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又”字已经不合适了,应该用“叒”,见之前的博文《基金又没中(为什么五十岁才能知天命?)》和《基金又不中,分析一下原因》。最近几年基金申请连续悲剧,索性在科学网上继续喊喊,丢人丢到底,也许后面能反弹一点。
外部基金没中,校内基金倒是拿了一个。今天早上收到科技处的邮件,让我准备合同马上会在财务系统里立项。钱不多,只够一年的用度,省点也许够用两年。我们常常欧美并称,但其实欧美体制对内部基金的态度迥异。美国极为强调外部基金的获取,强调你的科研项目必须是外部基金养活的,校内资源不多;而欧洲和英国对外部基金的依赖要小很多。作为一个美吹,我在2013年申请校内基金的时候曾将其比喻成“跟老妈要饭”,当时的系主任一个英国老头赶紧阻止我说不应该这么说。想我自己已经好久没拿到正经的外部项目了,(靠校内基金养着课题组),跟老妈蹭饭已经好几年,惭愧!
基金不中,照例还得(瞎)分析一下。过去几次也都分析了,从结果看并没有什么用。这次分析大概率也是没用;不过,没用也得分析,万一有用了呢?
基金没中:
应该不是领域的问题。RNA修饰这个领域整体应该还在上升,不断有新的修饰被发现和描述,大文章依然很多。信息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有效。
应该不是水平问题。最近中了几篇顶刊(改天专门写一篇博文介绍一下),对领域的理解也明显比以前更好。团队配置明显更成熟更合理。
有可能是本子的问题。最近看娃比较多,工作时间严重不足,基金本子写的比较随意,大部分内容还是2015年的。很多地方能懒就懒。
可能是social的问题。工作时间严重不足,各种会议和活动基本都不参加,社交严重不足。
有可能是创新性的问题。最近在捋自己科研领域的脉络(类似看地图找制高点和兵家必争之地,感觉很有收获),但没有特别留意开发荒无人烟的领域。目前的研究主要从实际需求出发,前瞻不足。这个可能是一个原因。
所以后面要:1. 加强社交,多开会多作报告; 2. 提炼高创新性的前瞻项目和方向; 3. 认真打磨基金申请书。 可惜已经两年不中,需要停一年了。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