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会听到国家一直强调创新、创新,读研尤其是读博之后,才真正明白,创新是多么重要。掌握创新的主动权,国家才有不断抗击风雪的力量!而事实也在不断的印证这一点。
科研,本质上就是一种创新。是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
但是做科研需要具有极强的专业素质,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与引导而直接投入科研,往往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拖慢科研的进度甚至带来人身伤害。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那些在科研中常见的错误思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1. 盲目崇拜/贬低权威
在每个领域都会有我们公认的权威人士,他们似乎一直引领这这个领域的研究方向。
XX大牛研究组又发了Nature,要快去膜拜一下。”
“XX教授是这方面的专家,他的建议肯定是对的。”
这在日常中再平常不过的对话,可能会让我们失去很多独立的想法。爱因斯坦有句话说,“一味尊重权威是真理的最大敌人”。我们确实要听取权威的观点,但不要因崇拜权威而让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大打折扣。
但是有的人和崇拜权威恰恰相反,对所谓的权威不屑一提。
“这不就是…嘛,我要是做了我也能发Science!”
假如你做了你也可以发Science,但问题是你没做。对权威不屑一顾,其实暴露的是这个人的眼高手低,而这却恰恰是科研所忌讳的。权威之所以能成为权威,必然有它的道理,有很大一部分是值得我们去崇拜、去学习的,但是完全盲目的信封权威而失去自己的思考能力是不可取的。
对待权威,我们应该保持九分的崇拜与学习之心,借助权威人士所构建的知识体系,快速获取知识,不断武装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剩下的一分留给质疑与自我思考,在不断的推敲质疑与自我思考中,提出属于自己的创新点。
2. 高估导师对你的帮助
导师在我们的科研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科研经费支持、研究方向的确定等等都来自于导师。但是也千万别天真的认为导师能够帮助我们事无巨细的搞定绝大部分事情。不管导师在圈内的名气有多大,做科研,最主要的还是要靠我们自己。整理文献、疏通思路、总结发现问题、实验验证、论文的书写等等都主要由我们自己来完成。导师确实会教我们一些东西或者提出一些创新点,但是大部分告诉我们的是一些方向性的知识,至于是否可行,大部分情况下,导师并没有多大把握。
等靠要,这往往是刚刚读研究生时继承的中学时代的思维,以为老师会给你一个研究思路,不知道的可以问老师,其实大家研究方向各异,老师可能还不如你清楚自己的实验操作。多交流没有错,但更应该学会自己在科研之路上披荆斩棘,idea只能自己想,如果有好的idea,别人为什么要跟你说,早自己做了
在现实中,很多导师忙着拉科研经费,忙着结项或者有授课,真正能实时把握领域的科研动态,提出具有创新性的想法的导师不可多得。多数情况下,导师给研究生大方向,研究生通过大量阅读文献,总结之后提出自己的研究创新点,之后再由导师进一步基于此创新点进行修改润色。
做科研,需要靠自己主动的获取知识,不管是自己钻研成功还是请教别人,这也是成为一个独立科研工作者的必经之路。
3. 对科研工作时间存在误解
做科研,从查阅总结文献、提出论证想法、付诸实施、出现并解决问题到最终成功,这一系列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但并不是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就能做好科研。科研需要以充足的时间作为工作量的保证,但科研不是单纯的拼时间,工作时间的长短有时候和成果也并不成比例关系。
科研需要掌握套路、总结规律,这样才能更高效的完成自己的科研任务。一味的追求“坐班”时间的长短,而忽略其有效性,反而容易让自己身心俱疲而一无所获。完成科研任务,先做最重要的而不是最简单的。不要总妄想用忙碌而无效的生活安慰自己没有虚度光阴,现实是残酷的,早晚会被惊醒。
4. 因畏惧失败而放弃努力
因为对某个领域不熟悉,而提前不断的告诉自己,“我肯定不行”,“这肯定做不出来”。要知道,科研成果需要理论的指导,但也需要实践出真知。因为畏惧失败而干脆放弃努力,这是一种自卑的心态。而这种心态并不适合做科研。假如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用来证明你自己行,那么你是经受不住科研失败的暴击的。做科研,尤其是面对一个全新的领域,成功是小概率事件。有时候万一成功了,我们反而会反思其合理性:“为什么会成功呢?”
天真的认为,我不去做就会失败,也就没法证明我能力不行了。这是一个误区,接受事实吧少年!你不试试怎么会知道,你可能不止科研做不好….哈哈哈
对待科研的态度,应该对自己有充足的信心,科研也不是评判你个人成败的唯一因素。不要因此而自我否定。科研本来就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哪能随随便便就成功呢。
5. 关于论文
发文章不是要等一个东西,从理论到实践到实例验证都完成之后再写再发论文。做科研想着解决某一领域的难题这是好事,也应该有此理想和追求。但是做科研也要务实,凭借一篇文章而解决某一领域的所有难题,至今可能还没出现过。我们实际做的东西或多或少的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导致结果并不完美,这是科研进程合理的存在。科研本就不是一篇文章改变时代的这么一个东西,它需要成百篇的文章才会推动人类社会的一点点的进步。
实际上很多大牛的文章也只是有其中的一部分。比如说理论构建的比较好了,实践只做了一小部分也能发文章。或者是说理论体系没那么深奥,但是实践做的案例效果比较好,这样也可以发文章。
不是说都完美了才可以发文章,科研本就不是完美的,有一点点小的进展就足以发一篇好的文章。
6. 急功近利不可取
科研需要一个平和的心态,切不可急功近利,妄想着按照设计的思路一次性达到最终想要的成果。曾经见到过不少学生确实如此,按照设计的思路进行,中间但凡出现一点差错,便完全放弃从头再来。完成一个科研课题相当于在泥泞的道路上前行,前方有多少陷阱都不得而知,我们要做的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不断的探索中走出一条成功的道路。
实验效果不理想也并不意味着前功尽弃,我们或许能从以往的失败中获得一些经验教训,以指导我们在后续的实验进程中躲避错误。
除了上述的一些在科研领域常见的错误思想之外,像“不能团队合作”、“勤奋=成功”、“文献=真理”、“师兄/师妹是不是对我有意思?”、“学术圈的人都非常死板”….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正确的认识科研,认真的对待科研,保留一颗追求真理的执拗的心,享受科研创新带来的乐趣,才是一个科研工作者应有的心态。
本文原创首发于公众号“研海拾珠”,转载请私信,不接受公众号以外其他任何平台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