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时期”迫使一些机构暂时采取了弹性坐班制。
这不难引出一个话题——弹性坐班制适合于那些行业?
在写此文时,先查了一下科学网的博客,迟博士2010年曾经写过《科研工作实行坐班制的利与弊》(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0071&do=blog&id=358083)
博文的讨论部分,也对读者有启发。本文系受益结果。
举 一个例子, 科技期刊编辑可以弹性坐班(编务除外?)。(编务,也需要为工作外出,不必强求天天八小时坐班)
理由很明显:如果是策划编辑,要求天天坐班可真是一种悖论,一种矛盾;策划编辑不和潜在作者们面谈,如何策划?虽然也有电话策划的成功案例,终究还不是主要手段。策划编辑,除了写策划文稿之外,应该是高校、研究所、学术会议等场所满天飞的,不与学者们、未来学者们交往,策划工作就是一句空话。策划编辑,不应该要求天天坐班。(推广与广告编辑,更需要经常离开办公室工作了。)
文稿加工编辑,也无需天天坐班。编辑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以通过微信、QQ、电子邮件等,辅以电话沟通解决。纸质稿的接收与外寄,也许更适宜于在办公场所进行?
对于那些早九点到晚五点之间未必是最优工作时段的人来说,弹性坐班制的优越性尤其明显。居家办公期间,可以自主决定作息时间,把效率最高的时段用于改稿、校稿、回复作者。即使是坐班的时候,也可以错峰上下班,只要保证足够的工作时间。比如:上午七到十一点之间,均可以作为到达岗位的时间;下午和晚上的五到九点之间都可以成为离开岗位的时间。
对于办公室和住所非常近的编辑,坐班的起止期间还可以更灵活一些。比如有些年长、觉少的编辑,可以6点前后就进办公室了。“百灵鸟”型的工作者,八点或者八点半之前的时间段往往是效率最高的。这样的人,要求坚持到下午五点、甚至六点才下班,就有些过分了,除非午休时间长一些。如果“百灵鸟”和“夜猫子”采用同样的上下班时间,都“朝九晚五”,恐怕是双重“灾难”。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工作制,提高机构的总体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含时间和经济),都是不可忽视的要素。科技期刊编辑,需要核对文献、需要核对文字等信息,有些是不得不用单位IP才能开展的工作步骤。这一部分工作,只能在办公室里做。有些工作内容,完全可以在家里完成,不需要去挤办公室。
有的编辑部为了减小编辑们的平均办公面积,采取多人何用一间大办公室的措施。这,也是弊多于利的。至少有一个弊端是:座机、手机铃声四起的互相干扰太大。编辑稿件,要求集中精力、避免噪音。编辑和作者,通过电话交流是常事。各种铃声,如果一天此起彼伏几十次的话,编辑的效率、准确性难以保证。
总之,即使“特殊时期”结束了,科技期刊编辑部也可以继续采取弹性坐班制,不仅有利于提高编辑效率,还可以节约一定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