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SCI终于要降温了

                                       SCI终于要降温了

    最近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针对SCI问题提出了许多具体措施,看来SCI终于要降温了。

    上世纪80年代,SCI发轫于南京大学,90年代已经风靡全国了,之后愈演愈烈。由于SCI与职称晋升,工资待遇、名誉地位等等挂钩,使得科研人员趋之若鹜。SCI越多晋职也越快、SCI越多帽子也越多地位也越高。SCI、基金、奖金、职称、帽子、地位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处于核心地位的是SCI:得SCI得基金,得SCI得奖金,得SCI得职称,得SCI得帽子,得SCI得地位!SCI如此重要,必然演变成如何快得SCI,如何多得SCI。科研界立马就发现如何快得SCI的秘诀和套路了,那就是跟风跟风简单极了:外国人发现了细胞凋亡(方法),咱就用细胞凋亡研究肺炎、肝炎,胃炎、肠炎,反正炎症多得很;他人研究了炎症,咱研究哮喘。他人研究了哮喘,咱研究糖尿病,反正疾病也是多得很。这样的排列组合简直无穷无尽。方法还是那个方法,只需换一换材料,就可以不断的制造SCI。这种情况下,SCI成了流水线的产品,源源不断的涌现。这种研究科研价值不大,可有可无,但能够快速制造SCI!

    与跟风相反,原创研究的难度可是太大了。袁隆平1960年意外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受此启发联想到杂交水稻实验,直到1971年才研究出结果。袁隆平是我国最顶尖的研究者,竟然做了了11年才成功。中间还多亏助手李必湖偶然发现野败,否则就有可能彻底失败了。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探索自然,揭示自然规律和秘密。如此跟风研究完全失去了科学研究的本来意义,其危害是非常明显的。我国50年代出了汤非凡的沙眼衣原体,60年代出了陈中伟的断肢再植,70年代出了屠呦呦的青蒿素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80年代早期出了王振义的全反式维甲酸。在那样物质条件非常匮乏情况下,还是出现了提升我国声誉和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可是自从80年代后期施行SCI制度至今,这样的重大成果一个也没有了。大家都忙于快出多出SCI,谁去搞充满失败可能的探索研究?最终造成了科研界的劣币驱逐良币!

    科学研究不能功利化。我国从50年代到80年代早期,没有学科评估,没有人才帽子,没有资源把控,没有发一篇论文就大把大把奖励,没有发篇论文就官帽加身,大家心平气和的做科研。80年代后期,这种优良传统丢失了,一切都与SCI挂钩了,科学研究功利化了,结果反而不如以前了。

    SCI始于80年代后期,至今已经30多年了。这项制度的实施,对我国的科学研究冲击之大前所未有。SCI既有利也有弊,但总体来说是弊大于利。真该降温了!

     SCI的根源在基金,基金支持跟风,其后一切都得跟风。去年国家自然基金明确提出评审标准为“鼓励探索、突出原创”,但结果仍然是跟风成群。评审标准成了一纸空文。因此,基金评审制度不改变,SCI很难改变。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SCI终于要降温了  降温  降温词条  终于  终于词条  SCI  SCI词条  
观点

 理想与成功的大学

柏拉图的《理想国》提供了两个范式,一个是讨论理想化的组织,另外一个是以对话形式展示作者的多维度思考模式。这一点,被尼采吸收,他在20几岁写出《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展开)