给有需要的社会服务机构,用于申请购买或租用乐龄科技产品给老人家试用。
这件事情让我们非常受鼓舞,这是香港政府在这个议题上踏出的重要一步,反过来也让我们对中国内地公益新生态的形成和发展有了更多的信心和更大的期待。
我的团队中有农业和生物学背景的同事,他告诉我,生物多样性不仅仅指单一样品的多样化(比如刚才阿里的朱卫国老师提到阿里数字智能的自我迭代,再比如周建工老师指出许多企业已经超越社会责任范畴,将公益理念融入了产品设计理念当中),也指多品种之间的关系多样化,也就是系统的多样化。这是目前公益新生态的一个显著特点,系统性增强,各个环节的参与主体更加丰富多样。面对一个社会问题,新的生态条件下,要求我们以系统性的角度去看待它,并从公益价值链的角度在不同生态位上推动问题的解决。这其中,我们相信,处在价值链上游的基金会可以发挥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招商局慈善基金会有一个“三圈理论”,用来解释公益的边界和价值。我们认为,不断努力去改善自己的境况是人的天性,所以一个好的社会,对个人来说,需要承担自我选择所带来的责任,减少这个行为的负外部性。同时,内在的物质,需要每个人独自去修炼,所以社会需要尊重每个人内心的信仰,包括他对生活方式的选择。而在这之外,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如果社会上各种事物能有更多的内在联系,个人能积累起更多的社会资本,就能获得更多的现实选择。所以,公益主要在这个区域发挥作用,通过增加人与外界的连接点,使外部环境更利于人的成长、选择和自愿的合作。在这个逻辑中,基金会不仅仅是“出资方”,它应该在关注整个公益合作链条,有更多的责任和担当,既是政策倡导、资源募集、企业能力和政府支持等资源的汇聚点,也是议题推动、专业研究、人才培养、知识生产的助力者。
此外,新生态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公募基金会的数量不断增加。我这里说的基金会,不是指它们没有对公众筹款的资格,而是理论上说,它们基本上没有向不定公众筹款的需求。在6000多家中国基金会中,非公募基金会已经超过4500多家,保守来看,至少有2000家没有募款压力。反过来说,也意味着背后有具体的出资人对资金主张权利。所以说,这样的基金会有着一笔价值观更加明确的资金,它关注公共议题,是一个公共机构;但它同时又有强烈的私人色彩,是一个具有强烈私人色彩的公共机构。它有更加鲜明的价值主张,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保障问题研究的深入,模式创新的探索,也更有动力为主张的实现付出长期深入和持续的努力。
对于目前数量激增的非公募基金会,招商局慈善基金会有这样的一些建议:
首先,机会。我们认为在新的生态条件下,愿意拿钱出来参与价值链的打造,为自己的价值观投资,实现自己对社会的价值主张,是非常好的机会。
其次,多元。基金会的钱是有价值观的,带着出资人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有多元的立场和独特的价值,不必太多考虑公众的压力。相反,应该专注于努力扩大影响,争取更多人对特定议题、逻辑和方法的认同和参与。
第三,专业。为了更好地实现价值主张,需要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透明度对非公募基金会来说不难做到,也不是核心问题。作为一个专业的公益投资机构,团队建设、研究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是更重要的可持续发展根本。在这个基础上,分清主次,把重要的事情和不那么重要的事情分开,确定战略目标,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模式扩大、模式可复制是好的,小而美的尝试也有必要,不必追求单一标准,盲目扩大规模。
第四,合作。在价值链前提下,合作的重要性再怎么突出都不过分。公益不是改变或者对抗人性,而是创造条件,尊重彼此,承担责任,自愿合作。所以,需要警惕上游对下游的天然优越感和隐藏的权力,推动达成更多平等的对话和自愿的合作。
我非常认同洛克菲勒基金会前会长戈德马克先生(Mr. Goldmark)的一句话:慈善事业是将知识、热情和财富用于催生建设性变革的实践。在新的社会生态和公益生态下,这应该成为基金会新的核心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