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8日,笔者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图书馆报》微信公众号的《关于高校馆机构编制的思考》(https://mp.weixin.qq.com/s/n56nKqfF_P-PH-kYlzjK1g),有评论为:“一年又一年,思考了这么多,现实又改变了多少呢?”我的回复是:“期待引发更多关注与思考,微努力促成微转变,循序渐进。”对方进一步回复:“等到有微改变的时候,好多人可能都退休了。”我没有再接话,或许多说无益。笔者认为,图书馆事业是薪火相传的,今天的局面凝聚了一代代图书馆人的智慧与心血。
前述《关于高校馆机构编制的思考》,实际是笔者2020年4月16日写的博文 《关于高校图书馆在编职工人数的思考》(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228644.html)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投稿刊发后的版本。4月16日同时在圕人堂微信公众号发布了(https://mp.weixin.qq.com/s/37RfiqEAU2RDWvqjGWfoVg)。笔者进一步留意了一下,截至2020年7月30日,科学网圕人堂专题博文有814次阅读(4人推荐),圕人堂微信公众号有602次阅读(7人点了“在看”),图书馆报微信公众号有2743次阅读(13人点“赞”,16人点“在看”)。从上述表现来看,这篇文字是有其可取之处的。
关于思考的意义,我在《关于学问进阶的思考》(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243544.html)中,或许间接提供了一种答案。简单表述为,思考有助于学问进阶。吴建中先生说“要善于将自己的所知所想表达出来,就不要怕摔跟头。”“笔头是练出来的,一开始写得不好没关系”。笔者从2005年1月28日写博客至今,已结集出版了5本博客书,受诸多制约,书中选用的只是少数,未用部分数篇或许更有精神、有思想,有的是我主动舍弃,有的是在图书三审三校环节被迫舍弃。至今为止,我不敢说我的笔头已练出来了,但表达思想,因表达思想摔摔跟头都是曾经有过的,或多或少还是有些许长进吧?
思考的意义,或许还可以有更多的答案。我与《图书馆报》结缘亦始于思考。我与《图书馆报》结缘始于2006年6月,时任《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注:《图书馆报》前身)编辑向我约稿,至今天,我仍然大致是以每月两篇投稿的速度向《图书馆报》投稿。十四载光阴,可谓“情深缘浓”。《图书馆学随笔——图谋博客精粹》(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12),《图书馆报》袁江先生赐序《让学术小花开遍图林的每个角落》,序中“写得勤、写得朴素、写得有内容”“写得‘接地气’,相信图林中人都爱看、看得下去”等评述,深得我心,于我是一种鼓舞与鞭策。还记得,2009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时,获悉自2010年1月1日起《图书馆报》独立发行时,我当即写了首小诗《图林喜报》:图千秋伟业,书人类文明。馆际多少事,报与图林听。这首小诗,题名是双关的,正文是藏头的,对《图书馆报》充满了期待,亦寄予了厚望。《图书馆报》始终贴近图书馆工作与生活,锐意进取,蓬勃发展,如今已受到了业界认可,确立了许多品牌栏目,具备了较高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得到了越来越多图书馆人的青睐,成为了图书馆人名副其实的精神家园。我经常“不失时机”地通过博客、圕人堂QQ群等途径,为《图书馆报》的宣传与推广略尽绵薄之力,因为我真心觉得《图书馆报》您值得拥有!祝愿《图书馆报》的明天会更好!
人类要进步就得有超越现实、超越功利的想法。愚者千虑,或有一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思考是一种“思想体操”,为了避免走火入魔,达到“强身健体”功效,还需要学习与练习,学思练三结合,最高境界或许是“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