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中国企业家们的“阿拉善之梦”,为人类创造巨大财富!

阿拉善SEE2018年“一亿棵梭梭”春种

    2018年4月29日,内蒙古阿拉善腾格里沙漠,迎来了又一批春种的人。

    阿拉善SEE第五任会长任志强、阿拉善SEE第七任会长艾路明、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携近两百名企业家会员、捐赠人代表相聚腾格里沙漠,共同参加“向下一个百万荒漠出发”暨2018年阿拉善SEE“一亿棵梭梭”春种活动。

任志强、艾路明、潘石屹行走在腾格里沙漠

    任志强又一次踏上了他熟悉的那片沙漠,2003年,这里曾迎来他的好兄弟——首创集团前董事长刘晓光。面对一望无际的黄沙滔天,刘晓光顿时心觉悲凉。“人类怎么会这样呢?”那一刻,他跪在沙漠里,感觉心灵受到洗礼和震撼,他开始思考企业家在环境保护上的作为,仰天长叹“人类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在毁灭自身”。

2003年,刘晓光跪在腾格里沙漠里,他决心为生态保护做些实事(图片来源:网络)

    “能不能把中国的企业家们弄到一起治沙?”刘晓光决心为阿拉善沙漠治沙做一些实事,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由此诞生。当初,被刘晓光“威逼利诱”来的一票地产界大亨,如今已经成了阿拉善SEE的“铁粉”。

    刘晓光的“小老弟”任志强也开始拽着自己的“小老弟”为阿拉善SEE做实事了。2018年阿拉善春种,任志强邀请潘石屹前来参与支持。作为“阿拉善SEE公益形象大使”,潘石屹表示,“阿拉善SEE对我的帮助太多,我为阿拉善SEE做的东西太少,从今天起要跟大家一起多做一些事情”。

    这似乎就是阿拉善SEE倡导的使命和宗旨——“凝聚企业家精神,留住碧水蓝天”。

腾格里沙漠(马明月/摄)

    沙漠里的月亮湖,阿拉善SEE的起点

    2000年,中国华北地区9次沙尘天气,8次缘自阿拉善。有人预言,如不及时治理,100 年后的北京将被黄沙淹没。

    甘肃省治沙研究所所长徐先英介绍,阿拉善位于内蒙古西部,距离北京1200多公里,是我国主要的沙尘策源地,巴丹吉林、腾格里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分布在该区,荒漠和荒漠化土地占全区总面积的93.15%,生态环境脆弱。

    长期以来,由于干旱少雨、超载过牧、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等人为因素的影响,生态环境呈逐年恶化的趋势,三大沙漠也都呈现逐年扩大态势。在风力的作用下,乌兰布和沙漠以每年8~10米的速度前移,巴丹吉林沙漠也以每年20米的速度扩展。这三大沙漠很有可能连成一大片沙漠,沙尘随着强劲的西北风吹到北京、东海,甚至日本。

    阻止三大沙漠进一步“握手”,不只是当地,也是中国北方环境治理的一大目标。多年来,政府、民众、环保组织参与其中,探索治沙与发展之路。

人称“沙漠疯子”的企业家宋军在腾格里沙漠建起“月亮湖”生态旅游景区(图片来源:网络)

    2001年,被刘晓光称为“傻瓜商人”的宋军在内蒙古阿拉善盟腾格里沙漠腹地,斥资五千万元建成月亮湖生态旅游景区。2003年10月,北京首创集团总经理刘晓光跟十几个企业家受中国企业家论坛邀请去阿拉善参加会议,面对一望无际的腾格里沙漠,这些企业家有了和宋军一样的共鸣:“不是沙漠需要我,是我需要沙漠!”。

刘晓光、宋军等人参加中国企业家论坛首届腾格里达来月度沙龙

    2004年6月5日,中国第一个由企业家群体自发成立的环保组织——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正式成立。并于2008年底发起成立SEE基金会(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于2014年底获得公募资格)。

    截至目前,阿拉善SEE企业家会员已从最初八十余人发展到860名,在全国有17个地方项目中心,直接或间接支持了450多家中国民间环保公益机构或个人的工作,阿拉善SEE已为环保项目筹集资金6亿元。

    近年来,三大沙漠主要分布区——内蒙古阿拉善盟因地制宜,实施成效显著的防沙治沙“组合拳”,有效阻止沙漠蔓延。阿拉善盟林业部门从2010年启动总投资4亿余元的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效果初显。当初播撒下的花棒、沙拐枣等沙生植物长势良好,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形成一道绿色屏障,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有效遏制巴丹吉林沙漠与其他沙漠的“握手”势头。

    当地林业部门遥感数据和地面调查结果显示,经过多年生态建设,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形成长350公里、宽3公里至20公里的生物治沙带,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建成长110公里、宽3公里至10公里的生物治沙锁边带,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形成一定的锁边林带,流动沙丘趋于固定,局地环境改善。

任志强、潘石屹坐在腾格里沙漠缅怀刘晓光(马明月/摄)

    阿拉善SEE的“一亿棵梭梭

    “为什么谈主义的人那么多,研究问题的人那么少?因为懒!”2018年4月29日,在腾格里沙漠“晓光林”旁的沙丘上,67岁的任志强打开胡适的书——《容忍与自由》,念了这段话给身边的潘石屹。

    “读一段和刘晓光有关的!”潘石屹在一旁说。此时,他们在共同追忆一位23年的挚友——已故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创始会长刘晓光。

    “今天预备明天,这是真稳健;生时预备死时,这是真旷达;父母预备儿女,这是真慈爱。晓光虽然走了,但是把这片梭梭林留下了。”任志强顿了顿,接着他又念起书中的话:“凡是自己说得出‘为什么这样做’的事,都可以说是有意思的生活。就像我们现在种梭梭。”

    任志强口中的“梭梭”,是阿拉善SEE于2014年启动的“一亿棵梭梭”项目,计划用10年时间,在阿拉善关键生态区种植一亿棵以梭梭为代表的沙生植物,恢复200万亩荒漠植被,重建生态屏障。截至2017年底,已种植完成以梭梭树为代表的沙生植物71.4万亩。

    没到过沙漠的人,很难想象“梭梭”的样子,或许不会将“梭梭”称为树,它们躯干扭曲,枝条芜杂,看不见绿叶(叶片为肉质鳞片状),但梭梭却被誉为“荒漠地区的生态保护神”,是我国西北和内蒙古干旱荒漠地区固沙造林的优良树种。

阿拉善SEE种下的梭梭树(马明月/摄)

生长中的“梭梭树”(图片来源:地道风物)

    梭梭树的种子,正常保存有6个月寿命,从前一年11月到第二年4月。梭梭种子吸水速率较高,生命力很强,只要得到一点水,三四个小时就会发芽。由于根系发达,一般主根深达2米多,最深者可达4~5米以下的地下水层,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我们一开始种梭梭解决荒漠化问题,用铁丝网将种植基地围着。因为这是绿地,梭梭的嫩枝又是羊、骆驼的好饲料,当地牧民就把铁丝网剪了,进来放牧。梭梭烤羊肉味道特别好,像梨木烤鸭的味道,梭梭就被老百姓砍伐了。”任志强说,阿拉善SEE刚成立时,企业家们隐约知道荒漠化跟农业与过度放牧有比较大的关系,但具体如何治理,一开始还是想得比较简单。

    “你不能说吹个口哨就把人家‘赶走’。那是他们的家,务农、放牧、在篝火前唱歌才是他们的生活,做环保要尊重自然、尊重人文。”阿拉善SEE第三任会长韩家寰当家的台湾大成集团有一部分业务要跟农民打交道,这些经验,为韩家寰推动当地村民在农牧生活中自己做环保助力不少。

    2014年,刘晓光、任志强、韩家寰一起到阿拉善梭梭

    韩家寰担任会长的第二年,阿拉善SEE投入190万元用于支持内蒙古阿拉善牧区植物保护和农区节水项目,鼓励当地农牧民种植梭梭、红柳,推广节水灌溉等一系列延缓荒漠化的行动。

    这一年,在阿拉善SEE的推动下,农区节水量达24万立方米,当地农牧民种植了9500亩的梭梭和600亩的红柳。

    2014年,在前期项目的基础上,阿拉善SEE启动“一亿棵梭梭”项目,联合阿拉善盟政府相关部门、当地牧民、合作社,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同时,借助梭梭的衍生经济价值提升牧民的生活水平。

    阿拉善SEE第五任会长任志强发现环保公益一定要和当地老百姓的利益密切结合,让老百姓的利益和扶贫都联合在一起,才能解决问题。

肉苁蓉寄生于梭梭树(马明月/摄)

    “梭梭可以寄生名贵中药肉苁蓉,肉苁蓉没有根,只能从梭梭的根部吸收水分。因为肉苁蓉具有独特的补肾、抗老年痴呆、通便等药用功能,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阿拉善SEE从梭梭与肉苁蓉的寄生里,找到了让老百姓真正受益,又能使“一亿棵梭梭”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

    我国每年荒漠化土地高达2460平方千米,在腾格里,一秒钟有78平方米地表被沙漠侵蚀,而一棵成年梭梭能巩固10平方米土地,每拯救10平米土地只需一棵10元的梭梭

阿拉善SEE现任会长艾路明

    在2018年阿拉善SEE“一亿棵梭梭”春种启动仪式上,阿拉善SEE现任会长艾路明宣布,“截至2018年,我们将要完成恢复100万亩的以梭梭为主的荒漠植被。‘一亿棵梭梭’项目目标即将完成二分之一。我们要继续努力,向下一个百万亩目标前进!”

阿拉善“一亿棵梭梭”项目办工作人员马浩洋行走在梭梭林中

    “一亿棵梭梭”总要有人来验收,每年6到7月,阿拉善盟左旗的90后青年马浩洋,会来到他管辖的片区,徒步在左旗的苏海图嘎查,验收牧民们种下的梭梭,最长走过9公里的梭梭林,走了3个小时。

    2014年大学毕业加入“一亿棵梭梭”项目办,成为一名项目官员,马浩洋每年下乡近百天。这是一份看起来“苦逼”的工作,但他很享受这份在亲朋好友看来很“高尚”的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讲,“植树造林,留给后人的就是福嘛。”

    在阿拉善SEE,还有很多“马浩洋”们奋斗在公益一线,他们用青春的汗水浇灌了慢慢长大的梭梭,他们自己也从一名“环保小白”成长为牧民们信赖的“梭梭专家”。

    阿拉善还有一个典型的市场化项目,就是蜜蜂的养殖。阿拉善SEE现任会长艾路明介绍,“我们在澜沧江三江并流区的地区,那里有中国仅存的一部分原始森林。我们保护当地的原始森林,首先要保护当地的濒危物种金丝猴,而保护地区环境又必须和当地老百姓生活的改善结合在一起,于是我们引进了新的技术和养殖方式,使得老百姓的收入在不砍伐森林的前提下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通过市场化的办法来推动当地环境保护的发展。这背后体现了企业家市场能力和推动环境公益的能力的运用。”这也是前几任阿拉善SEE会长一直在倡导和努力的方向——环保公益项目与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相结合。

阿拉善苏海图嘎查村支书潘金泽介绍当地牧民种植梭梭树和肉苁蓉的情况(马明月/摄)

    环保公益里的“商机”让当地百姓致富

    在阿拉善苏海图戈壁,嘎查村支书潘金泽见证了当地牧民种植梭梭树和肉苁蓉脱贫致富的改变。潘金泽介绍,嘎查地区共有120户农牧民,其中有80户在种植梭梭,目前梭梭种植面积已达40万亩,占嘎查面积的三分之一。农牧民通过林业部门和阿拉善SEE的生态保护项目,获得了很多的种植支持和经济收益,发展特色沙产业给了当地老百姓种植梭梭很大的信心和动力。

    通过走访嘎查的几户种植梭梭和肉苁蓉的农牧民家,不难发现,这些牧民的日子都日渐好起来。以前靠放牧为生的牧民郭金书今年70多岁了,儿女都在左旗城里居住,他一个人在牧场居住,退牧还草之后,他种植了5000亩梭梭和1500亩肉苁蓉。

牧民郭金书高兴地指着自己获得的“一亿棵梭梭项目2016年优秀项目参与户”的证书(马明月/摄)

    郭大爷说:“自从2014年和阿拉善SEE合作之后,每亩地能获得政府和阿拉善SEE的补贴,现在肉苁蓉的种子一克就能卖二三十元钱,我这些地收获之后,一年光种子就能卖十几万。”老人很自豪地说,“在城里买房了,生活过好了”。在郭大爷家的桌子上,“一亿棵梭梭项目2016年优秀项目参与户”的大证书格外显眼。

    据阿拉善盟林业治沙研究所所长云巴雅尔介绍:针对荒漠化的生态现状,牧区已全面禁牧,阿拉善当地逐渐发展成为梭梭加苁蓉、白刺加锁阳和枸杞种植为主的产业格局,而其中梭梭种植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因为梭梭除了耐旱抗沙、在荒漠地带成活率高的特性之外,寄生在它之上的肉苁蓉被称作“沙漠人参”,可以加工成不同类别的保健产品,为当地牧民带来较高收益,一公斤肉苁蓉能卖到三四十元。

    说起在阿拉善梭梭的初衷,任志强戏称:“当初选择阿拉善做公益,因为刘晓光(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创始人,首创集团董事长)的忽悠,有回他请我们吃饭,然后说不捐钱不准出去。”而现在,一年中的160多天,任志强都用在了做公益上,另外,“我得参加媒体的活动,赚点出场费,梭梭木一棵10块钱呢,我们打算种1亿棵呢。”

    “一亿棵梭梭”项目的启动,跟刘晓光、王石、韩家寰、冯仑等企业家在前四届的努力密不可分。阿拉善SEE两年一届会长(第七届治理团队起,会长任期三年),很多事情并不会在当届就能立马见效。“一亿颗梭梭”如此,“沙漠小米”也是如此。

    荒漠治理种梭梭树还不够,须改善阿拉善农业结构。种植梭梭树虽能保护沙漠边缘不再扩展,但沙漠中的绿洲农区,仍因持续、过度使用地下水,造成农区荒漠化不断加深。

    阿拉善SEE意识到,要阻挡沙漠的蔓延,就必须调整绿洲地区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和生产方式,减少使用地下水。然而当时,在国家补贴政策的激励下,阿拉善家家户户种植的作物还是极耗水的玉米。

    2009年,阿拉善SEE第二任会长王石将沙漠小米引入阿拉善。种子采用的是“杂交谷子之父”赵治海培育的节水谷种,佐以节水灌溉技术,相比种植玉米,“1斤沙漠小米可以节约1吨绿洲地下水,产量却能每亩提高三分之一”。

    王石卸任之前,阿拉善SEE在沙漠种小米的科学试验已初步完成,2010年,在阿拉善左旗政府与阿拉善SEE的共同推动下,沙漠小米在当地不断推广,种植面积一度扩展到3000亩。

    谷子产量上百万斤,远远超出了阿拉善SEE会员企业的内销能力。如何把小米卖出去,让农民赚到钱,成为时任会长韩家寰需要解决的问题,“环保的环节里有商机。”

    韩家寰想到成立一家社会企业作为连接沙漠小米和市场的桥梁。阿拉善SEE在一线支持当地种植和推广沙漠小米,社会企业负责制定产品标准和采购农户的小米,并把小米售卖给一些食品企业,借助食品企业的品牌效益让沙漠小米能更容易更广泛地被市场吸收。

    2014年5月,在五年的摸索、积累、创新种植经验、市场渠道与产品品牌后,由中国首批环保企业家联合推出的社会企业———阿拉善节水小米正式面市,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时任会长任志强宣布为其代言,阿拉善节水小米,正式获名“任小米”。2015年1月,“任小米”终于炼成出炉,官方名字是“小米大任”,正式与公众见面。

任志强和潘石屹参加任小米2018年春播

任志强号召大家到阿拉善“做地主”(图片来源:网络)

    任小米的生长地,位于寒暑交界地带北纬39度的阿拉善左旗腰坝绿洲地区,紧邻贺兰山脉。在这个海拔高达1300米的地方,小米能远离污染,还能享受充足的阳光。昼夜温差大也是一大优势。像新疆哈密瓜,正是因为昼夜温差大才更香甜可口。

    “任小米”好吃,任志强就号召大家到阿拉善“做地主”,每人认购一定量的小米,参加实地春播秋收,收获的小米归地主。他在微信群、朋友圈上卖力吆喝着任小米“地主证”:400块钱,购买人就能在阿拉善认领一分小米地。

    “我代言小米就是为了公益,不但要捐钱、捐时间,还要捐形象”,“但小米承担了保护碧水蓝天的责任啊”。几年来,阿拉善SEE已累计推广种植“任小米”超过1万亩,节水超过500万吨。未来,“任小米”每年还将种植3万亩节水作物,继续防止荒漠化蔓延。

    不同于褚时健的“褚橙”、潘石屹的“潘苹果”等,任志强公开表明自己所代言的小米,“跟家乡没有任何关系,也不是我自己种的”,而“任小米”的初衷既不在农业产业,也不在扶贫,而是承担治理荒漠化的重任。

阿拉善SEE第五任会长任志强牵着小朋友的手去往种植梭梭的目的地(图片来源:地道风物)

    “阿拉善人都会记住他”

    作为阿拉善SEE第五任会长,任志强与阿拉善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除了创始会长刘晓光之外,任志强是最了解阿拉善防治荒漠化项目的一位会长。任志强曾感叹:“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种好‘任小米’,到内蒙古的荒漠去,安安静静地当一个农民。”

    2014年,从华远地产董事长一职退休以后,任志强将百分之八十的精力花在了公益上,投入时间最多的就是阿拉善SEE。2014年到2015年,他担任阿拉善SEE第五任会长期间,大概四百六七十天,相当于三分之二时间在为阿拉善SEE奔走。

    在阿拉善SEE的14年间,他曾当选为监事长、章程委员会主席、会长,是迄今唯一一位把阿拉善SEE治理团队三个重要职务都当过一遍的人。

    熟悉任志强的人,对他有这样一句评价,“看着凶,实则良善”。这位人尽皆知的“任大炮”,曾是“暴利追求者”,他不喜欢讲假话,“我只为富人盖房子”、“应该把穷人用围墙圈起来”等刺耳的大实话招人痛恨和鄙视,一本杂志甚至曾用“人民公敌”给任志强贴标签。

    事实上,任志强现在最头疼两件事,一件是人家叫他“任大炮”,另一件就是别人管他要微信号。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第二任会长王石对任志强有过一句评价——“公益慈善让他由大炮变绵羊”。

    任志强承认这个说法。烟硝过去,如今67岁的“退休老汉”任志强好像有了另一幅可爱的模样,他会在做公益的时候,追着参加活动的小孩给人家送“任小米”做成的薯片,还不忘告诉孩子,“这个是任小米做的,很好吃!”他也会在别人找他合影和签名时,来者不拒。

    任志强享受着周围人的热闹与敬畏。他仿佛不想做一个“空巢老人”,他要去更广阔的天地大干一场。

任志强参加2018年春种

    曾经有媒体到内蒙古阿拉善地区探访阿拉善SEE荒漠化防治项目“一亿棵梭梭”,拍下了任志强双膝跪地为志愿者示范种梭梭树苗、录绕口令为梭梭项目募款的样子,“这还是任志强吗?”这家媒体感慨。

    正如潘石屹所说,过了60岁,任志强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公益事业和环保上,劲头十足,似乎真正的生命才刚刚开始。

    尽管如此,任志强也抵挡不住岁月催人老,满头银发和日渐下垂的面容,很多见过他的人都在感叹:他真的老了。

    人老了最喜欢回忆过去,任志强站在阿拉善腾格里沙漠里,他嘴边最常提到的一位故人就是刘晓光。任志强这样评价他的这位“好兄弟”——“阿拉善人都会记住他”。

    而在潘石屹看来,“这个世界上能管住任志强的只有一个人,就是刘晓光”。

    阿拉善SEE第四任会长、万通六君子之一的冯仑则坦言,晓光的生命虽然停止在了62岁,但他带给我,带给企业,带给阿拉善,带给我们这个时代的温度和痕迹,会永远存在。

    刘晓光把他最后的光辉都投射到了民间环保事业当中,带着中国企业家们创办了阿拉善SEE。如今,阿拉善这块土地上凝聚了众多企业家对民间环保事业的心血,也成就了目前中国最大的民间环保机构。

刘晓光生前在阿拉善SEE自然历史博物馆留影

    “阿拉善之梦”

    刘晓光是个内心丰富的理想主义者,喜欢写诗,向来纸笔不离身,触景生情,便要落笔。他曾创作了《阿拉善之歌》,他用这样的诗句,为中国企业家们的“阿拉善之梦”做了最好的注解——逝去的终将逝去,逝去的多是尘烟。这个地球需要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需要美丽的容颜。做一个无名英雄吧,大地用青翠为我们加冕。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正式成立之初,企业家会员们在腾格里月亮湖梭梭树忏悔墙前合影

    14年前的“世界环境日”,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全体发起人在腾格里达来沙漠月亮湖宣读了《阿拉善宣言》:为什么我们这些企业家要从五湖四海来到阿拉善沙漠?为什么我们要成立一个“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来参与中国治理沙尘暴的事业?因为我们心中有希望和梦想。我们希望中国经济愈来愈发达,人民愈来愈富裕,我们希望人与人之间更加友好和善,我们希望中华大地山青水秀,一片生机勃勃,我们希望世界人民共同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地球村上,我们梦想一个人人有机会实现自己心愿的大同世界。

新一批企业家会员在阿拉善SEE自然历史博物馆缅怀刘晓光

    14年后的春天,一批新加入阿拉善SEE的企业家会员们站在腾格里沙漠月亮湖畔的阿拉善SEE自然历史博物馆,在会长艾路明的带领下,一同宣读《阿拉善宣言》纪念故去的刘晓光会长,这座记载着阿拉善SEE12年公益历史的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由企业家发起,以生态和环境教育为主题的博物馆,并向公众永久免费开放。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历任会长:刘晓光、王石、韩家寰、冯仑、任志强、钱晓华、艾路明(图片来源:中国慈善家)

    刘晓光起初成立“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时,是因为听说阿拉善是北京沙尘暴的源起地,他想要“试图要扫清北京的天空”,于是,他带领着王石、韩家寰、冯仑、任志强、钱晓华等企业家为治理阿拉善荒漠,奔走了10余年。14年间,一批批阿拉善SEE的企业家会员,正在用他们的行动为阿拉善宣言所倡导的愿望和梦想而真诚努力。

    刘晓光曾说:“我会将阿拉善写在我的墓志铭上。”

    2017年1月16日19时,刘晓光因病去世,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的阿拉善和朋友们。

    任志强很想念这位善良的“老大哥”,2018年清明节时,他对刘晓光说了一句话——

    “我们再坐在一起抽支烟吧。”

潘石屹在腾格里沙漠点上一支烟,凝望“晓光林”(图片来源:网络)

    2018年4月29日,任志强坐在腾格里沙漠,点起一支烟,望着“晓光林”里忙着春种的人们,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实干的企业家,有年轻的志愿者,还有朝气蓬勃的小朋友……,他们因为一个共同的心愿聚在一起——圆梦阿拉善,种下一棵梭梭,还地球一抹绿色。

    与此同时,互联网上超过2.3亿用户通过“蚂蚁森林”,将一棵棵沙漠里的生命树栽种。“这个世界终于因为我的存在,而有了点不同。”一位用户如此评价阿拉善SEE与蚂蚁金服集团合作发起的“蚂蚁森林”减碳公益行动。从虚拟到现实,一场史无前例的互联网创新公益行动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态环境。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阿拉善SEE宣传海报

    在阿拉善SEE基金会工作人员潘崇的微信里,有这样一段描述:“沙漠里有尾巴可以高高卷起的沙蜥,有爬过沙子留下一串独特印迹的甲虫,天空会有鸟儿飞过;沙漠里有依赖着梭梭可以开花的苁蓉,有味道像韭菜可以做菜的沙葱,有可以固定沙丘的白刺。因为‘一亿棵梭梭’,有一片沙漠的生物多样性变得更丰富。”

    潘崇所描述的景象,已成为阿拉善沙漠里眼见为实的生态美景。

    “这就是对刘晓光最好的纪念。”任志强说。

阿拉善SEE的领路人刘晓光

(完)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阿拉善  阿拉善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企业家  企业家词条  为人  为人词条  巨大  巨大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